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Techweb 2小时前

“新国标”来了,雅迪、爱玛要给骑手“打工”?

自 2025 年 12 月 1 日起,《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以下简称 " 新国标 ")过渡期正式结束,但在最后半个月窗口期内,两轮电动车行业却迎来了 " 冰火两重天 "。

有消费者想买新国标车,却跑遍门店都找不到现货;旧国标车不仅没有降价清库存,反而还涨了几百元。有经销商表示," 旧国标车以后都不生产了,卖一辆少一辆,能买到就不错了 "。

" 新国标 " 也被称为 " 史上最严国标 ",规定电动自行车的最高车速必须低于 25km/h,还杜绝了非法 " 改速 " 的可能性,这也是大部分消费者对新国标车保持观望的主要原因。

过去两年,随着两轮电动车市场逐渐饱和,消费者的换车意愿已大大降低,再加上 " 新国标 " 全面落地,行业长期依赖的增长逻辑正被改写,厂商们更迫切地想要找到 " 新故事 "。

于是,继冲高端、争出海、智能化升级之后,两轮电动车厂商开始将目光瞄向 to B 场景,当两轮电动车市场进入新周期,商用车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吗?

" 慢国标 " 催生 " 外卖车 "

" 新国标 " 出台后,最受外界关注的莫过于 " 限速 " 设定。

不过," 限速 " 并非 " 新国标 " 的新增规定,只是 " 新国标 " 给 " 旧国标 " 的规则漏洞打了 " 补丁 ",引入了 " 超速断电 " 的机制,当车速超过 25km/h 时,电动机将自动停止动力输出。

除此以外," 新国标 " 还完善了电动自行车的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并增加北斗定位、通信与动态安全监测功能,进一步堵死了非法改装的可能性。

在汽车安全、续航等方面," 新国标 " 也提出了新要求,比如放宽铅酸蓄电池整车限重要求,新车续航里程可以更长;塑料总质量不超过整车质量的 5.5%,也大大提升了新车的安全性。

" 新国标 " 对两轮电动车的质量、续航、安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消费者而言是好事。毕竟,过去几年,两轮电动车因电池爆炸、超速行驶等造成的事故,并不鲜见。

只是," 改速 " 早已是行业心照不宣的 " 潜规则 "。根据《第一财经》报道,多个品牌经销商都表示,当前购车可以免费解除限速,最高速度可以达到 40 km/h -100 km/h。

涨价则是更现实的问题。新国标车在材料结构、安全阻燃、动力电池等方面都有所升级,售价自然也随之而涨,有经销商表示,估计普遍涨幅在 500-700 元之间。

因此,不少消费者都赶在窗口期前抢购旧国标车。根据雅迪官方旗舰店客服回复,从 11 月 24 日 0 点开始,旧国标车将停止售卖,只是,那些赶不上的消费者又该怎么办?

QuestMobile 数据显示,截止到 2025 年 7 月,快递外卖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已达约 2000 万。有骑手坦言," 如果最高时速只有 25km/h,我们送餐的时间很难达标。"

在安全与效率的天平之上,厂商们纷纷嗅到了商机。近期,雅迪、爱玛均推出了针对即时配送、生活服务、旅行租赁等场景的商用车。

雅迪旗下 " 雅迪大圣 " 在今年初推出了专业外卖车型 " 雅迪大圣 01Ultra",有 200km 超长续航,最高时速可达 80km/h 的卖点;

爱玛也在近期推出了商用子品牌 " 爱玛马赫 ",计划为外卖、家政、政企和租赁等场景提供专业的车辆及运维服务,比如联合京东推出了国内首款家政专用车型;主攻即配场景的 " 爱玛马赫 S1 Max" 等。

相较于传统两轮电动车,电动轻便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的最高车速分别是 ≤ 50km/h 和 >50km/h,电机功率也远超新国标车的 400W,能广泛应用于更多商用场景。

头部两轮电动车厂商的动作,某种程度也代表了行业的风口转向,相较于传统 C 端消费市场,用户付费意愿强、换车周期短的商用车场景,更有机会成为行业的下一个蓝海。

以租代买,新增长曲线

新的用车需求在加速涌现,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相较于购买新车或二手车,不少骑手却选择 " 以租代买 "。

每个骑手入职时都需要一辆电动车,通常有买车、租车、买车买电池以及买车租电池这几种选择。

我们跟多位骑手了解情况,最普遍的做法是买车,骑手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买电池或租电池。不过,也有不少骑手选择租车模式,拍小租 CEO 孔令伟曾表示,这一比例高达 40% 左右。

有骑手算了一笔账,买一辆新车大概要 2500-3000 元左右;买一辆二手车大概是 1000 元左右,但旧车续航比较差,一般还要另外租电池,差不多 200 元 / 月;直接租车的话,则大概是 200-500 元 / 月,可选的出租平台还是挺多的。

买新车固然省心省力,但对于不少现金流紧张,在一个城市只是短暂驻扎的消费者而言,他们更倾向于 " 先租后买 ",不仅门槛低,还能免去车辆贬值、维修保养等成本。

有需求就有市场,两轮电动车租赁市场也迎来了不同玩家:

