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6 日,多家媒体爆料称,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或将转岗,后续将不再负责集团公关业务。同时,多个科技公司公关负责人近期参与了小米公关一号位的面试,引发业界关注。截至目前,小米官方与王化本人均未直接回应。
而就在传闻的同一天,雷军罕见连发三条微博,集中谈到汽车安全问题,并在评论区点名 " 不少人断章取义、歪曲抹黑 "。
这两个动作被 " 关联 " 到在一起,不少行业人士解读为 " 小米从以往的被动回应,转向更直接的舆论应对 ",这也被视为 " 小米公关体系正在发生变化 " 的信号。

2015 年,他从成都一家媒体出来,加入小米网大市场部。
2017 年,小米筹备上市,集团公关部开始成形,他逐步走向传播主线。
2018 年小米上市时,他仍是支援角色。
2019 年中,转岗到集团公关部,成为公关总监。
2020 年底,在徐洁云轮岗后,他正式成为集团公关部副总经理。
到 2021 年 5 月,晋升为集团公关部总经理,向集团总裁王翔汇报。
彼时,小米公关团队已扩张至四五十人,业务线更复杂,需要处理品牌传播、媒体关系、危机应对等全链路工作。

曾经,他的公关风格直接,一次次下场回应热点争议解决问题,这些回应让他成为小米对外发声的代表性人物。
如辟谣 " 小米拒招 35 岁以上员工 "、" 上海研发中心只出不进 " 等传言,采取点对点式回应。



2025 年小米汽车出现一系列安全事故:3 月安徽高速 SU7 事故致三人死亡,10 月成都事故车门无法打开,持续的舆情叠加效应,让 " 小米汽车门锁隐患 "、" 极端条件下被困失救 " 不断发酵。
王化团队在应对中选择了碎片化澄清:在事故三天后才发布正式声明,且声明回避关键技术问题,被外界指责 " 迟缓、闪避 ",家属与舆论都不满意。
近期," 米式小字文学 " 风波、"YU7 车主质疑测试车痕迹 " 事件、南京秦淮区法院审理的 "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 纠纷等持续爆发。公关团队的应对主要仍依赖客服释疑、行业惯例辩护、内部责任切割、强势法务团队介入等操作。而他本人在争议应对时,引用苏轼《醉睡者》,呈现出 " 束手无策 " 的状态。


小米所处的舆论环境,已经和过去十年完全不同,也许对小米和王化来说,到点 " 下课 " 是彼此最好的选择,但不管谁来接任公关一号位,都将不容易。
星河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