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中国汽车报 1小时前

从强制生产到警惕过剩,泰国对电动车的态度变了

近日,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BOI)表示,该国已对电动汽车激励政策做出调整,如今车企每生产一辆用于出口的电动汽车,将按 1.5 辆计入泰国本土生产义务额度。BOI 在声明中指出:" 此举旨在激励汽车制造商增加出口,防止泰国国内市场供应过剩。"

平衡出口与本土供应    

作为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在东南亚的生产及出口基地,泰国近年来全力推进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先后出台税收减免、价格补贴、企业所得税豁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成功吸引数十亿美元投资,其中不乏比亚迪、长城汽车等中国龙头企业的重磅布局。数据显示,中国品牌已在泰国电动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合计市场份额超 70%,成为当地电动化转型的核心推动力。

不过,随着中国车企加速在泰本土化生产,市场供需格局正发生微妙变化。泰国工业联合会(FTI)数据显示,由于中国车企持续扩大当地产能,今年 9 月,泰国纯电动车交付量达 9107 辆,同比近乎翻倍;1-9 月累计销量达 81381 辆,占新车总销量的 18% 以上,预计全年销量将突破 10 万辆。

销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潜在的供应过剩风险逐渐显现。近年来,受家庭债务攀升影响,在泰国,汽车贷款申请遭拒率居高不下,自 2023 年年中至 2024 年底,整体车市连续多月下滑。2024 年,泰国汽车总销量约为 57.3 万辆,同比下跌 26%,落后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滑落至东南亚第三大市场,还面临被进一步赶超的风险。与此同时,比亚迪、长安等中国车企的泰国工厂正陆续投产,产能持续释放,若不加以引导,极易出现本土供应与市场需求失衡的局面。

据悉,泰国 2022 年曾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提供优惠政策和补贴,以及下调电动乘用车进口关税,但前提是车企必须在泰国建厂,且 2024 年必须在泰国生产数量与 2022-2023 年整车进口量相等的电动汽车作为补偿,必要时可延长补偿车辆生产时间至 2025 年,但须按 1:1.5 倍的比例生产(每进口 1 辆,须在泰国生产 1.5 辆)。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当时泰国刚启动电动汽车产业扶持计划,急需通过绑定优惠政策推动车企在泰落地建厂,快速搭建本土生产体系,填补本土电动汽车制造的短板,所以用严格的生产数量补偿要求强制车企聚焦本地生产。

而今,随着车企,尤其是中国汽车品牌在当地陆续投产,本土产能逐渐形成,但泰国国内市场需求跟不上产能增长。为此,泰国通过政策调整,重点激励车企增加出口,同时解决国内市场供应过剩的问题。通过引导车企开拓海外市场,也可助力泰国从单纯的本土生产基地向区域出口基地转型。就在今年 7 月,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已对该国电动汽车政策进行过修订,为车企满足生产要求、扩大出口提供更大灵活性。

中国车企主导市场    

泰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国车企的深度参与和强力推动。以今年 9 月为例,泰国纯电动车市场上,销量前五车型均来自中国车企,依次是:名爵 MG4Electric、比亚迪海豚、比亚迪 ATTO3、广汽埃安 UT、深蓝 S05。中国车企凭借极具竞争力的定价策略,以及适配本土需求的产品设计,成功打破了日系车企在东南亚市场数十年的垄断格局。

泰国此次政策调整,为中国车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已在泰布局工厂的比亚迪、长城等企业而言,出口车型按 1.5 倍计入生产义务,意味着在满足政策要求的同时,可将更多产能投向海外市场,有效规避本土需求不足的风险。事实上,不少中国车企早已将泰国定位为区域出口枢纽,例如,长安汽车计划将泰国工厂生产的新车出口至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南非等右舵市场。

机遇背后,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泰国车市疲软,对车企的市场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前部分车企发起的价格战,不仅引发老客户不满,也导致潜在用户持币观望,未能有效提振销量。与此同时,日系车企正加速电动化转型,试图夺回市场主导权,而特斯拉等欧美品牌也在泰国市场积极布局,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

头条新闻

头条新闻

时事热点 一手掌握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

ZAKER | 出品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