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丨关雎
图源丨英诺创投基金
"英诺投资的项目中,2024年有三个成为独角兽,2025年镁伽科技、优艾智合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目前已经股改完成的有八家,准备申报的有12家。2026年,这个数字还会翻倍。"英诺基金创始人李竹说。坚守天使投资12年,他即将迎来自己的收获期。
近五年,英诺天使改变撒芝麻盐式的天使投资模式,仿效VC投资的方法,聚焦赛道、出手狠、金额大。这一轮机器人与具身智能赛道崭露头角的创新公司,背后大半都有英诺的身影。在今年初创公司最大的展示舞台DEMOCHINA上,杀进前十名的企业,有四家是英诺投资的,其中荆华密算还获得年度DEMOGOD大奖。
近年来,天使投资减少已是事实,周期长,退出少,规模小的天使很难养活团队,很多已经不在牌桌。2019年底,英诺成立北京科创基金一期,和原来的英诺天使基金"分了工",天使基金主要投1500万以下的项目,科创基金单笔可以攀升到3000万以上。最近,品牌也正式做了升级,分为英诺天使基金和英诺科创基金两大品牌。
英诺的打法,也已经不是个人天使的打法。李竹说,英诺主要投前两轮,新定位既不是VC,也不是种子,"我们应该叫大天使,小A轮。"
从天使到小A轮,李竹和团队,到底做了哪些思考和转变?
01只投科技,天使出手即千万以上
2019年,是英诺的关键转折点。
李竹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赶上了两波创业浪潮。一个是1990年代的软件创业潮,李竹与清华同学创办了一家软件公司,后被清华同方收购。第二波,是视频创业热潮,李竹创办了悠视网,与优酷、PPTV竞争。
2013年,历经两次创业的李竹,开始转型天使投资,致力于给优秀创业者 "第一张支票"。英诺在各地都设了基金,关注的行业比较广。李竹个人曾投过王兴的饭否和后来的美团。2018年,英诺天使基金成立五周年,公司进行复盘,发现带来回报最高的还是科技项目。
"我们消费投的一般,文创还可以,但实际上我们的核心还是科技。"李竹说,发现自己的能力圈之后,英诺作出决定,只投科技。
除了方向聚焦之外,李竹对英诺做了系统性策略调整,包括重管重投、数字化管理、机构化运营等。
首先是投资额度和占股比例。2019年,英诺新募集的基金更名为北京科创基金一期,投资策略上和英诺天使基金"分了工",天使基金投资额一般在1500万以下的项目,而科创基金单笔投资额可以攀升到3000万以上。
策略上采取重投重管,因此占股比例也比原来提高。英诺的策略是,第一轮投资要占10%-20%左右,对于孵化的项目,要占股到20%以上。针对孵化的项目,英诺帮创始人找人、搭团队,团队搭好了,才放手让企业自己去跑。
"原来的传统天使就是撒芝麻盐,投六七十家企业,大部分都不及预期,有几家回报还可以,比如能到几十倍,最后这个基金就不错。现在我们是另外一个思路。"李竹说,科创基金一二期,有好几个第一轮投就投了三四千万。
对于一个投早期的机构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量级。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风险岂不是变大了?
但李竹认为,只要看准了企业,这种做法其实并没有那么高风险。
"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我知道这个行业里的前十名是谁,那我就只投第一和第二。他认为,鸡蛋不要放一个篮子里,只适合于对行业了解不够的情况。"李竹说。
秉持这种原则,英诺投资标准变得更高,北京科创基金一期,原则上的投资标的,是那种未来做好就能达到100亿甚至300亿以上的公司。
"我们要投,一定是我们认为能到300亿以上的公司,至少100亿。"李竹说,"比如有的国产替代这一类公司,有一定潜力。预判上市之后也就几十亿的,我们就会放弃。"李竹做过分析,100亿以上的公司,在A股大概占到20%-25%,300亿以上的有5%左右。英诺的标的,是典型的头部企业。
如何确定标的未来能到100亿甚至300亿?
