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全球数据中心储能市场高速增长,锂电企业迎发展新机遇。
人工智能浪潮正推动全球数据中心建设进入新一轮爆发期,AI 数据中心惊人的耗电量与对供电稳定性的极致要求,对现有电网构成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配置储能系统已成为保障数据中心稳定运行、平抑电力波动、提升绿电消纳的必然选择。据预测,至 2030 年,全球数据中心储能市场将呈现指数级增长,这为储能锂电池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相关龙头企业正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爆发式增长,全球 AIDC ( AI 数据中心 ) 投资力度持续提升。就北美四大云厂商(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和国内阿里巴巴及腾讯控股来看,其 2024 年资本性支出合计同比增速分别达到了 57% 和 169%。
此外,OpenAI、Oracle 和日本软银预计未来四年共投资 5000 亿美元,用于 " 星际之门 " 的 AI 基础设施。国内互联网巨头紧随其后,阿里巴巴计划未来三年在云和 AI 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将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字节跳动预计花费 1600 亿元人民币打造自建数据中心集群。
在全球数据中心建设进入新一轮爆发期下,对电力的需求也迅猛提升。公开资料显示,一个大型数据中心的年耗电量可以轻松超过一个中型城市。而据国际能源署在今年 4 月发布的《能源与人工智能》报告披露,在过去 5 年,全球数据中心占全球电力消耗量的比例以每年 12% 递增。按照现有速度,到 2030 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每年约 945 太瓦时,略高于目前日本每年的总用电量。
值得一提的是,AIDC 依赖大规模 GPU 集群运行,瞬时算力切换会引发电力负荷的剧烈波动,影响电网稳定与电能质量,甚至导致设备故障、算力中断。对数据中心而言,任何短暂的电力中断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因此,在电气架构电源侧与负荷侧部署储能系统,通过快速响应实现削峰填谷、平抑波动,并提供应急供电,既能精准匹配 AIDC 动态供电需求、降低电网扩容依赖,也是其供电系统的理想解。此外,在数据中心配置储能设施,还能有效吸纳风电、光伏等绿色电力。
在 2025 年 10 月 13 日 -10 月 16 日举行的 OCP(开放计算技术)全球峰会上,英伟达发布了 800V 直流架构白皮书,明确了下一代配电方案和 AIDC 配储的必要。能量存储允许在空闲期间充电,在高峰期间放电,对机架电流需求进行低通滤波,这种能量储存形式多样,包括电解电容器、超级电容器、电池等。
对于储能在数据中心的应用,今年 2 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提出 " 面向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推动配置新型储能 ",为数据中心与储能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方向指引。
在政策的积极引导和人工智能浪潮下,必然会进一步加速储能在国内数据中心的应用规模的提升。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30 年全球 / 中国数据中心储能市场空间有望分别达 212GWh/98.8GWh,2023-2030 年 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均约 49%。
锂电池公司储能收入占比稳步提升
据高工产研统计显示,2024 年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 340GWh,同比增长 51.1%。其中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 335GWh,同比增长 62.62%。2025 年前三季度,中国储能锂电池合计出货 430GWh,同比增长 99.07%,电力储能和户用储能出货量分别为 365GWh 和 33GWh。高工产研预计,2025 年第四季度行业仍保持供不应求态势,全年总出货量达 580GWh,增速超过 75%。
在年内储能锂电池出货的快速增长下,多数锂电池公司基本面持续向好。据 Wind 数据,其储能板块的 10 家锂电池公司中,除了天宏锂电、孚能科技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出现同比下滑外,余下的 8 家公司均实现了营收同比增长,其中营收增速超过 30% 的有派能科技、鹏辉能源、亿纬锂能,同比增速分别达到 42.52%、34.23%、32.17%。而在归母净利润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同比增长公司同样有 8 家,其中科力远、国轩高科、豪鹏科技的业绩增速分别达到 539.97%、514.35%、125.9%。
锂电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基本面的持续改善自然也吸引了市场资金的关注。据 Wind 数据统计,在 4 月 9 日至 11 月 24 日期间,10 家储能锂电池公司股价涨幅均超过了 40%,其中鹏辉能源、天宏锂电、国轩高科、宁德时代的阶段涨幅甚至达到 115.56%、113.85%、97.87%、73.17%。
