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举办《波折前行的世界经济》新书发布会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及其未来走势展开深入研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赵蓓文研究员介绍了《波折前行的世界经济》一书的创新观点。
报告提出了 2024 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四大亮点:一是全球通胀回落,经济增长实现 " 软着陆 "。二是全球贸易呈现复苏态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成为拉动全球贸易额增长的主要引擎。从贸易结构来看,服务贸易成为主要增长动力。三是人工智能技术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机器人 + 人工智能 " 的推广将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层次升级。四是全球就业市场稳定恢复。这不仅为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未来各国在推动包容性增长方面提供了重要借鉴。
但是,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各国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性较高,分化仍然持续;全球公共债务继续攀升;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影响供应链稳定;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加强,国际贸易体系碎片化趋势加剧;气候变化正在对全球经济构成新挑战。世界经济在新冲击、新平衡和新活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波折前行。报告建议,各国应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债务管理与风险防范,推动贸易自由化与多边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以实现全球经济的长期稳定与繁荣。
" 十五五 " 时期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演变深刻影响国内发展。如何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主旨演讲环节,五位学者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探讨。
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教授分析了欧洲政治经济对外安全优先、对内生态变化的总体态势及其对全球贸易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影响。他认为,欧洲目前的内外局势将会引起全球贸易规则的调整,造成全球能源市场供需版图的剧烈变动,影响国际金融体系稳定。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高端开放与国际规则决策咨询基地执行主任陈子雷教授分析了中日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并对未来双边发展进行展望。他认为,中国现阶段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但两国目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阶段,双边经贸合作已进入转型升级时期。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国兵教授介绍了 " 对等关税 " 的具体计算方法,进而探讨关税战对中美经贸的影响。他认为,中国应着力实施单边措施,积极进行双边贸易磋商,同时发挥多边协议效力,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张磊教授分析了多边贸易体制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以投资便利化协定、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相关领域为例探讨了多边合作受阻的主要原因和美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上海海关学院工商管理与关务学院院长匡增杰教授认为,海南自贸港封关海关监管创新主要体现为监管理念、信用监管、顺势监管和协同共管,包括 " 一人一码 " 无感通关、" 一呼一应 " 智慧应答、" 一企一账 " 集约管理、" 一物一链 " 全程监控等智慧监管。
与会学者还从供应链武器化的政策效果、数字货币对全球货币体系的影响、人工智能革命后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东南亚地区半导体网络的发展、未来全球治理格局等视角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