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经济观察报 2小时前

偏债混合基金的“遇冷一日”

在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的今天,被市场视为 " 进可攻、退可守 "、承接投资者稳健理财需求转型的偏债混合型基金,理论上应是投资者追捧的对象。然而,两家基金公司同日发布的两则公告,却为这一热门赛道泼了一盆冷水。

2025 年 11 月 4 日,申万菱信基金与中加基金发布公告,前者宣布旗下正在发行的申万菱信宁通六个月持有期混合型基金延长募集期,后者则计划召开持有人大会,审议关于终止中加邮益一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合同的事项。

这两只基金同为偏债混合型产品。同日发生的两起 " 冷遇 " 事件,或映射出偏债混合基金在理论光环之下,正在新发与存续两个维度面临严峻考验。

新发延期与存续清盘

当前的市场环境,从理论上看,本应是偏债混合型基金发展的沃土。市场利率持续处于低位,使得货币基金、纯债基金等传统稳健型产品的收益率吸引力大不如前,而权益市场赚钱效应显著,投资者对收益有了更高的期望。

偏债混合型基金通常将大部分资产投资于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构筑资产安全垫;同时,将少部分资产(一般不超过 30%)投资于股票、可转债等权益类资产,以博取更高的潜在回报。这种 " 固收 +" 的进阶策略,旨在兼顾稳健与弹性,风险收益特征介于纯债基金与偏股基金之间,被誉为 " 攻守兼备 "。

然而,市场的反馈却给出了冰冷的答案。拟由从业年限超 8 年的基金经理刘敦管理的申万菱信宁通六个月持有,在经过近三周的募集后,未能按计划完成募集,不得不将认购截止日延长两周。

11 月 4 日,申万菱信基金发布了关于《申万菱信宁通六个月持有期混合型基金延长募集时间的公告》。公告显示,该基金募集期自 2025 年 10 月 20 日至 2025 年 11 月 7 日。根据相关规定,经申万菱信基金与该基金托管人招商银行协商一致,决定将该基金募集时间延长至 2025 年 11 月 21 日,即该基金的认购截止日由 2025 年 11 月 7 日变更为 2025 年 11 月 21 日。

同一日,中加邮益一年持有期混合则展示了存续产品可能面临的终极命运。

11 月 4 日,中加邮益一年持有期混合发出公告,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根据相关规定,决定以通讯开会方式召开中加邮益一年持有的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提议终止《基金合同》,进行基金财产清算。

资料显示,该基金成立于 2022 年初,初期规模曾超 5 亿元,但在一年持有期结束后,规模便大幅下降。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其规模仅余 1700 万元,相较于 2023 年中的 1.61 亿元,缩水幅度近 90%,已然沦为 " 迷你基金 ",触发了终止条款。

经济观察报记者根据 Wind 数据统计,目前市场上偏债混合型基金(只含主代码)共有 691 只,截至今年 9 月底,该类基金总管理规模下降了 229.38 亿元,至 2651.27 亿元。在平均回报率为 6.73% 的背景下,整体规模的下降稍显刺眼,说明资金正在净流出这一领域。

困局溯源

在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的多名公募机构人士看来,偏债混合基金当下面临三个核心困局。

以中加邮益一年持有为例,该基金自成立以来累计回报 7.73%,年化回报为 1.96%,在同类 978 只产品中列第 449 位,排名中游。

这种 " 既不突出,也不垫底 " 的表现,在基金行业里最为尴尬。北京一家公募机构市场部负责人表示,当牛市来临,收益跑不赢纯股基金,难以吸引追求高回报的资金;当市场震荡,其稳健性又可能因权益部分的拖累而不及纯债基金,无法留住极度厌恶风险的投资者。对于持有期结束后 " 用脚投票 " 的投资者而言,缺乏足够亮眼的业绩支撑,是该基金规模流失的首要原因。

华南一名中大型基金公司投研人士表示,偏债混合基金的策略,绝非简单的股债 " 拼盘 "。它极度考验基金管理人的综合能力:需要对宏观大势有判断,对信用债市场有研究,还能精准把握股票市场的节奏。债券仓位过高则收益平平,失去了 "+" 的意义;股票仓位过多若择时不当,则可能放大波动,侵蚀债券部分积累的安全垫,就可能导致 " 固收不稳,增强不足 "。

中加邮益一年持有在三季报中的表述,恰恰反映了这种操作的难度。

该基金的基金经理黄晓磊在三季报中表示,"2025 年三季度,中美关系的角力成为宏观交易主线,尽管波折不断,但斗而不破的微妙平衡,为风险偏好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 美联储降息较为确定的环境中,全球流动性向新兴市场聚集,而债券由于其自身偏低的绝对收益,并没有成为受益品种 ; 同时在监管政策预期变化的情况下,抛压加重,债券收益率走高。"

对权益部分而言,该基金虽在三季报中阐述采取了 " 进攻策略 ",但从结果来看,截至目前的整体业绩并未能形成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以留住投资者,面临了清盘危机。

此外,为了引导投资者长期持有,避免追涨杀跌,许多偏债混合基金设置了半年、一年不等的持有期。这在产品运作初期保证了规模的稳定。然而,这一机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旦首个持有期结束,若业绩未达投资者预期,便可能引发资金的集中赎回,中加邮益一年持有从规模超 5 亿元到仅余 1700 万的元历程,正是这一风险的真实写照。

如何破局

尽管面临严峻挑战,但在受访的多位机构人士看来,偏债混合基金作为资产配置工具箱中的重要一员,其战略价值依然存在。破局的关键在于基金管理人如何提升能力,穿越迷雾,真正实现 " 稳健增值 " 的承诺。

从基金经理的展望中,或可窥见未来操作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中加邮益一年持有的三季报指出,对于固收部分,未来需重点关注三大主线:一是央行是否会重启国债买卖操作,这将直接影响市场流动性;二是公募销售费用新规的落地情况,可能引发债基的赎回链条反应;三是四季度 CPI 有望回正带来的通胀预期变化。

对于权益部分,该基金预计四季度市场将延续韧性,呈现震荡向上的结构性行情,并重点在科技成长板块中寻找进攻性机会。该表述反映了管理人试图通过抓住高成长性板块来提升组合整体收益的努力。

然而,在前述华南中大型基金公司投研人士看来,这对基金经理的权益投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偏债产品中同样需要精准的个股选择和行业轮动把握能力。

一日之内,一延一终,两则冰冷的公告共同映射出偏债混合型基金当下的真实处境,投资者在低利率时代对 " 稳健高收益 " 的渴望,却在实践中陷入了业绩平淡、规模流失和策略难度大的多重困局。

这条道路要求基金经理不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更是一位精通股债、能在大类资产间灵活配置的 " 全能型选手 "。未来的偏债混合基金市场,正从一个依靠 " 概念 " 和 " 市场 Beta" 的粗放生长阶段,进入一个 " 真刀真枪 " 比拼资产配置能力的深度竞争阶段。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