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近日发布最新报告称,美国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建设正推动国内电力需求进入新阶段,而电力供应能力可能成为 AI 产业扩张的关键限制因素。
该行策略师 Stephen Byrd 在题为《Powering AI: Bitcoin Conversion, Business Models, a US Power Shortage and the Big Picture》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截至 2028 年,美国数据中心的总电力需求预计将达到约 69 吉瓦(GW)。其中,约 10 吉瓦来自在建数据中心,另有 15 吉瓦可通过现有电网接入,但仍存在约 44 吉瓦的电力缺口。


摩根士丹利认为,电力供应短缺可能影响 AI 相关投资的落地与节奏。根据测算,每新增 1 吉瓦数据中心容量的建设成本约为 500 亿至 600 亿美元,电力接入能力不足可能导致 AI 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被拉长。
摩根士丹利强调,美国目前没有新的核电反应堆在建,考虑到核电建设周期通常需十年以上,美国若不在短期内通过天然气、燃料电池及存量设施改造等方式提升供电能力,可能无法支撑 AI 基础设施快速扩张的需求。
Time to Power 方案
为解决这一问题,摩根士丹利提出多项 "Time to Power"(快速接入电力)方案,即不依赖传统电网并网流程、能够更快实现供电的替代性措施。假设这些方案全部实施,美国到 2028 年的电力缺口可缩减至约 20%,相当于 13 吉瓦,仍约为 13 座核电站的发电量。
报告列出了几种潜在方案:
天然气轮机项目可新增约 15 至 20 吉瓦电力;
燃料电池公司 Bloom Energy 可贡献 5 至 8 吉瓦(若其年产能提升至 3 吉瓦,潜在供应可进一步扩大);
现有核电厂为数据中心提供直接电力的交易可带来约 5 至 15 吉瓦(不包括以新增天然气发电量抵消核电使用的间接方式,这部分已计入上述 20 吉瓦天然气轮机项目中);
此外,摩根士丹利估计,现有比特币矿场已拥有接入协议完备的大型(100 兆瓦以上)场地,总计约 20 吉瓦潜在容量,可转化为 10 至 15 吉瓦的实际供给。

除燃料电池和比特币矿场转换外,摩根士丹利预计还将出现多元化的 "Time to Power" 交易模式,涉及独立发电商、涡轮机制造商及能源公司等多方参与。
比特币矿场转型数据中心受关注
在 AI 算力需求迅速增长的背景下,摩根士丹利特别关注比特币矿场向高性能计算(HPC)数据中心的转型趋势。报告指出,目前业界主要存在两种商业模式:一是 " 新型云 "(New Neocloud)模式,以 IREN 为代表,矿企购买 GPU 或 TPU,自建数据中心后,将算力设施短期租赁给超大规模云服务商或企业客户。例如,IREN 与微软签署了为期五年的租约。
二是 "REIT 终局 "(REIT Endgame)模式,矿企负责建设 " 带电外壳 "(即除芯片与服务器外的基础设施),并与云计算公司签署长期租约。例如,APLD 与一家未披露名称的云服务商签订了 15 年租约。
摩根士丹利认为,两种模式都具备可观的价值创造潜力,并展示了传统加密货币基础设施向 AI 计算领域转型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