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泰国网 3小时前

“中国游客全没了,真舒服”?

近日,日本社交平台 X 上出现了一则引发热议的帖子。

阅读量突破 1289 万次,发帖者晒出一张京都电车的照片:车厢里空荡安静,看不到半个身影。

有网友写道," 京都现在只是中国游客,特别是团体游客少了,其他国家来的外国游客还是照常在。所以现在去京都非常舒服、非常惬意。"

评论区瞬间炸开锅,一些日本网友兴奋留言," 是不是真的啊?如果是真的我可要去京都了!"

还有人表示," 打扰一下,我真的第一次在认真考虑去京都旅行,现在他们——中国游客真的不在了吗?我之前都已经放弃去了…… "

发帖人随后回应称,外国游客依然存在,但按他的体感,中国游客减少了大约七成。

值得注意的是,这名发帖者在发布空车照片前后,还连发多条类似感受帖。

网友评论:" 从上周起,京都市内的人流明显减少。那些大声喧哗、举止粗俗、又不花钱的中国游客不见了,现在正是安静欣赏红叶的绝佳时机。"

有网友甚至进一步声称,由中国人经营、目标客群主要是中国游客的民宿、租车、服装出租、特产纪念品店等出现关门倒闭情况," 京都的房地产真的可能要开始动起来了。"

上述图源来自日本 X 平台公开讨论截图(部分社交媒体用户整理)。

出现的时间点颇为微妙——日本此前出现不友好言论后,多家国际媒体报道,中国游客取消赴日行程的比例高达八成。

然而,日本目前的态度,到底是强撑面子下的姿态管理,还是一场情绪化的自我安慰?

那些对着外国游客发出一条条不友好评论的日本网友,似乎完全 " 不腰疼 "?他们,真的不在旅业连锁反应范围之内吗?

在讨论中,日本网友逐渐分成两派:一派强调中国游客数量庞大导致拥挤,产生不文明旅游行为;

另一派日本网友提醒不要 " 如此云淡风轻、不嫌事大 "。

" 游客退潮,日本遍地冷清,经济创收损失巨大,这不是一件好事。"

这些网友认为需要保持理性,担忧旅游收入骤减带来的连锁反应,餐饮、住宿、交通、零售行业都会受到影响,而且将所有中国游客贴上单一标签并不公平,因为他们在当地消费中发挥着重要贡献。

类似的矛盾,并非日本独有。

泰国旅游业曾经历同样的情绪波动。

当大量中国游客涌入时,泰国部分从业者曾抱怨景区过于拥挤、噪音大、接待压力增大。

然而,当中国游客潮真正退去,泰国酒店和景区迅速感受到冷清与收入下滑,业界开始主动呼吁中国游客回归。

正是在这样的反复中,泰国逐渐意识到,旅游市场的核心逻辑不是热闹或清静,而是如何实现良性互动与可持续收益。

如今,泰国已经找到了相对平衡的状态。

经过多年磨合,大部分中国游客对泰国旅游环境更加熟悉,泰国业者在服务体系、语言沟通、支付方式、产品设计上日趋完善,双方形成了稳定且互利的关系。

文化亲近、航线恢复、政策友好,使泰国依旧保持强劲吸引力。

下图,泰国旅游局近期发文:

泰国始终以 " 挚友 " 的姿态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尤其是与我们情谊深厚的中国朋友。

在日本出现舆论波动的当下,一部分计划出行的中国游客开始重新评估目的地,而东南亚自然成为替代选项。

更关键的是,熟悉泰国、懂得泰国玩法的游客群体,会更倾向于将旅行预算重新投入泰国市场。

业内已有预测,2026 年可能成为中国游客回归泰国的关键年份,甚至被视为大规模增长的起点。

旅游业从来不是情绪宣泄的舞台,而是信任、体验和价值认同的再分配。

当某个市场让游客产生疑虑时,另一处目的地便会悄然受益。

谁能理解游客的真正需求,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

中国游客回来了?

泰国 3410 万预测大反转!

