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你放下手机,脑子里嗡嗡作响。你刚刚刷了两个小时的短视频和图文,看到了无数劲爆的内容、完美的旅行、精致的生活……但你想不起任何一个发布这些内容的人是谁。
社交媒体已死。 不是说 App 消失了,而是它的灵魂—— " 社交,即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 ——死了。
从 News Feed 到抖音、小红书的算法推荐," 社区 " 取代了 " 社交 ",核心变成了内容流。平台们用更劲爆、更刺激的内容争夺你的注意力,你关心的不再是 " 谁 ",而是 " 是什么 "。
在内容为王的逻辑下,作为创作者,你必须生产更吸引眼球的内容才能被看到,于是表演取代了坦诚;作为消费者,你变成了不断下滑手指的 " 信息流刷取机器 ",就连点赞和互动行为,也变成了 " 爱看,大数据请多推 " 的算法标记。
AI 的到来,会加剧这种孤独吗?它会生成更完美、更虚假的内容,让我们在信息流里陷得更深吗?
一个 AI 社交产品,Second Me,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它认为 AI 不应该成为 " 内容工厂 " 的引擎,而应该成为一个 " 装载真实自我的新容器 "。
Second Me 要做的,是一个能够代表你内在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动态、可交互的 "AI 身份 ",替你表达自我、筛选社交对象,再把选择权交还你,由你完成社交的最后一公里。
回归对人的关注,Second Me 要招魂社交的黄金时代。
第一步:向内探索,从 " 认识我 " 开始
在开启任何外部连接之前,我们必须先回答一个永恒的问题:" 我是谁?"
Second Me 的第一步,就是你与AI共写一本 " 关于我 " 的动态书。
首先,你需要不断 " 喂养 " 这个 AI 身份,让它无限趋近于真实的你。你可以选择一条捷径:一键导入你在 Notion、社交媒体等平台沉淀的过往内容,让 AI 快速构建一个关于你的基础轮廓。

比如,当你刚看完一部热门电影,心里有点想法,便随手向你的 Second Me 说:" 最近看了《沙丘 2》,视觉很震撼,但感觉保罗的黑化过程有点突兀,转变太快了。"
一个普通的 Chatbot 可能会附和你。但 Second Me 会进一步追问:" 你觉得‘突兀’,是因为你更看重角色内在逻辑的平滑过渡吗?你更喜欢作品是渐进式的、可预测的情感变化,而非突然的决裂或转变?"
这次对话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结束后发生的事情。Second Me 不会让这次洞察流失,它会立即为你生成一张 " 关键记忆 " 卡片,作为索引:" 相信真正的改变,源于持续而内在的演化。"
在未来某一天,你再次为某个剧烈的变化而感到焦虑时,它会温柔地提醒你:" 别着急,改变并非一蹴而就。正如你曾经相信的那样,真正的成长,源自持续的内化。"
随着时间推移,这样的 " 关键记忆 " 会越来越多。AI 对你的理解将不再是标签化的,而是立体和个性化。比如我的 Second Me,刻画出了我 " 非常 " 喜欢海,在情绪激动时难以控制自己等特点,这个关键记忆也是可以修改、删除的。