英诺的标准,主要聚焦到三个维度:大方向、团队、稀缺。
所谓大方向,是一定要符合社会需求发展的趋势,对未来的改变足够大;团队,当然是看创业核心团队的资历;稀缺,则是项目产品的稀缺性。
只要选准了企业,李竹不但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还要继续追加。针对好项目,英诺会不断加注。而不符合预期的项目,英诺会逐渐退出。
英诺对投资标的估值也有上限。
"贵的我们宁愿放弃,投前10亿人民币是一个门槛。"李竹说。

"英诺投的早,倍数高,你也要留点钱让别人赚,但我们还会留一点股权。"李竹说,拟上市的公司,英诺一般留两三个点。
为什么需要投这么多资金?有很多现实的原因。李竹说,核心原因,是现在的硬科技项目"贵"了,市场也变了。
"如果市场空间比较大,团队比较优秀,人员成本也都比较高,第一轮估值就要两三个亿。一些好的项目,你根本挤不进去。怎么也得放个两三千万,而且,不投个三千万,花那么多精力调研,有些不值当。这也是我们搞15亿大基金的原因。"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市场。
"英诺这么做,是环境发生了变化,现在一堆机构都去清华去找项目,清华又搞了成果转化中心,形成了市场化的估值体系。原来有的孵化项目,按注册资金独家投进去,上市有几百倍的回报,这种机会没有了。"李竹说。
02如何找项目?
围绕找项目,英诺有一张网,这张网,既有李竹和英诺投资人多年的行业人脉,也有系统性的布局覆盖。
李竹毕业于清华计算机系,清华计算机系又是国内第一,围绕清华,英诺的"网眼很细",盯得很紧。
英诺在清华捐赠奖学金、赞助活动、参与创业课,就像校园生态里的一份子。在活动中,也了解到最新的技术方向。清华计算机系的博士,毕业后去哪里,哪些比较优秀,心里也有数。
"我们要挖人的时候,直接就在这里面去找。其他的基金很难做到这一点。"李竹说,"尤其是早期基金,源于清华,又对AI有认知的,英诺肯定算是一个。"
英诺的被投企业名单里,清华校友的项目占了三四成。李竹说,除了清华之外,北大、上海交大、复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以及西湖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等,英诺把国内好的学校尽量都覆盖了。
英诺和VC关系密切,交流频繁,也形成了一个互相推荐、交流项目的生态。
英诺的LP里,有红杉中国、IDG资本、海松资本等十多家机构,因为长期坚持做早期,彼此有很多合作项目,也形成了合作关系。李竹说,英诺和这些机构每个季度交流一次,和一些头部的CVC甚至每个月交流一次。
"为什么投资这个企业,我们会把投资逻辑告诉他们,有的他们本来没意识到,观察一段时间,觉得有道理就投了。所以我们的Portfolio,只要发展符合预期,融资都不是大的问题。"李竹说。
英诺给VC介绍项目,VC也给英诺介绍项目。"VC在找什么项目,也愿意告诉我们,和我们探讨,有时候项目对他们来说太早期,就推给我们了,也是我们一个项目来源。"李竹说。
另外,英诺的合伙人也有自己的人脉网络。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在业内是个深受创业者喜爱的"网红天使",喜欢学习,也长期维护几个大群,很多大企业的高管,或者行业内人士要创业,王晟都会第一个知道消息。李竹说,大家都非常认可王晟,想要创业了,先找他聊一下。王晟看了觉得不错,推荐上立项会和其他合伙人一起看,"没问题就投了"。
"对英诺来说,清华是一个很重要的标签,此外是早期、科技和产业,这三个标签。"李竹介绍,在英诺背后,还有北京电控(京东方、北方华创)等LP,英诺经常会和这些LP交流、学习,所以对行业的理解较深,这些LP也经常推荐一些项目。
"这些产业方,他们觉得可能有应用场景,就推荐给我们,投了以后他们也给订单,带动企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李竹说。
