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 " 进博会 "),邓白氏已经连续六年参与其中。这家成立至今已有 184 年的数据服务商,在第八届进博会期间,聚焦企业出海,展示了它可提供的出海全链路解决方案,并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及该区的跨境数据科技公司,以及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等达成战略合作。
在本届进博会期间,邓白氏还首次面向中国市场的个人消费者推出了 C 端产品 " 龙易查 "。邓白氏将以往服务大型企业的数据能力,转变为大众可用的商业尽调查询工具,将触角从 B2B 向 B2C 延伸,被视为其在中国市场的关键转型。
邓白氏中国区总裁吴广宇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战略调整并非偶然," 我们在理解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及客户需求、法律法规等要求基础上,致力于推进全球产品模式的落地,以及研发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 "。
以下为对话内容:
经济观察报:邓白氏的业务一直 To B,为什么今年带来了一个 C 端产品?
吴广宇:国内当前不论 B 端应用还是 C 端应用,最终都是企业客户对数据的使用,因此,我们的业务模式也可以是 B2C,借助 C 端个人用户的关注进一步增强邓白氏在 B 端的影响力。
我们关注的是如何降低数据使用和洞察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和理解这些数据。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邓白氏也在思考从数据中挖掘出对人们更有价值的信息,并赋能他们的决策以提高效率。
我们拥有丰富的 B 端数据类产品平台,服务于大量客户,同时他们也需要在手机端有一个应用,顺应客户的需求,也能将服务串联起来。不过,在行业拓展方面,大型企业依然是我们的核心客户,只是有了 C 端应用后,我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市场,从而覆盖更广泛的客户群体。
经济观察报:国内面向 C 端可用的数据查询工具,竞争很激烈,龙易查有什么特点呢?
吴广宇:我也熟悉其他几个企业查询工具,它们主要是基于国内的工商数据," 龙易查 " 的方法论却大相径庭。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全球数据,这次进博会参展企业也都包括在内,当我们参观每个展台时,会先查看企业的基本情况,这是如何实现的呢?答案在于我们拥有全球数据库,并且这次将其与中国研发力量相结合,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我们拥有付款数据等独特维度的数据,这些能直接揭示企业的外部付款情况,相较于财务数据更为直观。如果企业频繁拖欠付款,实际上它的财务状况已经很危险了。" 龙易查 " 通过企业征信将企业 30 天以上的付款记录捕捉下来,并将原始数据反映在企业评分上,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适用的。因此,当中国企业走向全球时,他们可以避免与有问题的企业合作,从而远离潜在的风险。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也成功地为许多海外企业在中国找到了合作伙伴。更为精准的数据维度,也让更多优质的企业能有更好的生态位,从而构建起一个更加健康的营商环境。
经济观察报:数据维度不同,还要关联全球企业数据,这难吗?
吴广宇:以中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为例,它们往往会使用一个不同于中文名称的海外名字,但海外多与中国的工商注册不同,不同公司间会出现重名,这时,清晰地了解和区分这些公司信息,建立一个全球数据治理体系就变得至关重要。
邓白氏曾在 1963 年创建了一个全球企业数据编码系统,为每家企业赋予了唯一的身份识别号码,直接解决了企业唯一性识别的问题。通过动态编码,即使在企业重名的情况下,也能准确区分出不同。
经济观察报:邓白氏的数据服务与其他数据咨询服务公司的差异化体现在哪里?
吴广宇:我们和咨询公司都是在帮助客户做决策,但这背后需要数据支持,以及相应技术去处理相关数据。我们做的是将数据技术和场景知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解决方案给到客户。与其他咨询公司或纯的数据供应商最大的不同点是,我们需要理解数据和技术,以及应用场景。
经济观察报:现在各行业讨论数据和 AI 技术时,都离不开隐私安全等问题,邓白氏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吴广宇:邓白氏是跨越近三个世纪的企业,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运营、采集数据,并将其商业化,其基础就是要符合各地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作为中国首家外资企业征信机构,我们的核心数据库已获得公安部等保三级认证,这是同类企业中不多见的高标准数据安保措施。另外在数据管理方面,我们实行数据分级、分类的安全保障。邓白氏还是海南省首家获得国家网信办批准进行数据跨境流通的企业。因此,我们一直致力于在中国的监管要求下,将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商业化分发及删除等全链路生命周期相结合。
重视数据安全合规是基础,还需要关注数据的使用范围和限制,数据并非简单复制后即可无限使用的资产,我们的数据必须在特定的授权范围内、区域内以及时间内使用,以避免数据的随意转发和滥用。
目前处于 AI 智能体时代,智能体能够与数据进行有效互动,这个过程更要求我们采取严格的数据授权和安全措施,既确保法律合规性,也从技术层面为客户提供一种安全的数据使用体验。这也是邓白氏区别于其他数据服务商的优势。
经济观察报:邓白氏在 AI 技术上有怎样的应用创新?
吴广宇:以往,数据是无形的,客户需要通过一个用户界面与之交互,但在两年前,我们开发一个良好的用户界面可能耗时六个月或更长。如果是大规模应用,虽然 API 系统接入可行,但接入成本高且客户无法直接看到内容,因此多是大型企业在用。直到生成式 AI 的出现,数据的使用门槛降低。
从去年进博会发布 Chat D&B 以来,我们对 AI 的理解和应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生成式 AI 又向前一步,转变为 Agented AI(代理化人工智能),这也就是智能体,不仅能够总结生成内容,还能智能化地规划任务并执行更多理解,这也标志着数据行业在发生根本性、颠覆性的变革。
可以设想一个全自动的工作流程,是由具有不同专业能力的智能体完成的。例如财务智能体和信用智能体等,结合长期的数据积累和专业知识,直接服务于客户。因此,面对大量竞品,我们正在努力将整个数据集转化为 AI 智能体可利用的状态。
经济观察报:不少从事数据服务的公司,拥抱 AI 进行转型时,内部往往需经历一个痛苦的改造过程。
吴广宇:开始做任何事情都会是最具挑战性的,我们需要动员来自一线的同事,因为他们最清楚日常工作中,哪些方面可以被 AI 赋能。同时,公司层面也有相应的产品和战略方向规划。
这次的 AI 变革浪潮中,如果智能体之间能够相互协作,可以预见的是,带来的变革也将尤为显著。不过,创新并不意味着第一天就要彻底颠覆所有事物,而是首先专注于现有流程的优化。我认为,重新审视现有数据流和工作流,AI 创新是一个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经济观察报:邓白氏曾提及在进博会实现了从 " 参展商 " 到 " 投资商 " 的转变,你如何总结在中国市场发展的投资经验?
吴广宇:我们公司并不属于风险投资类型,主要焦点还是放在与自身业务相关的领域,从最初的信用服务到发现数据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潜力,我们致力于在不同场景下拓展数据应用,扩大数据覆盖的范围和应用场景。
我认为,中国的大型企业在数据利用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大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能够为创科技术的发展提供助力,通过与大型企业的合作,邓白氏也在赋能千行百业。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腰部或中小企业,它们的增长速度和创新活力往往超过大型企业。从去年开始,我们不仅关注区域市场的企业发展,也加强了与苏州、深圳等地方政府的合作,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正在涌现许多高成长性的新兴企业,上述合作项目预计将成为我们未来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另外,我们还正基于当下火爆的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低空经济、车载智能等领域,做一些深度的数据与需求挖掘,从而去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