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连线Insight 16分钟前

看大疆做全景相机,不要只看两份报告

文 / 苏诚

编辑 / 子夜

2025 年 7 月 31 日,大疆发布全景相机 OSMO 360,宣传语是 " 一寸见乾坤 "。

就在不久前,全球全景相机市场忽然 " 分裂 " 成了两个平行世界。久谦咨询的报告显示,大疆在运动相机领域全球收入份额已升至 66%,全景相机上市三个月即拿下 43% 的市场。

而沙利文的报告则得出了另一个结论——全景相机市场大疆仅占 17.1%,影石高达 75%。

谁的数据更准,现在看已经不重要了。但有一点无可辩驳:从零起步,大疆已在全景相机赛道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关键角色的跃迁。

图源大疆官网

对这家公司来说," 进入一个新领域 " 早已不意味着试水,而更像是一次有预谋的生态迁移。从无人机到云台相机,再到运动相机,如今是全景相机,大疆几乎每一次出手都像一场复盘后的自我复制。

大疆的技术复利,

延展到了全景相机领域

一切都从汪滔的 " 激极尽志,求真品诚 " 开始。对他而言,每一件产品都不是简单工具,而是 " 科技艺术品 "。

精灵无人机诞生时,大疆就立下了一个标准:不是让机器飞起来,而是让影像飞得优雅。稳定飞行、丝滑画质、智能避障,每个细节都在强调——科技也可以有品位。

这套审美,后来成为大疆的产品基因。

然而,大疆从无人机走向地面影像的转折,并非一开始就在计划之中。

2014 年前后,公司内部几乎没有 " 地面拍摄 " 的概念,但一批核心用户的 " 野路子 " 做法激发了新的可能:他们把无人机云台拆下来,用 3D 打印支架进行地面拍摄。

这个小规模、非官方的实验,让大疆看到成熟无人机云台技术在地面市场的巨大潜力——一个尚未被满足的体验空白。

于是,2015 年,Osmo 手持云台相机问世,它将无人机上的三轴增稳技术带到地面,实现了 " 降维打击 " 般的用户体验。初代 Osmo 是技术验证机:稳定性解决了核心痛点,但价格高、体积大、收音和镜头有限,使其仍偏向专业用户。

2018 年,初代 Osmo Pocket 面世,正值 Vlog 概念刚刚萌芽。大疆手持团队面临的挑战,是一个几乎没有市场共识的创作生态:手机无法兼顾画质与防抖,专业稳定器又笨重。

Pocket 将三轴机械增稳、相机和小屏幕浓缩到口红大小,解决了便携与稳定的矛盾。它不是完美的产品—— 0.5 米固定对焦、收音和镜头局限仍在——但开创了手持云台新赛道,让普通用户第一次轻松拍出 " 丝滑画面 "。

图源大疆官网

Pocket 2 迭代时,拍摄 vlog 已经成了全民行为。大疆没有盲目追求规模,而是基于真实反馈精细迭代:广角、麦克风、无线收音,一个个提升。到 Pocket 3,这条产品线终于成熟。

1 英寸 CMOS、可旋转大屏、人像肤色算法,全都指向一个目标——不只是拍清楚,而是拍得舒服。而生态圈内的美颜柔光镜,续航手柄,迷你三脚架等等,又进一步增添了玩法,提高了户外拍照的 " 安全感 "。

这条线的规律很清楚:第一代验证方向;第二代打磨体验;第三代突破边界。

技术的进步被折叠在简单的 "1、2、3" 里。

运动相机 Action 系列走的也是同样的路线:从解决防抖,到模块化,再到性能和系统的全面稳固。Action 5 Pro 发布时,市场早已饱和,但大疆依然能靠性能和体验逆袭 GoPro。这不是单点突破,而是长期积累的复利。

所以,当全景相机 Osmo 360 面世时,它不需要从零起步。对大疆来说,这不是 " 新品发布 ",而是 " 体系延展 "。它把过去十年里在无人机、云台、运动相机上积累的底层能力,全部复用到一个新形态上——于是 OSMO 360 一登场,就自带成熟气质。

无人机、云台、影像算法这三条技术链,在那一刻汇合成一个产品:8K@50fps、1/1.1 英寸传感器、IP68 防护,甚至生态兼容性,都像是一次 " 系统性开挂 "。

大疆在过去十年构建的,其实是一种 " 技术可复用体系 " ——每一条产品线都在为下一条做准备。

从天上到地上,从运动到全景,这家公司验证了一个事实:消费电子的成功不是纯靠创意,而是靠结构化能力。每一个看似新赛道的成功,其实都是前一代系统的延伸。

产品为王的赛道,

大疆的全景相机强在哪?

那么,这个一诞生就承载了大疆多年技术沉淀、方法论和品牌经验的 OSMO360,到底表现如何?