11 月 21 日,据泰媒 Thebangkokinsight 报道,泰国开泰研究中心近日发布最新预测,认为 2026 年泰国旅游业将迎来阶段性复苏,赴泰外国游客数量有望达到 3410 万人,其中中国游客的回归被视为带动增长的核心力量。

这一判断引发业界关注,因为游客结构变化与消费模式调整,正深刻影响泰国旅游收入表现和产业竞争力。

开泰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凯瓦林表示,当前一个明显趋势是外国游客在泰消费与泰国人出境旅游消费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几乎减少一半。

这意味着泰国旅游业在吸引高消费群体方面面临更大挑战。同时,竞争力下降的信号日益显现,欧洲和印度市场仍难以完全替代中国及东盟市场的份额,热门旅游城市向二线城市分流的密度仍需优化。

开泰研究中心研究主管瓦丽特指出,预计 2026 年外国游客市场将在中国游客回暖推动下恢复增长。预计游客数量将达到 3410 万人,较 2025 年增长约 4%。

然而,这一水平仍低于潜在市场容量,使旅游收入和人均消费恢复受到限制,目前游客人均消费仍未回到新冠疫情前水平。

她认为,在游客数量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旅游收入需要发展高价值旅游产品,例如娱乐演艺市场、会展产业、世界级体育赛事,引入大型主题公园投资,以及拓展医疗旅游领域。如果相关营销策略得当,游客数量和消费水平仍有望提升。

开泰研究中心研究主管万维萨补充指出,医疗健康产业虽被视为推动旅游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但面临核心患者群缩小、竞争加剧及结构性问题等挑战。

预计到 2026 年,国际患者数量和收入增速将分别放缓至 0.4% 和 3.7%。她认为,泰国应聚焦治疗周期较长的专科服务,并把握全球长寿与非传染性疾病增加的趋势,将服务拓展至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领域。

开泰研究中心最终提出四项建议,以推动泰国旅游业持续发展:恢复市场信心,尤其是短途市场,其中中国游客占比已较疫情前翻倍至约 14%;

通过明确目标定位和完善生态系统,提高游客在特色旅游产品上的消费;鼓励国内旅游市场活跃;推广具地方特色的二线旅游城市,如地理标志城市,使旅游收益分布更加均衡。

泰国旅游业正在走向一个拐点。

曾经依赖游客数量带动收入增长的模式,正在逐渐失效。

国际游客旅行方式的改变、消费结构的重塑,以及目的地竞争加剧,让泰国必须思考一个核心问题——未来的增长动力到底来自哪里。

过去十年里,泰国旅游的最大优势是 " 吸引人来 "。

轻松入境、多元文化、美食体验、友好氛围,让游客愿意走进泰国。

但当旅行变成更精细、更追求体验的消费行为之后,问题随之出现:吸引游客来到泰国,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花更多时间和预算留在这里。

真正决定旅游竞争力的,是游客离开时是否会说一句:" 我想再来一次。"

如今的全球旅游市场正在发生转变。体验经济抬头,高品质活动成为目的地的重要吸引因素。

一场演唱会可以带动一个城市的酒店与交通需求,一项体育赛事可以创造全球曝光,一个主题公园能够改变一个区域的经济结构。

泰国拥有举办这些内容的基础条件,一旦形成品牌效应,价值将远超传统观光模式。

二线城市的潜力同样值得期待。当地文化、特色产业与自然资源结合,能够形成独特旅行路线,让游客体验真正的泰国风貌,而不是标准化的城市模板。

这将提升旅程丰富度,也让旅游收益分布更均衡,产业风险更低。

医疗健康领域仍然是一块重要拼图。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长期健康管理需求增加,能够提供疗程式服务的目的地将拥有更高黏性。

泰国在服务体系和成本优势上保持优势,只要解决结构性瓶颈,就有机会形成长期价值链。

真正的竞争,不再是争取游客数量,而是争取游客的时间、预算和情感认同。

谁能让游客愿意停留更久、消费更深、留下更好体验,谁就能掌握下一阶段的增长。

泰国旅游业正在经历调整期,但机会也在累积。

只要抓住体验升级、城市分流、医疗健康等新趋势,泰国完全有潜力在未来几年重塑其旅游品牌,走出一条更具含金量的发展路径。

了解中泰最新资讯

请关注

+

+

+

监制:王新宇

图:综合自泰媒

主编:布周十面派

来源:泰国网传媒

法务支持:克莱德国际律师事务所

【泰语学堂】泰语歌《嫉妒》!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泰国网

泰国网

在这里,了解最真实的千面泰国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