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文汇 刚刚

梳理和展示近代外商证券市场从萌芽到成熟的历史全景

2025 年 11 月 7 — 8 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宋佩玉撰写的《资本的全球化:近代上海外商证券市场的兴衰史(1843-1941)》新书发布会,暨海外藏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数字时代的回顾与展望学术工作坊召开。新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国藏近代汇丰银行涉华档案整理与研究(1865-1949)》的阶段性成果,并获得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上海证券期货文化发展基金会联合研究计划的支持。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来自国内 10 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 40 位学者出席。

发布会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董丽敏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管理处处长姚潇鸫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徐茂明教授致辞。

姚潇鸫指出,当前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海外文献的获取、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如何运用新技术手段提升文献研究的效率和质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资本的全球化:近代上海外商证券市场的兴衰史(1843-1941)》是学校在该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在近代金融史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徐茂明表示,人文学院历史系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科的发展,是整个师友团队共同努力、心血凝聚的成果。宋佩玉的新著着重揭示了外商证券市场的近代特性及其丰富的国际意蕴,彰显了其在资本集聚、中介职能以及制度支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该书资料翔实,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搜集史料文献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这部著作为开端,开展海外文献的整理工作,对上海师范大学 " 数字人文 " 领域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汪朝光指出,《资本的全球化:近代上海外商证券市场的兴衰史(1843 – 1941)》选题视角独具特色,具有明显的开拓性。在当前学界大多聚焦于华商证券市场研究的背景之下,著作以外商证券市场作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中外经济关系中资本所发挥的作用,难能可贵。该著构建了多维分析框架,系统梳理了资本运作的内在逻辑,颇具启发性。此外,该书并未局限于外商证券市场的单一视角,而是引入了全球化视野,这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突破,这一研究范式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对于理解近代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上海资本市场的形成与演变,乃至中国近代经济的整体状貌,均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戴建兵教授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典议题切入,系统梳理中国近代金融的发展脉络,并指出,近代上海的外商证券市场在很长时期内是外资企业资金融通的核心平台,历史内涵丰富且地位重要。然而,与成果丰硕的上海华商证券市场研究相比,学界对 " 同城 " 外商证券市场的研究仍显滞后。在此背景下,《资本的全球化:近代上海外商证券市场的兴衰史(1843 – 1941)》的出版,为深化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文献与学理基础。此外,该书对理解近代资本流动、金融国际化进程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吴景平教授认为,近代上海外商证券市场扮演着全球资本在远东地区配置中的核心角色,有力推动了中国金融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进程。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理解当前金融开放与市场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此选题不仅能引领中国近代金融领域的探索,更是对近代中国如何融入世界这一议题的研究起到关键性引导作用。宋佩玉先后出版了《近代上海外汇市场研究(1843-1949)》《中国外资银行百年史(1845-1949)》,以及《资本的全球化:近代上海外商证券市场的兴衰史(1843-1941)》,丰富了近代中国金融史的内容,并推动了中国金融国际化研究走向深入。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魏众教授指出,上海外商证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被动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历史现象。该书在研究过程中广泛运用外文文献,在史料拓展方面成就显著。在理论方法上,该书通过将中国近代金融史的发展轨迹置于资本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加以审视,主动对接国际金融史的问题意识与方法,为构建一个更具世界视野的金融史叙事奠定了基础,此外,这部著作也深入剖析了近代上海外商证券市场的两面性,探讨了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路径选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上海远东出版社社长曹建编审介绍,该书史料翔实、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作者论述旁征博引,磅礴有力,是目前我国关于近代上海外商证券市场史创新研究的优秀著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文本质量非常高,文本叙事充满张力,政治立场鲜明。二是选题站位高,出版价值大,学术贡献十分突出。把关于中国问题的选题主动融入世界史、全球史的选题思路,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选题价值。三是研究方法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细微深入,形成的结论客观、辩证,说服力强。

上海市档案馆何品副研究馆员从档案利用的角度对该书进行了点评,指出宋佩玉深耕近代金融史研究多年,先后推出了金融研究的三部力作:从外汇市场、外商银行,再到外商证券市场的研究,她广泛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结合档案材料及各类海外文献,系统整理了上海外商证券市场的翔实文献,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宝贵资料。该书在图像史料运用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共征引与近代上海外商证券市场相关的图片史料计 90 幅,类型涵盖历史照片、手绘图画、广告漫画等多种视觉材料。所有图片均经过严谨考证并明确标注。这些图像不仅作为文字叙述的辅助说明,更在 " 以图证史 " 的方法论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增强了历史论证的直观性与多维性。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马军研究员指出,该书依托国内外档案、报刊等丰富的一手文献,梳理了 1843 年至 1943 年间上海外商证券市场的发展脉络,并在全球化视野下,深入探讨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多维互动关系,清晰呈现出全球资本流动背景下中外金融体系的深度融合历程。

宋佩玉也分享了写作缘起。证券市场的诞生是资本主义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现代经济文明在制度层面进入更高阶段。作为现代经济体系构建的核心要素,证券市场不仅推动着传统经济模式向现代形态转型,也深刻重塑着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组织结构体系。近代上海的外商证券市场存续近一个世纪,资本规模辐射整个东亚,市场网络贯通中外,因而成为中国近代金融史上极具研究意义的特殊场域。这一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属性的资本配置平台,既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市场内生的演进逻辑,又体现了全球资本流动背景下中外金融体系的深度耦合,堪称经济现代化进程中金融制度变迁与跨国金融互动的典型样本。因此在研究内容上,着重梳理和展示近代外商证券市场从萌芽到成熟的历史全景,系统介绍近代上海外商证券市场的市场主体和交易品种、运作机制和交易规则,以及金融监管体系,并从长时程和全视域切入,分析影响近代上海外商证券市场波动的若干因素,力图对近代上海外商证券市场作出历史性定位。

11 月 8 日," 海外藏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数字时代的回顾与展望 " 学术工作坊召开,该工作坊由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三十余名学者参加。

工作坊围绕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比利时及加勒比地区所藏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相关的档案与研究成果,系统呈现了海外文献发掘、整理与研究的最新进展。会议通过深入的跨国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历程的理解。最后的总结讨论中,与会学者表示,本次工作坊不仅是一次学术研讨,更是推动海外文献整理研究领域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