先从 " 形 " 说起。

OSMO360 像是把大疆的工程哲学压缩进了一个方块里:双 1/1.1 英寸方形传感器、大像素、高帧率全景视频、超高分辨率照片,每一项都不是堆料炫技,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图源大疆官网

传统全景机几乎都在用矩形传感器,矩形在鱼眼投影时边角浪费严重,还容易发热。大疆干脆直接 " 改造几何 ",把传感器做成方形,顺便给散热和电池留了空间。结果很直接:利用率提升、功耗下降、画质自然拉开差距。

而在 " 体 " 上,OSMO360 的设计延续了大疆那种 " 理工男式的稳重 "。

它是一个紧凑的垂直方块(61 × 36.3 × 81 mm,183 克),少了几分 " 秀身材 " 的轻薄,多了几分 " 握得住 " 的安全感。大疆的设计逻辑很明确——不是追求轻薄炫酷,而是让使用者真正能拿在手里、带得出去、拍得舒服。形式从属于功能,这在当下 " 外观先行 " 的消费电子世界里,显得有点反潮流。

图源大疆官网

硬件规格是另一种层面的叙事。OSMO360 配备两块 1/1.1 英寸方形 CMOS 传感器,单像素 2.4 μ m,这意味着在弱光下噪点更低、捕光更强,属于旗舰水准。这是大疆对 " 画质可用性 " 的理解:在各种极端光线下保持一致的影像质感,才是专业设备的底线。

基于如此硬核的硬件,OSMO360 在视频、照片、音频方面表现出色:

静态照片:最高 1.2 亿像素(15520 × 7760),色彩模式 10-bit D-Log M,13.5 档动态范围,后期调色自由度远超普通 8-bit 全景机。

视频:最高 8K/50fps,同时支持 6K/60fps、4K/100fps,全景慢动作或后期裁切都不用担心帧率拖后腿。

音频:支持 OsmoAudio 直连两颗 DJI Mic,无需接收器就能录制立体声,骑行、摩托、户外各种场景都能轻松收录旁白和环境声。

但真正让大疆显得 " 像大疆 " 的,是软硬件协同的完整性。OSMO360 背后是 DJI Mimo 和 Studio 两套软件体系,从全景重构、AI 追踪到关键帧控制,全流程都打磨得极顺畅。

快拆系统、电池与 Osmo Action 系列通用,再加上 2.5 米延长杆和 IP68 级防护(可下潜 10 米、低至零下 20 ℃),几乎覆盖所有运动和户外场景。相比之下,大疆的逻辑更像在做生态级产品,而不是一台孤立的相机。

整体来看,OSMO 360 来得不早,但出手稳准。

每个参数都在对症下药:传感器解决画质,结构解决稳定,算法解决可用性,生态解决后续体验。没有堆料式的炫技,也没有 " 数字战 " 的噱头。

更像是在说,大疆真正想赢的,不是单次比拼的规格,而是长期竞争的体系。

矩阵 + 平台,大疆打的是一套组合拳

如果说过去的大疆是一家 " 会造飞行器的硬件公司 ",那今天的大疆,已经变成了一个以影像为核心、以技术为底、以生态为支撑的复杂系统。

从天上到地面,它的产品矩阵几乎覆盖了所有与影像相关的场景:无人机、运动相机、云台相机、全景相机,甚至还有户外电源和扫地机器人。

表面上看,大疆是在 " 扩张赛道 ",但更准确的说法是,它在做 " 技术的再利用 " 和 " 生态的再延展 "。不同系列的产品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互相复用、互相验证的模块化成果:

无人机时代的三轴增稳系统,成就了 Osmo Pocket 的稳定影像;运动相机的模组化经验,又被移植进 Osmo 360 的结构设计。每一次新品发布,都是在过去技术的地基上继续盖楼,而不是从零造房。

总的来说,大疆的产品矩阵正共享同一套底层逻辑:影像硬件是入口,算法是杠杆,平台化是终局。

这样的路径背后,是大疆长期积累的全栈自研能力——从芯片、传感器、飞控算法、图传系统到整机设计和云台技术,大疆几乎掌握了所有关键环节。截至 2023 年底,它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 3.8 万项专利,这意味着它在供应链、算法和系统层面都具备了极强的独立性。

这种自研并不是出于 " 技术信仰 ",而是算过账的商业选择:上游波动、零部件涨价、外部算法封闭,都难以真正威胁到它的产研节奏。

更有意思的是,大疆的扩张逻辑并不是 " 追风口 ",而是 " 做延伸 "。

每一个新产品线的出现,都能在两代以内建立稳定竞争力。这种可复制的成功,靠的不是营销手法,而是一种 " 工程师式的扩张 " ——不靠营销预热,而是靠技术复用和用户迁移。

更难能可贵的是,大疆从来不靠 " 溢价 " 讲故事。Action、Pocket、Osmo 等系列的定价策略几乎都在" 主流竞品以下、体验感以上 "的区间。

这是典型的 " 技术换市场 " 逻辑——研发成本高,但通过规模化生产、模组共用、系统复用来摊薄成本。对用户来说,这意味着更高性价比;对企业来说,这是现金流的起点,而不是牺牲利润的结果。

于是,这样的体系也让大疆在现金流上稳得异乎寻常。很多科技公司靠融资烧研发、靠资本续命,而大疆几乎完全依赖产品销售和利润回笼,现金流依旧充足。

更罕见的是,它在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同时,也把服务做到极致。例如 Pocket 3 两年内随心换 ( 349 元)这种售后政策,本该拖累利润,却反而成为用户忠诚度的来源。

从无人机到运动相机,再到全景相机,大疆已经连续三次把 " 后来者 " 变成 " 定义者 "。一次成功可以靠运气,三次突围只能靠体系。

有人说,大疆的强,是强在技术;也有人说,是强在产品。但更准确的说法是——它强在 " 时间 "

十年如一日地打磨、复用、验证,让这家公司在消费电子的周期性浪潮中,成了少数能逆势生长的存在。

当别的科技公司忙着 " 讲故事 " 时,大疆仍然在讲 " 产品 "。在这个时代,这反而成了最稀缺的叙事。

(本文头图来源于大疆官网。)

连线Insight

连线Insight

深度剖析新经济公司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