在储能电池公司中,宁德时代(300750.SZ)是绝对龙头,公司最新总市值(截至 11 月 24 日,下同)达到 16992.55 亿元。据宁德时代披露的主营构成数据,公司近年储能系统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17 年末,公司储能系统收入在产品收入构成中占比还仅 0.08%, 金额为 0.16 亿元。到了 2024 年末时,储能系统收入占比已经提升至 15.83%,金额高达 572.9 亿元。
在储能方面,宁德时代提供电芯、电池柜、储能集装箱以及交流侧系统等储能产品解决方案,储能电池广泛应用于表前储能和表后储能领域,包括公用事业储能、工商业储能及数据中心储能等。据 SNE Research 数据,在储能领域,宁德时代 2021-2024 年连续 4 年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 年全球市占率为 36.5%,较第二名高出 23.3 个百分点。目前,宁德时代的储能客户及合作方包括 NextEra、Synergy、W rtsil 、Excelsior、Jupiter Power、Flexgen、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国石油等。
在储能锂电池公司中,亿纬锂能 ( 300014.SZ ) 是唯二市值超过千亿元的公司,最新总市值为 1462.09 亿元。近年来,公司的储能电池收入在储能市场快速扩容中也得到明显提升。据亿纬锂能年报数据,其 2023 年储能电池收入为 163.4 亿元,占比 33.5%,到了 2024 年末时提升至 190.27 亿元,占比 39.14%。
据亿纬锂能 2025 年半年报披露,其储能电池主要应用于电力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通信储能、数据中心备电和船舶动力等领域,是全球首家量产 600Ah+ 储能电池的企业。此外,亿纬锂能在半年报还称," 公司前瞻探索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其具有长寿命、高倍率、高安全等优势,已联合多家企业开展小批量试点应用,助力储能技术升级。"
相比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的千亿元甚至万亿元市值,股价年内表现出色的国轩高科 ( 002074.SZ ) 总市值仅有 686.86 亿元。在其主营构成中,储能电池收入近年同样持续增长,金额由 2022 年的 35.08 亿元提升至 2024 年末的 78.32 亿元,占比也由 2022 年末的 15.22% 提升至 2024 年末的 22.13%。
对于公司的储能电池新增产能规划情况,在近期的机构调研中,国轩高科表示," 公司储能电池订单充足,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为未来产品迭代做好准备,正加速推进唐山、金寨等基地的储能产能扩建。随着新产能的逐步释放,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将大幅提升,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机构关注上市公司储能业务进展
在今年前三季度储能锂电池出货量的明显提升下,对于储能锂电池公司,机构明显提升了关注力度,今年四季度以来的调研频次增多,基金持仓占比也在提升。
据 Wind 数据,在机构持仓方面,有 7 家储能电池生产企业在今年三季度获得基金加仓,其中加仓比例在 1% 以上的公司有亿纬锂能、欣旺达、鹏辉能源、国轩高科,相比一季度的持仓占比,分别提升了 3.18、2.99、1.68、1.63 个百分点。
相比基金大面积加仓,社保基金在今年三季度重点加仓了豪鹏科技。数据显示,相比一季度的 3.84% 的持仓占比,社保基金对豪鹏科技三季度末的持仓占比达到了 5.24%。
值得一提的是,豪鹏科技 ( 001283.SZ ) 在今年四季度获得了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 23 家机构连续 2 次调研。在调研中,针对机构提出的 " 公司在算力中心相关能源解决方案方面的布局情况 ?" 问题,豪鹏科技表示," 在算力需求爆发的背景下,公司依托在电芯技术与 BMS 管理系统领域的深厚积累,率先在数据中心备用电源(BBU)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公司推出的高倍率、毫秒级响应 BBU 电池系统,能够在瞬间大功率放电场景下保持稳定运行,为算力基础设施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目前公司已成为全球领先服务器厂商的合格供应商,并实现批量出货,标志着公司成功切入了数据中心核心能源供应链。以此为基础,公司正积极推进多个 BBU 项目的量产导入,通过‘技术 - 场景 - 生态’的三重协同,持续深化在 AI 服务器市场的战略卡位。"
除了豪鹏科技获得机构 2 次调研外,四季度以来获得机构 2 次调研的公司还有科力远和欣旺达,涉及机构家数分别达到 35 家和 30 家。此外,获得 1 次调研的公司有派能科技、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宁德时代。
在针对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等机构在 10 月 28 日调研时提出的 " 当前公司固态电池领域是否有新的进展 ?" 问题,科力远 ( 600478.SH ) 表示," 公司与联合体成员单位中固世代双方优势互补,将干法电极技术与其结构创新和系统创新技术结合,加快干法电极技术在固态和半固态电池领域的应用,共同开展固态电池技术开发……本次联合体单位成员在河北省多元技术路线独立储能试点项目清单里面一共有 1.6Gw/5.2GWh 以上容量项目显示,其中 6 个项目为固态、半固态的混储项目。"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作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