青年与城市,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之约。上海连续 5 年打造的创新创业青年 50 人论坛,推出务实公共服务产品,建设创新创业生态圈,让这座城成为青年创新创造 " 不落幕的舞台 "。
从 " 科创先锋 " 榜样引领,到市区联动打造 " 满天星斗 " 矩阵;从青年科创嘉年华架起 " 伯乐相马 " 桥梁,到全社会协同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上海正以最大诚意、最实举措将 " 支持青年挑大梁 " 的殷殷嘱托转化为生动实践,让青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本报今起推出 " 青年与城市共成长 " 系列报道,将视角投向创新驱动的新生代,看青春与机遇碰撞、梦想与城市共荣,在创新热潮中共闯未来。
但他相信,简单就是力量。找准一个突破口后,全力以赴,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保持专注定力,心无旁骛。
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他所在的企业成立两年,已发展成为国内 AI 算力基础设施头部公司,团队规模超 200 人,核心技术接入 10 余种芯片,服务全国 20 余个省区市。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倘若把人工智能比作火箭,数据是燃料,算法是导航系统,算力就是引擎。他们的突破口,就是构建一朵 " 异构云 ",实现多种大模型算法在多种芯片上的高效协同部署、运行,降低行业对单一国际芯片品牌的依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尽管技术充满不确定性,戴国浩没想过放弃," 这个事儿一定要有人做 "。
今年 2 月下旬举行的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 模速空间 "、无问芯穹和上海仪电集团牵头推出国内首个 " 算力生态超市 " —— " 模速空间 " 算力生态平台,助力算力资源与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戴国浩是其中一个缩影。企业的年轻人,正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让算力像电力一样便捷地用起来,赋能千行百业 "。
今年 3 月,戴国浩参与的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国际可重构计算领域顶级会议—— FPGA 2025 将最佳论文颁发给了无问芯穹和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提出的视频生成大模型推理 IP 工作 FlightVGM,这是 FPGA 会议首次将该奖项授予完全由中国科研团队主导的研究工作,打破亚洲国家团队零纪录。
该系统首次在可重构逻辑集成电路(FPGA)上实现了高效推理,性能比英伟达的 RTX 3090 GPU 高出 30%,能效比高出 4.5 倍。当下,成果已经被集成到无问芯穹自研的大模型推理 IP 中,正与合作伙伴开展合作验证,有望为视频生成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创新往往产生于学科的缝隙。
无问芯穹本身就是产学交叉的产物。创始团队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汪玉教授推动成立。清华电子工程系又被称为 " 无 " 系,得名于 1989 年前的旧称—— " 无线电工程系 ",并沿用至今。企业名意为 " 无问 AI,释放无穹算力 "。
汪玉是戴国浩的博士生导师。2016 年,汪玉带领团队以产学研转化方式,由学校 IP 作价入股成立一家芯片公司。两年半时间,他们专注于人工智能算法,将人脸识别、语音识别部署在一些嵌入式设备上,并且在 2018 年成功转让。
" 老师常说,工科的价值在于从‘顶天的书架’走向‘立地的货架’。" 这给戴国浩很大启发:" 这或许是高校老师做知识产权转化并且成功退出的全国首例,对于后续整体高校的知识产权转化和产学研体制的建设,很有意义。"
戴国浩欣喜于自己参与研发的场景落地,哪怕这是 10 年的厚积薄发。在终端设备上,资源受限是主要挑战,如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电量和存储空间有限。无问芯穹团队通过优化大模型的推理机制,采用预测机制和采样方法,将词表大小从 3 万个减少到 10 个以下,从而简化了分类问题,显著提升了推理速度。这一技术已在联想等厂商的量产产品中得到应用,实现了 70% 以上的推理加速。
" 可以喘气,但不能停 "
戴国浩有夜跑的习惯。每天大约 5 公里的步程,能把很多杂乱的事情理顺。
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迭代以天、甚至半天为单位。放眼大环境,囿于国际主流芯片的基础软件生态壁垒,国产芯片难以被优先使用。
戴国浩常感到时不我待。
没有可借鉴的样本,就得打破壁垒创新。做科研,失败常有,但 " 搞技术要和跑步一样——可以喘气,但不能停 ",这句话或许正是戴国浩团队的注脚:在算法与芯片的无人区,他们以交叉创新为桥,以青年一代的责任感为锚,在中国算力的浪花中踏出自己的节奏。
" 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希望无问芯穹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不只希望这家公司成功,我更希望这个公司里每一个人都能成功。" 戴国浩说。他也将产业实践中的经验和前沿知识带入课堂,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产业实践,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