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联合华为、OPPO、vivo 公司撰写的标准 L.1004《移动终端通用快速充电解决方案》(ITU — T L.1004, Universal fast-charging solution for mobile terminals ) 通过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第五研究组(ITU-T SG5)审议并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这是国际电信联盟首次制定全球通用快速充电标准,标准方案的最佳实践部分,我国自主创新的快速充电方案(UFCS 融合快充协议)作为全球唯一案例被推荐。
作为联合国旗下专门机构,国际电信联盟(ITU)成立于 1865 年,拥有 193 个成员国,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并列为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标准」作为专有名词的话,指的正是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以及 ISO 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中国快充成「国际标准」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UFCS 融合快充协议,自诞生以来,雷科技就一直在关注其推广进程。
2023 年初,在回顾「2022 年手机充电发展史」时,雷科技就注意到支持 UFCS 快充协议的「产品推出」以及可能引发的「行业影响」。
事后证明,的确如此。支持 UFCS 快充协议的产品数量,2022 年只有 11 款,到了 2023 年就大增到 84 款。

当时,雷科技亦前瞻判断,「目前主流标准仍是采用国外的 PD 快充标准,因此,国内厂商要联合各方力量制定出一套的标准体系,并推动其成为『全球通用标准』,从而在带动整个手机发展的同时,也能确立自己在整个业界的地位」。
现在来看,UFCS 快充协议的确是成了「国际标准」,然而其在国内市场的推广进程却不及预期。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10 月 31 日,通过 UFCS 快充协议认证的产品,只有 245 款。2023 一年就增长了接近 7 倍,结果 2024 年以来,马上就两年时间了,UFCS 认证产品数量却只增长了不到 2 倍。

究其原因,雷科技认为,目前技术版本的 UFCS 快充协议,并不适合在国内市场推广。
正如雷科技 2024 年就已指出的重要一点,「与其他快充协议不同,UFCS 协议规定如果设备支持多种快充协议时必须先进行 UFCS 的识别和通讯,只有当 UFCS 无法使用才可以使用其他快充协议」。
关键问题是,目前技术版本的 UFCS 协议,认证产品(数据线 / 充电头)的主流最高充电功率仅为 33W 或 40W。
如果终端设备同时支持 120W 有线快充和 40W UFCS 快充协议,用一条通过 UFCS 认证的第三方数据线去进行快充的话,设备的充电功率最高也只能到 40W。
显然,目前技术版本的 UFCS 协议,很难让手机厂商在国内市场去进行较大范围的推广。在竞争极其激烈的国内手机市场,国产手机大厂都已经有充电功率大得多的快充协议(例如私有协议)了,怎么可能舍弃掉自身更「先进」技术,转以首推充电功率较低的 UFCS 协议呢?第三方厂商的话,即便去推 UFCS 认证的数据线和充电头,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甚至于,小米都已经退出了制定 UFCS 融合快充协议的终端快充行业协会(FCA),只保留生态链品牌酷态科,并开始大力推广自家免费开放的「小米澎湃秒充协议」,目前支持最高 120W 有线快充。

今年以来,虽有小米「退圈」的行业冲击,但 UFCS 认证产品,尤其终端认证产品,似有重新加快发展的势头。最近几个月,荣耀 Magic8 系列、华为 MatePad 系列新品、OPPO Find N5、一加 Ace5 至尊版、iQOO Z10 Turbo Pro、华为 nova 14 系列、荣耀 400 系列等多款新机,获得 UFCS 快充认证。
为了解决国内市场「步履蹒跚」的推广局面,UFCS 协议标准今年 5 月迎来了 2.0 版本的重大迭代。
UFCS 2.0 协议,虽然没有提升最高充电功率标准,但加入了 40W 功率的 「无鉴权」互通,着力提升不同品牌设备间的充电兼容性和效率。华为、OPPO、vivo、荣耀四家国产手机大厂,亦共同表态和签署了 UFCS 互授权意向。
UFCS 协议产品,在统一到 40W 功率水平,解决生态割裂、给厂商和用户一个「起点更高」的兜底标准后,就必须要谋求更大功率的 60W、100W 甚至 120W 水平了。值得一提的是,伴随 UFCS 2.0 标准发布,支持最高 240W 功率的「预研技术」产品同步亮相。
必须指出的是,想让 UFCS 协议在充电技术层面支持更高功率甚至超高功率,可能并不是一件大难事。真正的大难事是,国产手机大厂们,是否愿意让渡自身更大的利益,来积极推广这一「通用」的快充协议标准。