英诺和各个大厂的HR密切联系,一些高管的变动,都能及时掌握。另外,因为英诺投了很多大厂出来的人,这些人的人脉,也形成了一个不小的覆盖圈。
比如MIUI系统的早期核心成员董红光创办的光帆科技、小米前副总裁马骥创办的光启之境、飞书高管程昊创办的加速进化、腾讯地图高管张凡创办的云图等等,这几家公司,英诺都参与了投资。
针对海外的创业者,英诺也有一套办法,一方面系统梳理海外做具身智能的华人教授,另一方面,每年暑期,英诺会在全球的顶尖高校招30个实习生,教他们学做天使。针对这些实习生,英诺有六次大课、十八次小课,还会参访被投企业,介入到项目投资的流程,李竹说,这种实习强度是别的机构都没有的。
"让他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回去以后就成为我们的哨兵。"李竹说,"所以我们投过的项目覆盖全球大院大所,创始人来自全球各创新高地。"
数字化管理,也是英诺的法宝。英诺开发了一个投资管理系统,基金的整体情况、每个投后项目的情况,都定期更新。被投企业财务数据、经营数据也定期上传。因此,每个项目的投资情况、财务状况,在系统里一目了然。
"要想用资本来发展你的事业,第一就是要规范,人家才会给你上亿美元的投资。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英诺的项目?因为他们尽调也非常方便。"李竹说,LP要查被投项目的融资情况,马上就能查到,泰康保险做英诺的LP,就是看中了英诺的规范和透明。
这套系统的核心,是里面的数据。
通过系统,可以很容易看到每个基金、每个项目的估值和回报。有涨有跌,就像股票的K线图。"涨到一定时候它就会停下来,这个过程中就应该退出,如果没有退出,IRR(内部收益率)就开始往下掉。"李竹说,只要满四年的基金,英诺每个月都会召开退出会,把所有项目过一遍,分析项目发展情况、讨论退出策略。
英诺员工所有的工作都在系统上,每个人把工作传上去,自动生成周报。在这套系统上,每个项目最终的分配也一目了然。"每个项目到基金结束的时候,每个投资团队成员能分多少,自己就能算出来。绝对不会有几年以后说的话不算了这种事。"李竹说,英诺的文化,就是简单、快乐、透明。
"你要真的建立有长期主义的优秀团队、持续做好基金,分配机制要好,大部分要给做出贡献的人。超额利润分红,我们是30%给管理公司,70%都分给团队。"李竹说。
"这个利益分配的设计,是竹总的机制,也是格局。"管理合伙人周全说,周全是产业界过来做天使的,此前在半导体行业做了17年,在美国和以色列公司都待过。2014年加入英诺,主要围绕产业端,为被投企业赋,从投资经理做起,凭借业绩,在英诺成为第一个自己培养的合伙人。
03 AI、具身智能 得与失
"外面说英诺的变化,是用VC的方式去做天使,这背后的核心,其实是对行业的认知,我们是像VC一样做行业研究的。"李竹说。
英诺很少从别的机构招人,招的人要么从产业过来,要么自己创过业。在英诺,没有专门做行业研究的部门,每个人都必须能做行研。英诺面试,做行业研究是其中一项考察指标,这一关通过才会录用。
"做完行研以后,你会找到这个行业关键的创新点,然后我们一起确认,这个地方是不是有非常强的需求,再去找行业最好的团队。"李竹说,英诺的核心,是去发现有哪些东西对未来的改变最大,然后在这些点上做投资。"我们不一定能发现所有东西,但只要有过研究,我们相信了,有了认知,我们就去实践。"
这样的研究,比二级市场的研究更难,因为看不到同行玩家,英诺的团队只能往上追溯,甚至追到教授、追到论文。

具身智能、AI领域,是英诺近年投资的主要战场,这也和李竹毕业于清华计算机系有关,这他的主场。"我们应该说是最了解这个行业的机构之一了。"李竹对此毫不讳言。
北京有四家人形机器人公司,订单收入达到一两个亿,在各方面崭露头角。这其中,英诺投资了加速进化、松延动力以及天工。追觅高管喻超,也是清华的校友,2024年出来创办鹿明机器人。"他是技术很强的人,虽然开始团队不完整,我们还是坚定支持了他。"李竹说。此外,英诺也是杭州六小龙之一云深处的早期投资机构。
