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曾经笃信摩尔定律,相信指数增长,相信「更多」一定意味着「更好」。于是,芯片电路越来越密集,屏幕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多。
但奇怪的是,那些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产品,往往走的是相反的路—— iPod 交互只需要一个 clickwheel 即可满足,Google 的首页干净得只有一个框和两个按钮;微信将至繁归于至简,生态的确庞大了,但体验仍然核心且简洁。
这不是偶然。
当行业多数都在做加法时,懂得做减法,也是一种智慧。做加法容易——多一个功能,多一点覆盖,多了商业机会,多了安全感;做减法难——舍弃一些被市场认为理所应当的功能和设计,这是一种关乎取舍的价值选择。
新推出的 AI 产品「灵光」,也做了这样一次「反套路」的减法,以更友好的信息传递,创造一种更高效、顺畅甚至愉悦的信息体验。

这种实现如此简单:蚂蚁是技术不够,还是故意为之?
更接近真实的答案是后者。无论是联网搜索、代码生成,还是深度思考、多轮推理,2025 年下半年的一流 AI 产品所具备的能力,灵光背后的蚂蚁百灵大模型都有。但灵光把这些魔法都藏了起来,在需要的时候才不动声色地展现。
优秀的产品设计,往往始于一个清晰的原点。灵光的原点很朴素:把 AI 做「简单」,让信息呈现更友好,让交互更贴心。
这让它多少有点早期互联网时代产品「连接、开放与共享」的感觉。

这个时代盛行消费主义,我们习惯了「现在立刻马上」的即时满足。你见到的每一个品牌广告都在教育你如何「释放自我」,社交媒体无处不暗藏着提高留存转化的「CTA 点位」 ( call to action 行动号召 ) 。
克制不再流行,闭嘴成了难得的智慧。
最直观的灵光对话功能,把复杂性藏起来,用简约的方式诠释内容,点到即止。比侘寂稍多一点,避免了极繁主义带来的认知负担。
我问灵光「如何给孩子选保险」,得到的回应远不如那些佯装在思考的工具复杂。没有三千多字的保险科普、五个参考链接、三个推荐产品,也没有「是否需要我继续为你生成对比表单」的追问。

类似的体验还有很多:比如用「开眼」(视觉)功能看体检报告时,灵光会先给出摘要卡片,再用文字展开,最后总结和提醒;又比如准备出国需要的材料,一旦它理解了你的意图,便会主动生成一个可以照单勾选的 checklist。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类把信息「先归纳,再展开」的呈现方式,即便难免细节缺失,倒是比一长串论文式的文字炸弹,读起来更省脑力。

这种相对克制的设计,在早期互联网产品中曾经很常见。Gmail 曾经只是个邮件服务,Airbnb 让人可以轻松在地球对面找到一张沙发。然而随着流量焦虑的蔓延,克制变得越来越稀缺。如今大部分产品沦为极繁主义的奴隶,普遍的逻辑是让用户多停留、多点击、多互动、多提问。
——甚至蚂蚁自己也未能幸免。支付宝的复杂界面呈现,让简洁克制的灵光,显得很不「蚂蚁」。
我更倾向于认为这其实是对「人工智能」的两种理解:不少主流 AI 选择把推理逻辑和信息堆给用户;但非主流的少数首先试图理解对方的需求,然后做高效和简约的表达,让信息清晰「显形」。Show, don't tell.
体验的加法:低门槛、更友好的设计
灵光在产品设计上的一些做法,多少让人想起互联网早期产品的友好与直接。
比如对信息的组织方式。
在灵光对话中,抽象的概念可以变成可旋转的 3D 模型、枯燥的数据可生成清晰的趋势图表、复杂的过程则可用一段简短的动画来演示——它把生硬的信息,「翻译」成更易理解的形式,在信息呈现上展现出了明确友好的意图。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的生产不再是认知的瓶颈——人脑的处理能力才是。
灵光选择把信息「消化」再传递出去,它的呈现信息方式是高度结构化的:关键结论前置,层级清晰,且重度使用图片、图标、交互图来辅助视觉引导。
使用多了之后我发现,它不热衷冗长的文本,更是对经典的 AI 句式——比如「首先、其次、最后」和「不是……而是」——避之不及,尽量舍弃掉了会占据带宽,增加认知负担的元素。
我用灵光尝试给一个孩子讲明白「三星堆金面具的背后故事」——它给我生成的 3D 模型图,让孩子可以自己拖动、放大,再配上浓缩精炼后的概要描述,确实要直观得多。



优秀的工具,是让工具消失,只留下价值。灵光用交互设计,把信息「包装」得更易于消化——清晰的框架、醒目的标题、宽松的行间距、恰当的图标指引、相对有呼吸感的版面布局,对普通用户更友好。
在日常使用里,这些设计会变成非常具体的「减负」时刻。
这一幕让我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的互联网:那时的网页没有弹窗,搜「天气」就只给温度,查「火车」会得到时刻表,简单、直接、有温度,像邻居递来的一杯水。

但如果你希望精确控制每个参数、调整细节,那么灵光不是这样的产品。简约或是复杂功能的设计,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服务的人群不同。
无论是 6 岁的孩子,还是 80 岁的老人,都能轻松地学会使用一台桌面或掌上的计算机,都能用上、 用好一个 AI 产品,从中获得价值。

从阅读信息到体验信息
回忆起早期的互联网产品,有一种把「好用」放在首要位置的朴素——设计上,克制让产品保持专注,低门槛的友好设计,让人人皆可从产品中获益,创造出更多可以自由流动的价值。

它们的特质在我看来是共通的:在有能力炫技时选择克制,在极繁时代坚持简单。
这样来看,灵光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完美产品,也不会是所有人的最佳选择。但它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产品逻辑:AI 不再制造更多的信息过载,也可以成为懂得取舍的编辑器,让每一次交互对话舒适从容。
如果有更多这样的产品出现,应该会是件很好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