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一部纪录片让文军长征穿越八十年再度走进公众视野

11 月 24 日晚,纪录片《西迁壮歌》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开播,以影像之力回溯烽火岁月,串联起浙大西迁、文澜阁《四库全书》转运、故宫文物南迁三条壮阔主线,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中华儿女以生命守护文明根脉的史诗壮举。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的这部作品,不仅让那段跨越八十年的 " 文军长征 " 再度走进公众视野,更以翔实的史料、鲜活的细节,诠释了抗战大后方的战略价值与精神担当。

烽火西迁:影像定格的文明守护史诗

纪录片用镜头还原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迁徙之路:1937 年,日军推行 " 文化亡华 " 政策,轰炸高校、劫掠典籍,妄图摧毁华夏文明根基。危急时刻,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西迁在神州大地上展开——故宫文物分三路紧急转移,其中南路 80 箱国宝级文物历经艰险,最终在贵州安顺觅得庇护所;文澜阁《四库全书》作为南方唯一孤本,被日军觊觎已久,浙江省立图书馆馆长陈训慈果断决策,在浙大校长竺可桢的倾力协助下,3467 部、42536 册典籍靠船运、人挑、马驼,穿越数省险途,于 1938 年 4 月终抵贵阳,暂存张家祠后迁至地母洞妥善保管。

△ 1938 年初,竺可桢紧急电告国民政府教育部,强调 " 文澜阁《四库全书》硕果仅存 "。国民政府教育部随即致电浙江,提出 " 兹为保全国家文献起见,望贵省府设法运黔 "。电报中说的 " 黔 ",就是西南腹地的贵州省。作为抗战期间的战略大后方,贵州无疑是烽火西迁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浙大师生的西迁之路更显悲壮。竺可桢校长率领上千名师生,从杭州出发横穿六省,历时两年半、跋涉 2600 余公里,最终在遵义、湄潭、永兴扎根办学七年。纪录片中,空袭警报下的课堂、祠堂民宅里的实验室、山间小道上的求知身影,无不印证着 " 读书不忘救国 " 的誓言。正如纪录片所展现的,这场迁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转移,更是文明火种在生死考验中的接力传递,而贵州凭借相对安全的人文地理环境,成为了守护这些火种的 " 诺亚方舟 ",既为文物典籍提供了安身之所,也为高校育人筑牢了坚实根基。

△纪录片《西迁壮歌》

求是铸魂:战火淬炼的精神坐标

《西迁壮歌》深度挖掘了西迁背后的精神内核。1938 年,浙大西迁途中正式确立 " 求是 " 校训,竺可桢校长以 "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 为之注解,在战火中淬炼成一代学人的精神图腾。纪录片通过亲历者口述、史料文献佐证,生动展现了这种精神的多维面向:

使命担当:西迁学人在颠沛流离中坚守治学初心,一边钻研学问,一边开展抗日宣传,用知识与气节筑起精神长城;

坚韧品格:在仪器匮乏、油灯照明的艰苦条件下,王淦昌构想出 " 中微子探测方法 ",贝时璋深耕 " 细胞重建 " 学说……一批顶尖科研成果诞生于山野之间;

务实情怀:他们走出象牙塔,将论文写在黔贵大地上——推广农技、开办民校、改良茶种,让知识真正服务于民众。

这种与民族共命运的风骨,让 " 科技脊梁 " 与 " 文化长城 " 在战火中巍然屹立。

△《西迁壮歌》第一集:烽火西迁

首播即引发热烈回响。网友 " 婧婧小叶 " 留言:" 这是一堂不容错过的历史课!" 网友 " 奔跑大地 " 评论:" 这不是枯燥的历史,是鲜活的生命与选择。看完才知道,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一切,来得多么不易。"

△网友留言

《西迁壮歌》不仅再现了那段守护文明的历史,也让观众看到贵州如何从抗战大后方成长为充满活力的发展热土。

更多精彩内容

锁定 CCTV-9

11 月 25 日 -28 日

每晚 22:04

纪录片《西迁壮歌》

敬请收看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