国内市场,目前只能继续耐心等待,那么海外市场呢?
雷科技认为,UFCS 协议的加快迭代,以及在成为国际新标准后,或将加快海外市场的技术推广,甚至成为一个破局口,而这需要相关方去努力行动。
首先,虽然智能手机在全球市场已经普及快充技术,但海外市场手机快充整体功率水平,依然远低于国内市场。
根据 2024 年 OPPO 公布的调研数据,全球手机用户的平均充电功率达到 34W,中国手机用户的平均充电功率达到 50W。如果只考虑海外市场的话,目前手机用户主流充电功率可能只有 20 到 30W。另一大佐证是,在 iPhone 17 系列之前,苹果手机的快充功率是 20W;今年伴随 iPhone 17 系列的登场,苹果才推出了 40W 快充的电源适配器,而这也被外界看作一项「激进升级」。

换言之,40W 充电功率的 UFCS 协议,虽然在国内市场和用户群体中不太受待见,但在海外市场和用户群体中依然算「还能打」的快充技术。故而,国产手机厂商在海外市场进行推广时,对这一技术的认可度和应用面,相对都会更大些,但大前提是一定要成为「国际标准」。
其次,快充作为中国一项领先世界的手机技术,国产厂商在海外市场进行推广时,可以一块发力,继续推广自家私有协议或 PD/QC 的同时,开始发力国产统一 UFCS 协议。
华为、OPPO、vivo、荣耀、一加,甚至小米等品牌,目前的私有协议标准充电功率,早就大幅领先海外市场用户的整体水平情况了。基于海外市场这样的现实情况,各大厂商再联手推一个可以跨不同品牌终端的 40W UFCS 国产统一协议标准,就值得一试,尤其是以「国际新标准」的姿态去推。
最后,目前海外市场主流的公版 PD/QC 协议标准,需要一个来自快充技术「全球领先」市场的竞争对手,从而进一步加快全球手机用户的快充技术演进。
相比国产手机厂商的私有协议标准,诸如 UFCS 这样的国产统一协议标准,无疑是更佳之选。
曾几何时,快充技术对中国手机用户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结果,在各大国产手机厂商「变着花样」提升自家产品力和吸引力,以及掀起的技术争锋过程中,快充技术迅速地实现了功率的不断攀升,以及市场用户层面的全面普及。现在,就连苹果也开始了「激进」的功率跟进战。

而开始成为国际新标准的快充技术,只是智能手机中国式创新的一个缩影和证明。
对于一台手机而言,快充技术很重要,但是不是也需要解决电池技术的难题呢?手机的电池容量,如果有了更显著的突破,搭档持续攀升的快充功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
欣慰的是,前些年在卷充电功率的国产厂商,近年来又在卷电池容量,并在今年实现了国产旗舰机型的「集体」大电池容量。
雷科技发现,国产厂商今年最新发布的旗舰机型,几乎没有一台电池容量低于 6000mAh,而 7000mAh 正逐渐成为新常态,「激进者」如红魔 11 Pro,直接塞入了一块 8000mAh 的大电池,「都快要赶上常规充电宝了」。
对比之下,苹果最新款、最高端的 iPhone 17 Pro Max,国行版本还不到 5000mAh 的电池容量。全面弃用实体 SIM 卡槽的国行 iPhone Air,电池容量反而不到 3200mAh。是不是,再过两三年,iPhone 又要跟进、开始激进的电池容量提升行动了。

如果只是提升电池容量不是件难事,难的是如何在保证旗舰手机综合素质的大前提下,可以最大化地提升电池容量,而不是「为了提升某一项技术能力,就只顾这一项表现,而不管其它能力的实现」。
快速充电、超大电池之外,国产旗舰机型还在持续 PK 屏幕显示(例如高刷新率)、摄影表现(例如长焦镜头)、AI 应用等技术领域的「拔尖表现」。
而现在诸多中国式创新技术的涌现,则建立在过去十几年对各项技术应用「卷无可卷」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所形成的「原始积累」上。
相比于过去十年国产手机厂商已经在全球市场(包括海外市场)取得的亮眼表现,展望下一个十年:
更多的中国式技术创新,成为移动终端乃至消费电子大类的国际新标准;更多的国产旗舰机型,也将与苹果、三星等海外手机大厂的最新款旗舰,一较高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