你也可能会想,如果这些 " 关键记忆 " 仅仅是作为聊天的数据库,那么它与一个记忆力超群的 AI 伴侣也没有太大差别。但 Second Me 真正做的,是把这些散落的记忆串联起来,汇成一幅立体的、多维度的自我侧写,让你能从一个客观、智能的视角,回望自己。
这就像过去几年我们热衷于查看的各种年度报告。你不会刻意记录自己听过的每一首歌、深夜登录过几次工作软件,但在更长的时间刻度里,这些数据化的记录串联起来,让你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Second Me 做的,也是这样一件事,只不过记录的单位,是你更深层的思考、情感与价值观。你们聊天的主题,始终是你自己。聊得越多越长,探讨得越深,这本关于你的书就越厚重,你对自己的认知也就越丰富。
这本质上是一场由 AI 辅助的自我认知探索。
第二步:向外连接,去 " 遇见我们 "
" 向内探索 " 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你准备好走向真实世界的支点。
当每个人都有了个人身份模型,人与人之间的匹配逻辑改变了,不再是基于 " 你在北京 / 我也在北京 "、" 你爱看电影 / 我也爱看电影 " 这种扁平的标签。
互联网的社交逻辑常常让我们陷入 " 同温层困境 "。假如你正为求职而困扰,算法会为你推荐一群同样困惑的人,你们聚在一起交换焦虑,最终可能只是 " 组团困惑 "。
而 Second Me 是一种需求上的匹配。它可以基于你倾诉的困扰、过往的经历和思考模式,去寻找那个已经解决了这类困惑、并沉淀了有效方法论的人。
一方面,基于你独一无二的、由无数 " 关键记忆 " 构成的个人侧写,在 " 发现 " 页面,Second Me 会为你推荐那些有可能与你同频的人。在这里,为了避免过度社交和草率判断,Second Me 还设计了一个看似 " 反效率 " 的规则:一个小时之内,你只能划过 5 次。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通过设置需求,让 AI 替你互动、找人。例如,我最近想要找人一起去看摇滚红与黑的音乐剧,设置了一个活动搭子的需求,让我的 AI 出去探索。

为了让这种 " 预审 " 更精准、更多维,Second Me 团队告诉我们,接下来会设计更多更丰富的 AI 互动方式。
比如 " 代言 " 中的 " 一起说 ",允许用户可以基于一个主题,向其他人的 Second Me 提问;还有已经上线的 "AI 脑洞 ",你可以发起一个对话主题,让两个人的 SecondMe 一起畅聊一场旅途、一次辩论,又或是一次从业者对话,最终生成一段两个 AI 协作的视频内容。
例如,在这个 AI 脑洞视频中,尽管我从未和 AI 聊过音乐内容,但 AI 却基于我的特写,精准地说出了我的歌单很杂," 从独立民谣到电子都有 ",甚至语气也十分相似,并且对方的 Second Me 还提到了 " 喜欢掌控感 " 等细节特点。在这段完全符合预期的共创畅想后,我对这位用户也产生了真实的兴趣。于是,我们可以基于 AI 互动内容进行真人交流,直接避免尬聊。
而之所以要设计这么多互动方式,根本上是因为人与人的匹配是极其稀缺和困难的。
过去的社交媒体,遵循 " 标签匹配 -> 真人互动 " 的路径。你满怀期待地找到了一个看似契合的旅行搭子,聊得也不错,但真正踏上旅途,却可能是一场灾难。因为表层的互动,根本无法触及底层的兼容。
在 Second Me,这个过程被重塑为:" 标签 / 内容 -> AI 互动 -> 高质量匹配 -> 真人连接 "。你的 AI,承担了试错成本,它在用更高效的方式,为你过滤掉那些让你疲惫和失望的连接。
结尾
回望过去的互联网社交,它通过即时通讯、图文、视频等技术手段,完美地解决了 " 连接效率 " 的问题。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 " 连接质量 " 的断崖式下降,和 " 自我异化 " 的不断加剧。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精心构建一个用于 " 表演 " 的外在自我,追求点赞和关注,这导致了更高的 " 社交熵增 " 和一种普遍的孤独感。想要逃离这种噪声的人,发起了 " 信息节食运动 ",抵抗对信息的惯性饥渴,也有人转向了线下社区组织,让肉身回归强连接的真实互动。
而 Second Me 的机会,或者说,AI 社交的使命,或许是开启一个全新的社交范式:利用 AI 技术," 由内而外 ",先帮助人完成深度的 " 自我探索 " 和 " 自我确认 ",再以此为基础,去进行高质量的社交。
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场社会实验。
如果你也渴望回到社交的黄金时代,或许可以加入 Second Me,参与一场回归真实连接的社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