在具身智能这个赛道,英诺还投资了优艾智合、镁伽科技,这两个公司,本质上是从做运动控制开始的公司,逐渐发展到具身智能的小脑。机器人大脑方向,英诺投资了千诀科技、Manifold AI流形空间。
"在上海WAIC展会上,三分之一的公司用了千诀的大脑产品。"李竹说,千诀是清华自动化系陈峰教授做类脑中心孵化的一个项目。公司最早没有对外进行公开融资,都是熟人找过来,英诺投资的时候,估值一个亿,后续估值直线上升。"千诀科技是一个自我进化、沿途下蛋的公司,用类脑解耦的方案做具身大脑的预训练,其具身大脑已经和7类不同形态的具身机器人公司达成了商务合作,将来会是这个领域的头部公司。"李竹说。
围绕AI、机器人,英诺不投语言基座大模型,重仓具身智能,或者新技术,比如数据安全。这背后,是李竹对行业的观察,以及多年的经验判断。
"在这些地方,不能看他们有创新、有价值就投。要以终为始来看,要看终局,哪些机会属于小公司?具身智能这个赛道就属于小公司。但是基座大模型、语言基座大模型,比如Agent、应用和信息智能这些赛道,60%的市场属于大公司。"李竹说。
李竹认为,基座大模型基本上是语言大模型,同时把图片、文字、视频都覆盖了。"视频这块,也基本上是快手、字节的天下,创业公司很难冲到第一梯队。"但英诺投了一些3D模型的生成的大模型公司,比如VASTAI,"这个垂类数据上,大公司没有优势,因为3D数据没有那么多。"
李竹认为,语言基座大模型这一块属于传统的美元VC,不是英诺的蛋糕。
"像ChatGPT、kimi,和互联网应用的逻辑一致,这个赛道是传统美元VC的主场,他们更有经验,基本打法是决策快、投人。近年来,这些美元基金又活跃起来了,就是因为这一波信息智能的兴起。"李竹说。
但是硬科技不同,要做硬科技,必须专业,对赛道很了解,要做行业研究,要知道产业链的情况。李竹认为,英诺在这块,"比大多数的VC投得更早"。
大模型赛道,英诺在2022年投了清华计算机系的岂凡超创办的深言科技,岂凡超是第二届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84级创新未来奖学金的二等奖得主。这个奖学金,是由李竹及系友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60周年庆典时发起的。深言科技当时估值8000万,英诺做了独家投资,如今估值已到两三亿美金了。李竹说,但团队后来分析了一下,觉得语言大模型早期投资的窗口期已经过去了,后续就没在这方向继续投资新案子。
"因为这个领域,算力和资金起决定性的作用。大家都说算法牛,要投,但是算法后来开源了,证实了我们的想法,算法不是绝对门槛。"李竹说,"真正决定大模型成败的,不是表面的算法,而是一个更底层、更核心的范式,是Scaling Law。Deepseek出来以后,基本上大家都清楚了算法。算力和数据呢,谁也没办法这些大公司去比。因为他们有用户资产,变现很容易,一上来就能做很大。"
对信息智能,英诺只会精选一些赛道进行投资,这是大厂的势力范围。
李竹说,在信息智能领域,人才是向大公司流动。一个清华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头部大厂都会给到几百万的年薪。但是,具身智能则与之相反,在这个领域,人才从大公司流到创业公司。
"因为大公司觉得具身智能会比较慢,暂时不会起量,所以他们采用跟踪的态度。"李竹说,相比之下,具身智能这个方向,对创业者更友好,英诺要寻找的,就是这样的赛道。
围绕数据,英诺聚焦在相关的服务上,比如做数据合成的数创弧光、做数据安全的荆华密算,以及做训练数据的诺亦腾机器人、灵御智能等。
李竹一直关注数据安全领域,他确信,数据加密是刚性需求,也关注过这个向的创业项目,但是早年投过几个,收入都没办法规模化。
"核心在于它的运算成本太高了,加密以后,都是上百倍、上千倍的计算速度和成本,所以导致很多地方都没用起来。但是这一次AI爆发以后,加密离市场近了。"李竹说。