主打分时租赁模式的美团、滴滴青桔、哈啰等全国性平台;主打细分市场的区域性平台,比如主攻 G 端市场的永安行、专注高校校园场景的小蓝车等。

两轮电动车厂商也是实力玩家。九号已在全国 30 多家门店开展租车服务,有日租、周租、月租、季租等不同选择;哈啰电动车则在去年宣布从售卖模式转为租赁模式,并将部分经销商网点转换为租赁网点,再为这片蓝海添一把火。

雅迪、爱玛等传统厂商则以 " 服务模式 " 入局,包括为企业提供产品定制服务,以及与哈啰出行、移拜骑行等平台合作,为消费者提供租赁、销售、维保、换电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此外,雅迪、爱玛、台铃等还积极组建合作联盟,打造全国性的能源补给网络,比如台铃提到计划在未来 3 年内建设 5000 座智能换电站;雅迪则提出钠电池 " 以换代充 " 模式,加快商用车的补能速度。

对骑手来说,补能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选购新车。有骑手表示,工作一天平均要换 2-3 块电池,送外卖就是跟时间竞赛,比起充电,换电只需 1-2 分钟,能节省时间多送几单。

根据钛媒体估算,换电在外卖、快递等配送领域的渗透率已超 50%。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计 2023 年 -2026 年,中国两轮电动车换电服务市场规模将从 70.8 亿元上升到 201.1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可达 41.62%。

当 " 买车 " 的性价比变低," 用车 " 的商业价值就会越发凸显,围绕两轮电动车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也成为了一座有待挖掘的金矿。

两轮生意,还能怎么 " 卷 "?

B 端的风吹起之后,两轮电动车市场会不会迎来新的反转?

爱玛科技集团国内事业部副总裁顾帅引用测算数据提到,外卖两轮车叠加服务后市场的规模将超百亿,整体销量有望超 1600 万台。

但客观来看,尽管 B 端商用两轮车的市场规模已超百亿元,跟整个两轮电动车的千亿市场规模相比,仍是 " 九牛一毛 "。

而且,不同城市对电轻摩和电摩的管理政策仍存在着差异,大部分城市仍设有禁行区 / 限行区,再加上考取驾照、定期年检等合规规定,也给商用车市场规模化发展带来了制约。

但即便如此,商用车市场依然吸引了雅迪、爱玛、台铃等传统厂商入局,很大程度是因为它们的传统业务模式已经 " 负重前行 " 太久,急需新的市场突破口。

在传统厂商眼中,两轮电动车是一个以低价刚需为核心的典型市场,谁的价格低、渠道广,谁就更容易带动销量,并通过进一步压低单车成本来实现盈利。

因此,在 " 旧国标 " 红利期,不少厂商都通过扩产品线、打价格战等方式,用大投入换取高增长。当行业处于风口时,它们自然能尝到 " 甜头 ",可一旦行业开始切入新周期,产能、渠道等重资产投入就变成了负担。

今年上半年,雅迪、爱玛在营收规模上依然保持领先,但在利润规模和增长速度上,九号这位 " 后来者 " 已经实现了关键反超。

在外界看来,九号的逆袭得益于其高端化和智能化这套 " 组合拳 "。但如果仔细看九号的布局,不难发现其在猛攻 " 高端智能化 " 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中低端市场的布局,比如推出多款 2500 元 -3000 元的产品;加速在下沉市场开店,门店已遍布在全国 1200 余个县市。

对九号而言," 高端化 " 是战略,而非 " 战术 "。其之所以能够在 " 南雅迪,北爱玛 " 的红海市场中杀出一片天,是因为其率先提出了 " 高端智能化 " 这一心智,将两轮电动车从单纯的 " 代步工具 " 转变为 " 个人出行方式 ",用户心智占位才是其突破市场的关键。

因此,如果只能看到表象,厂商们反而容易陷入到同质化竞争中。以智能化为例,虽然目前已经成为两轮车的标配,但不少用户却表示,很多智能功能过于雷同甚至 " 鸡肋 ",除了让车卖得更贵之外,并没有带来真正的体验升级。

厂商们要在两轮电动车市场实现突围,关键在于如何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盲目追风。

传统厂商在供应链和渠道方面有更多积累,使得它们在转向 B 端市场时具备天然的 " 落地能力 ",如果能打磨好这一优势,传统业务模式就不一定会成为 " 负担 ",而是能够转化为更精细化、更全面的服务能力。

比如雅迪在今年上线了为女性提供专属购车体验的摩登主题店,将门店由单纯 " 卖车 " 转变为 " 卖生活方式 ",让经销商能跳出原来的同质化竞争,更精准地触及目标客户,提高经营效率。

九号则在今年推出了行业首个自研全域操作系统 " 凌波 OS",希望用软件去定义产品,如果朝着更具想象力的方向思考,未来用户或许还能自定义车辆,使产品更具备差异化竞争实力。

所以,当我们在问 "B 端商用车市场会不会成为行业新引擎 " 时,或许我们应该换一个问法,谁能在 B 端商用车市场创造出不一样的用户价值——是满足用户≥ 25km/h 的出行需求;还是为商家提供不同场景的解决方案;还是实现更高效的换电、维修需求……

如果不能将以上整合成为体系能力,那么 B 端商用车就只是一年更快的两轮电动车,厂商们也仍是没有走出舒适区。

" 新国标 " 的全面落地,新的规则必然会带来新的博弈方向,只是,答案未必是唯一的,能力不同,路就不同。(楷楷)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