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差评 7分钟前

又是无人驾驶又是机器人,小鹏也不把自己当车企了?

小鹏最近应该挺开心的。

MONA M03 上市一年多了,还在猛猛发力,这车已经造了 20 万辆,成为 A 级纯电的大爆款。

刚上市的全新 P7,现在也卖了有 1 万多台。在上个月,小鹏一共交付 4.2 万辆,达到历史新高。

趁着这股热度,昨天,小鹏举办了今年的科技日。

脖子哥也是身临现场全程参与,这次小鹏带来了不少狠活,有第二代 VLA,有 Robotaxi,全新一代的人形机器人 IRON,以及已经进入试飞阶段的飞行汽车 A868。

而我觉得最值得聊聊的,是它发布的第二代 VLA 大模型。VLA 这名词大伙儿今年应该也没少听,作为当下最新的智能驾驶技术,圈子里不少车企也都在推进。

小鹏这次是更新了一个大版本,相比之前,第二代 VLA 的能力提升很多。更重要的,VLA 是小鹏一系列产品的基础,可以说它是打开 AI 世界的一把钥匙。

那话不多说,咱先看看第二代 VLA 能干啥。

首先,就是即将推出的小路 NGP 功能

之前我们测智驾,看的要么快速路,要么就是城市道路。不是咱不想测那种犄角旮旯的小路,真的是这种路,人开都难走,要让车子自己开,出错概率太高,蹭了的话我还得掏修车钱呢。。。

但其实生活中,这种路况非常复杂,标识也不规范的小路,还并不少。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和广州的城中村,可都是。

小鹏的小路 NGP 就是为了应对这些场景。

从发布会展示的视频看,这些小三轮、小电驴横穿插缝的,都属于低难度场景了,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来看个难的,一条双车道上碰上前面有施工,只能从左边绕。这时候智驾看着对面货车减速避让,赶紧借用对向车道,丝滑通过。

还不够是吧,再来。

一条无名道路开着开着,前面左边摆着两根警示柱,右边挂着半堵墙,这种看起来像断头路的场景,智驾十有八九会撂挑子。

结果小鹏还知道一点点往前试探,判断左右距离是够的之后,再一把过,这个操作确实挺老司机的。

这种类似的场景,还有在夜间通过限宽墩,和夜间对向车侵占车道。可以看到车子表现都挺不错,简单来说就是,效率更高,反应更快。

小鹏现场给了一个对比数据,在 20 公里复杂小路上,特斯拉 FSD V13.2.9 版本接管 5 次,而第二代 VLA 只接管 1 次。

很多车企都喜欢宣传「车位到车位」的智驾,其实车位到车位的主要堵点就是这些千奇百怪的小路,如果能把这一程全部搞定,那智驾的易用性就会上一个台阶。

除了小路场景,第二代 VLA 还自己学会了更多的规则。

这里说的不是交通规则,而是我们人类开车形成的一种 " 默契 " 规则,VLA 自己领悟出来了。比如有人在前面冲着车子招手,VLA 知道要让车子停下来。

还有前面红灯倒计时即将结束,准备转绿在读秒的时候,车子就开始慢慢挪动,一到绿灯立马提速。

这操作,我看看多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每天都是这么干的。

再就是无导航自动辅助驾驶(Super LCC)。

现在车上用高阶智驾,都是得配合导航才行。但咱就是说,有时候晚上我就想出去兜兜风放松一下,又没想好要去哪。

诶,这时候小鹏这个新功能就能派上用场。

它是一套 Super LCC+ 人机共驾,直线的时候智驾自己开,你想变道就操作一下,之后车子又会继续,主打一个漫无目的随心所欲。而且这个功能在国外道路也行,你以后开车出国自驾游没准能用上。

当然,大伙儿肯定关心啥时候能用上。

发布会说了,第二代 VLA 在今年底,先锋用户就能用上,明年一季度,小鹏 Ultra 车型会全量推送。大伙儿别急,出来后俺争取先搞一台给大伙儿实测一波。

说了这么多,大家也看出来,第二代 VLA 给小鹏智驾带来了更多的玩法。这些不但咱想试试,德国人也想尝尝。

发布会上,何小鹏宣布大众成为第二代 VLA 的首发客户。同时,小鹏自研的图灵 AI 芯片也获得了大众定点。

为什么它能受到德国人的认可呢?我觉得还是因为第二代 VLA 有了本质上的提升。

这里我就简单解释下。标准的 VLA(Vision-Language-Acition)是通过引入现在流行的语言大模型,来提高智驾的能力。

一般它的步骤是先从视觉信息转化成语言信息,再从语言里告诉机器应该怎么动。这两个步骤里,会涉及到语言的两次转译,这里信息传递难免会有损耗。

就有点像是你跟人解释一件事,可能在微信上打字聊半天都说不明白,但其实当面沟通比划两下对方就懂了。

而小鹏的第二代 VLA,就是去掉了中间 Language 的这层转译,把视觉和语言作为输入信息,让它直接生成动作,这种方式其实也更符合我们人类的学习行为。

因此,第二代 VLA 的推理效率更高。

比如说前面车开太慢了,智驾想超车,那向左变道还是向右变道?变道后要不要再变回来?模型会通过快速推理出后面几秒钟的变化,预判别人的预判,从而做出最佳决策。

当然,软件要配上好硬件,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这就要说到小鹏的软硬自研了。

小鹏为了做智驾,专门搞了自己的图灵 AI 芯片。

这款芯片针对 AI 里的 Transformer 网络,进行了专门算子优化,模型推理效率提高 12 倍。小鹏 Ultra 车型三颗图灵芯片加起来,算力干到 2250 TOPS。

很多车型受限于车端算力,没法本地部署大模型。但小鹏现在算力这富裕的,第二代 VLA 的模型参数量可是主流车型的 10 倍,上车运行也无压力。

加上云端,还有 3 万张卡的超大算力集群,让模型不断迭代。明年的小鹏,计划从 3 万张卡到 5 万,甚至 10 万张卡。

这些加在一起,才让第二代 VLA 的能力快速进化。

而前面说的,只是第二代 VLA 在智驾上的应用。因为第二代 VLA 泛化能力够强,这一套模型不光可以用在汽车上,还可以用在 Robotaxi、机器人以及飞行汽车上。

这场发布会,何小鹏也是花了几乎一半时间来讲 VLA 在其他设备上的应用。脖子哥也是后知后觉,小鹏已经不单单是一家汽车制造商了,人是要把 AI 玩明白,然后把这项能力复制到其他领域。

OK,关于 VLA 的信息就说到这。

整场发布会看下来,能明显感觉到小鹏在 AI 上快速发力。这次掏出来这些新技术,似乎让人感受到自动驾驶已经走到了一个临界点。正如小鹏这次科技日的主题:涌现。

小鹏是从汽车入手,花费大量资源来解决自动驾驶的长尾问题。砸钱、派人、堆算力,烧了 20 多亿训练费用,才偶然在一个版本上看到了希望。

而这突如其来的希望,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个问题解决,其他问题都有了思路,这一套 VLA 涌现出的能力,或许能把 Robotaxi、人形机器人那些全打通,所以我们就看到小鹏在 AI 领域超级多的新产品发布。

之前,AI 只存在于虚拟世界;而现在,因为有了汽车、Robotaxi、人形机器人,AI 实现了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变成了物理上的存在。今天的技术发布是一个起点,就看小鹏接下来要怎么定义,这些未来的物理 AI。

撰文:白日梦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