获得创业邦2025DEMOCHINA冠军的荆华密算,聚焦数据安全服务。据李竹介绍,荆华密算用了一些非常顶尖的技术,通过同态加密把成本降下来,加密和不加密时间差不到三倍,这样就能进行市场推广了。英诺非常认可他们的成果,荆华密算缺人,英诺就帮助他们找人,2025年,英诺用北京科创基金二期投资荆华密算1500万。
"第一,荆华密算有高度,他们对大模型这个战场和可信空间计算是了解的;第二,他们有实践经验,他们给某个大厂做过海外的数据合规,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第三,他们有专门的研究积累和团队。这叫有高度、有经验、有厚度。"李竹说,这个项目是另外一个机构推荐的,最后英诺独家投了,"我们是基于认知来投,我们认为他们将来能在AI渗透率提高时快速扩张,我们相信自己的判断。"
数据训练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英诺投资了诺亦腾机器人、灵御智能等企业。
"灵御智能是遥操作和具身数据采集的专家,行业对具身智能的普遍看法是,未来像L2、L3一样,需要人有一定的介入,所以他们的遥操作不仅是一个技术,也可能是一个服务,同时还可以给机器人公司卖相关数据。这也是他们的理想。"李竹说,英诺投资的时候,灵御智能估值也非常合理。
李竹认为,在ToC的AI领域,创业公司如果能跑出来,应该有几个特点:第一,商业模式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快速积累用户,不用花钱买流量;第二,交互方式必须有大的改变,而不是依赖传统终端,如果还是在手机上,那创业公司一定机会不大。
他认为,现在没有出现超级应用,原因在于超级终端还没有成熟。
AI/AR眼镜也许有可能是,但实际上,创业公司机会也不大,要真正自己去做很难,对产业链的依赖很高,不过英诺投资了雷鸟创新,"因为雷鸟背后靠的是产业方"。
李竹认为,具身智能不会像互联网一样赢家通吃,在各个行业,会有各种形态的机器人,酒店、在物流、工业、家庭等场景,都有机会。基于这个思路,英诺在各个场景"投了一堆的公司"。
虽然对所有的技术路径都了解、有认知,但李竹认为,在早期阶段,英诺的反应还是慢了。英诺也错过了一些企业。李竹总结道。"核心原因,是因为我们当时还沉浸在硬科技的投资逻辑里。因为硬科技对赛道的判断要求特别强。"
"这个赛道进化很快,需要出手更快,如果是有积累的优秀团队,先把钱砸进去,方向不对,他们后面自己会改。"李竹说。
于是,英诺立刻调整思路,下半年就投了加速进化、松延动力、千诀科技等企业。

仿真训练、模仿学习、世界模型,是当前人工智能三种重要的训练范式。英诺投了灵御智能,既用了仿真学习,也用模仿学习,Manifold AI流形空间专注于世界模型,云深处长于强化学习和仿真学习。
"具身智能技术范式还没有收敛,还没有出现类似于ChatGPT的时刻,我们判断,未来可能会是以世界模型作为具身基础模型。"李竹说。
李竹认为,2025年之后,具身智能的重要领域在大脑。
"你跟机器人讲,帮我到楼下取一个外卖,他要知道取外卖是什么含义,知道要到楼下,要坐电梯,要开门,还要识别到自己的外卖,再把外卖提上来。一个指令要分解成三十多个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中间被打断,还要自动调整。"李竹说,这里面有很多需要对齐的东西,除了视觉,还要理解空间,这就是机器人大脑要做的事情。
2024年11月,英诺投资了机器人大脑公司千诀科技。"千诀其实就是跟美国具身智能公司 Physical Intelligence(简称 PI 或 π)竞争。"李竹解释道。从空间智能到这种分层的端到端,好几个技术路线都在往前走。千诀只做软件部分,走的是类脑分区路线,突破"传统分层"与"端到端"模型的局限,计算效率和样本效率大大提高。
马斯克曾预计,未来世界会需要100亿个机器人。高盛的判断,五年之内具身智能大模型市场规模过万亿,未来20年左右,会达到10万亿以上。而2024年汽车产业市场规模才13万亿。李竹说,无论哪一个,达到10万亿级别,完全能支持100家千亿的公司。
