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文章网 刚刚

“慧”种田重塑新疆农业生产方式

小麦新品种创百亩方高产纪录 棉花激光打顶机器人效率达人工 10 倍

" 慧 " 种田重塑新疆农业生产方式

石榴云 / 新疆日报记者 石鑫

农业科技正驶向广阔的星辰大海,深刻重塑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 " 农高会 ")上,新疆集中展示的 " 十四五 " 以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生动诠释了 " 藏粮于技 " 战略在天山南北的深度实践与丰硕成效。

一组亮眼数据见证成效:全疆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 95%,农机总动力达 2660 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高达 90.28%;前三季度全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968.02 亿元,同比增长 5.3%,秋粮长势良好预示全年粮食丰收可期。

从区内供需平衡到保障国家供给,从总量提升到单产突破,新疆用 " 慧 " 种田的科技实践,持续为端稳中国 " 饭碗 " 贡献力量。

用 " 芯 " 固本

良种筑基育出丰收底气

种子是农业的 " 芯片 "。" 创全国单产最高纪录,这个新品种了不起!" 农高会新疆展区,一批农业 " 芯片 " 成了明星,其中最受参展观众关注的,是春小麦新品种—— " 粮春 1758"。

" 粮春 1758" 是适应新疆推广的具有突破性的春小麦品种,具备分蘖早、分蘖成穗率高、千粒重高和品质优良等特性。2024 年以 796.1 公斤 / 亩的成绩创全国春小麦百亩方高产纪录。今年,科研人员持续优化 " 粮春 1758" 配套栽培技术,进一步将试验田产量转变为大田产量,使该品种春小麦单产纪录实现从百亩方向千亩方的跃迁。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自治区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建疆说,今年," 粮春 1758" 首次实现在不同区域创造多个春小麦单产纪录,且品质达到优质强筋和中强筋国家标准,实现单产水平和品质同步提升,拉近了春小麦与冬小麦在优质高产能力方面的差距。这证明 " 粮春 1758" 在高产创建中形成的 " 良种 + 良法 " 配套体系,已具备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的条件。

9 月 10 日,专家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山农场四连二组对 " 粮春 1758" 进行实收测产。自治区农科院供图

除了再创春小麦高产纪录,今年 " 粮春 1758" 还通过国家级联合专家组节水鉴定,在节水 30% 条件下,示范田亩产达 508.32 公斤,较已推广的主栽品种 " 新春 37 号 " 增产 17.11%,展现出显著的节水稳产应用价值。

良种是提升粮食大面积单产与品质的核心支撑,强化种业创新已成为新疆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路径。

在新疆种业创新的成果矩阵中,一批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新品种正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 " 主力军 ":

油葵新品种—— " 矮大头 HZ001" 是新疆第一个矮秆高油的油用向日葵杂交品种,在新疆向日葵主产区及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北等地得到大面积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超 600 万亩;

棉花新品种—— " 源棉 8 号 " 是集多种综合优良性状于一身的突破性品种,创造了百亩方籽棉 748.7 公斤的高产纪录,是西北棉区高产优质主推品种,入选新疆主导品种,并以 500 万元价格成功实现成果转化;

抗寒、抗病新品种——紫花苜蓿 " 新牧 4 号 " 适宜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条件下种植,该品种已入选农业农村部 2025 年农业主导品种……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师、科技处处长刘英豪介绍," 十四五 " 以来,新疆大力实施 " 种业振兴 " 行动,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选育和培育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通过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积极成效,入选农业农村部和新疆农业主导品种。

新疆持续强化制种基地建设,在保障疆内用种的同时,为全国农业用种作出贡献。棉花、玉米、小麦制种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五位,全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 95% 以上。

" 数智 " 赋能

农机升级注入新动力

本届农高会新疆展区,8 台代表性农业新装备集中亮相,其中全球首款棉花激光打顶机器人凭借 " 精准感知 + 创新作业 " 的技术突破,成为全场焦点,预示着新疆棉花种植正从 " 机械化 " 加速迈向 " 智能化 " 新阶段。

田间测试数据显示,这款激光打顶机器人的棉花顶芽识别准确率达 98.9%,伤苗率控制在 3% 以内,打顶合格率超 82%。全部功能实现后,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 6 — 8 亩,是人工作业效率的 10 倍以上。目前,该机器人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 2026 年 6 月正式投入市场。

" 十四五 " 以来,新疆持续推进农机装备研发应用,一批大型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成功推广,多款农业智能机器人落地见效,不仅大幅节省人力成本,更显著提升了机械作业效率。

为解决橄榄、咖啡、核桃、开心果等特色林果收获难的问题,新疆研发了自走式振摇收获机,通过液压传动传递带动果树产生振动,进而使果实脱落,大幅提升了核桃、开心果等特色林果果实的收获效率。

今年 8 月,由新疆畜牧科学院联合南京农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研发的运动马精准饲喂机器人在野马集团汗血马基地完成测试应用。这款专为大中型马场设计的全天候自主饲喂终端,成功解决人工投喂效率低、饲料浪费、数据不可追溯三大痛点。其核心投喂机构可稳定精准送料,单次定量误差控制在 ± 5 克以内,搭配云端智能管控中枢,用户通过平板或手机等多终端即可实现一键饲喂、实时监控、远程操控,打造高效便捷的掌上牧场管理模式。

图为测试中,运动马精准饲喂机器人正在工作。杜雪梅 摄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末,新疆(含兵团)农机总动力达 2660 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90.28%,位居全国前列。在本届农高会新疆展区,除上述装备外,红花采摘机器人、羊生产性能智能测定装置样机等智能装备也都登场,全面展现了新疆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创新成果。

技术落地

破解 " 最后一公里 " 难题

科技的价值,最终要落到田间地头的丰收实效上。

10 月 10 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百万亩玉米吨粮田测产结果发布,伊犁州两百万亩玉米规模化生产区平均亩产达 1209.1 公斤,创全球范围内玉米两百万亩高产纪录,再次刷新百亩至百万亩五个层次的全国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其中,百亩、千亩、万亩均突破吨半粮(1500 公斤 / 亩)水平。

伊犁州百万亩吨粮田创建区全面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团队研发的 " 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 "。该项技术自 2023 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核心技术以来,在全国累计推广 1.5 亿亩,并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了玉米单产大面积(54621 亩)达到 " 吨半粮 " 水平的重大突破,为全国玉米大面积增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

" 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 " 是 " 藏粮于技 " 战略的新疆实践。

" 十四五 " 以来,新疆以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为核心,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支撑,以合理密植为主推技术,以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为重点,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配套,辐射带动全区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出了新疆贡献。

" 我们构建起‘专家团队 + 示范基地 + 基层农技人员 + 农户’的全产业链服务网络,解决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为新疆农业强区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部副部长樊国全说。

在科技创新的深度赋能下,新疆畜牧产业正实现全方位突破:不仅推动产业技术快速进步,更有效提升企业经营效益、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充分发挥出科技对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支撑作用。

自治区畜牧科学院党委委员王祥燕介绍,围绕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战略定位,该院聚焦畜牧业关键技术攻关,以智能化、标准化、高质效为目标,在装备研究、技术创新、品种改良、兽药研发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相关新闻】

絮言点经丨紧握科技 " 金钥匙 " 开启农业现代化新征程

责任编辑:魏燕慧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