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7 日,小鹏汽车发布三季度财报,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小鹏汽车董事长、CEO 何小鹏抛出一个大胆观点:机器人市场的长期潜力将超过汽车。小鹏计划在 2026 年底率先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他表示:" 我期待 2030 年,小鹏机器人的年销量突破 100 万台。"

在产品规划上,小鹏不断推进人形机器人的迭代升级。目前发布的是第七代机器人,而第八代将实现量产。IRON 作为小鹏的人形机器人代表,已在内部完成多项迭代,其拟人化体态与步态表现远超预期, 但目前公开展示的能力只是一小部分。何小鹏强调,做机器人非常希望达到拟人效果,有肌肉有皮肤,这样人们才敢去拥抱机器人。这种高拟人化要求让量产复杂度远超汽车,目前还有很多能力没最终集成。更具挑战的是成本结构:当前第六、七代物料成本极高,但小鹏相信在今年上半年开始真正的量产的准备之后,最终成本会与汽车接近,售价也将趋同。
此外,何小鹏指出汽车里面可能软件只占 10% 到 20%,但机器人一开始可能就占到了 50%,这意味着价值链重构将颠覆传统制造业逻辑。
对于商业化落地,何小鹏认为,机器人产能爬升会比汽车简单,但商业化落地仍需找准技术能力匹配的场景。小鹏希望最开始在导购、导览以及前台加导巡等场景落地,明年会先在自己门店、园区进行测试,并做好 SDK 以及教导培训工作。
尽管小鹏信心满满,但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并非坦途。2025 年被业界视为人形机器人 " 量产元年 ",可真正实现规模化生产仍面临严峻挑战。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人形机器人量产及商业化关键挑战》报告指出,技术、成本与应用场景的三重挑战制约了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
例如技术上的挑战之一,数据采集方法的局限性严重影响机器人的学习与适应能力。从底层算法模型看,机器人软件分大脑与小脑。目前大小脑发展不均衡,智能 " 大脑 " 智力快速提升,而人形机器人的 " 小脑 " 即运动控制,却停留在初期。数据采集是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机器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成为大规模量产的障碍。



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根据 2024 年 4 月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上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2024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约 27.6 亿元,2026 年达到 104.71 亿元,2029 年达到 750 亿元,将占世界总量的 32.7%,比例位居世界第一,到 2035 年有望达到 3000 亿元规模。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2025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人形机器人量产及商业化关键挑战》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 咨询 / 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 APP】,还可以与 500+ 经济学家 / 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 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