李竹说,对于英诺来说,核心问题,是怎样寻找和投出这些公司。
04成功的核心是有一帮人
"一般来说,一线的好天使机构,基本上三分之一项目赚钱,三分之二赔钱,英诺能做到三分之二以上赚钱,这个比例跟VC差不多。"李竹说。
英诺内部有一个规则,五个亿以下的基金,六年DPI(投入资本分红率)都要做到1,10到15亿的基金,大概是七年,DPI要超过1。
英诺的LP里,有深圳天使母基金与北京科创母基金,这两个母基金,都投了差不多100家GP,不乏耳熟能详的知名机构,英诺的排名都是靠前的。李竹透露,2019年底成立的北京科创一期基金,如今DPI已接近1。"在早期基金里,七年内DPI能做到1的,我作为LP投了20家基金,也只有两家,英诺是其中之一。"
英诺每年都会做充足的赛道研究,然后有针对性地募资。
"比如说上一期基金是投半导体先进制造,这一期基金就重点投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每一期基金的特点很明显。"李竹说。
募集基金的规模,英诺有一个法则:每期科创基金的上限是15亿左右,每年投五亿,差不多三年投完。每期天使基金的上限是5亿,2-3年投完。
2019年底,英诺募集到科创一期,科创二期在2023年完成,募了10亿多,近期预计,科创三期募资应该会超过15亿。
"基金的规模肯定不能太大,大了以后回报就会降低,所以我们要自律。科创三期募资15亿,可能未来几个月内一次关闭了。"李竹说。英诺每期基金规模在变大,但是LP的数量变少了,LP沟通也变简单了。
英诺采取集团化运营模式,集团品牌为英诺创投集团。面向新的市场需求,内部设立两个子品牌,一个是英诺天使基金,一个是英诺科创基金。李竹说,英诺是做天使起家的,天使基金决定英诺的下限,是基础,每一期都在五个亿以下。科创基金是英诺的主基金,每一期10到15亿,科创基金将决定英诺的上限。
天使基金投资,英诺内部有一个"三个一"法则:只要是天使阶段,估值不超过一个亿,而且是第一轮融资,融资额不超过1000万,内部一次过会。
在英诺,李竹作为创始合伙人,会同几个管理合伙人一起协调两个子品牌的运营,注重集体决策,团队互补。他自认为以前很乐观,"这个也投那个也投",但后来有的公司就死掉了,团队提醒之后,自己慢慢的把一些东西总结出来。"做机构天使,不能还是一个人做决定,没有一帮人是不行的,英诺这么多年业绩不断提升,核心就是有一帮齐心协力、坚持长期主义的人。"
重投重管,英诺的投后任务并不轻。李竹概括,英诺的投后,就是三件事:找人,找钱,找场景。找人,是为孵化的项目和被投项目找关键人;找钱,是帮助他们找融资,英诺和VC交流,经常会把创业者拉过来直接对接;第三个是对接产业方,帮助企业找到一些落地场景。
每个月,英诺有一个星期的退出周,把所有进入退出期的基金所有的项目过一遍。项目尽调的时候,合伙人要全程参加,只要能投票的合伙人,必须全部跟创始人见过面。尽调的过程,负责的合伙人必须全程参加。英诺每个礼拜不定期会有立项会,决定给不给TS(投资条款清单)。
"总共现在每年也就投40个项目左右。以前一年要投八九十个,实际不如现在投40个左右效果好。"李竹说。
从2013年开始做天使,每期几个亿,到2019年搞科创,一期十几亿,首笔投资几千万,经过五年的探索,李竹认为,英诺逐渐摸到了门径。
"真正做了十年的天使,才知道怎么样能持续赚钱。以前业绩都是有波动的,但是现在,尤其是最近这五年,我们的业绩相对比较稳定了。"李竹说,"总结下来,从个人天使要转向机构天使,第一,还是自己要有钱试错。第二,还要愿意跟伙伴们分享,能培养一批团队一起做。第三,要有好奇心和不断学习,价值发现就是探索世界的过程。"
本文为创业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创业邦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转载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