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热点问答(第 303 期)
网通社汽车研究院
为什么在与名牌商品对标、模仿、致敬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了 15 年后,小米会猛然陷入今天这种巨大的困境?对此,网通社汽车研究院院长何仑先生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
网通社:一帆风顺、大红大紫的小米,忽然陷入大麻烦,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何仑:原因很多,在这里我只想说一点,就是成也对标,败也对标。
以前它在家电数码产品上向名牌对标或致敬,可以说相当成功。虽然产品内在的核心技术、专利方面很有争议,但在制造工艺、产品品质上进步明显,更重要的是,在产品外观上,形成了以极简线条、纯白色调为特色的米家设计风格,在任何一座商城里都能显现出很高的辨识度,加上神话般的营销、中国特色的商业和市场环境,想不红不紫都难。这就是成也对标。

保时捷堪称 " 全球第一汽车设计品牌 ",而小米是数一数二的宗教品牌。当这两个神奇的品牌被合理合法地关联在了一起时,会有什么效果?
SU7 的对标、死磕,得到了保时捷官方人士的高度 " 认可 ",让主打 " 颜值第一 " 的 SU7 名声大振,数量庞大的米粉趋之若鹜,销量一发不可收拾,更埋下了重大隐患——大批技术、质量还不成熟的新车快速涌入市场,面对米粉汹涌的加价抢购潮,根本来不及似乎也用不着对产品进行足够的及时纠错、改进,于是,各种质量问题、重大事故随着销量猛增而同步增加,售后服务不堪重负,舆论开始转向,迫使法务部重装上阵、南征北战,产品、品牌口碑逐渐崩坏。这就是败也对标。
网通社:听上去像是保时捷害了小米?隐藏的逻辑是,你不是非要和我对标、死磕吗,那好,反正你也成不了我,我就让你对个痛快、磕个痛快,给你发个同行证,让你有恃无恐,尝足了甜头后忘乎所以、变本加厉,最后付出惨痛代价,或许也会死个痛快。
但 " 心有灵犀 " 的保时捷高管同时发出了一种含蓄的警告,就在后面的一段话里:保时捷遵循品牌独特的设计美学以及 " 设计追随功能 " 的信条,在过去 75 年的历史中形成了鲜明的品牌辨识度。
所谓 " 设计追随功能 " 更像是一种质疑:你不过是在追随我的外观设计,但能追随我的功能、性能水平吗?(参见《北京车展," 挺绝望的 " 盛宴?》、《" 国产保时捷 " 牵出车史旧案》)现在看来,答案很简单:没戏。各种的毛病和事故不说,一个 " 绿化带战神 " 的美名,就足够解释了。小米汽车正败在了这里——外观与性能严重背离,在前舱盖上做两个进气孔还是假的。

网通社:那丰田改行做汽车也是靠对标起家的,第一款丰田车 AA 就是对标通用汽车的雪佛兰大师(Chevrolet Master),之后又对标过克莱斯勒、大众、福特、欧宝的一些车型,直到上世纪 70 年代才自成一体,发展到今天,已经在世界第一的宝座上盘踞多年,还没有一点要下来的意思。丰田可以做到,为什么小米就不行?
何仑:这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丰田的对标发生在 1995 年 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生效之前,那时国际上对抄袭模仿还是相当宽松的。但今天不行了,你在这里玩一玩,有人罩着你,人家拿你没办法,也就算了,但在国际市场上玩这套,那是要还的。这就极大限制了抄袭的运作空间。
二是你即便能在国内玩转这一套,也要首先选准对标对象。你一个在造车方面毫无积累的大众化家电数码品牌,非要选择全球顶尖的设计和性能奢华汽车品牌来对标,而且不仅外观要对标," 在每一个性能表现上都跟保时捷 Taycan 去死磕 "。结果是,对标外观获得了商业上的短暂成功,却脱离米家设计风格,对标性能却惨败得一塌糊涂,成了负面谈资,陷入了今天这样的大麻烦。
总体看,小米在家电数码产品的对标中逐渐形成了自我,至少是在外观设计上;却在汽车的对标中因为初期的巨大成功而忘乎所以,迷失了自我,对标上瘾,刹不住了,连新款手机系列的名称也要跟苹果死磕,产品问题一大堆,品牌形象严重撕裂。
网通社:那您认为小米一开始就应该对标哪个品牌?
何仑:教唆厂家如何对标别人的产品,不是件好事。我只能说,如果是改行造车,即便要对标,也要尽量贴近自己现有品牌的产品、用户定位和品牌形象;如果要搞一个全新定位的品牌,也要选一个适合自己现有资源的对标对象。但无论怎样,都要目标长远,而且要量力而行。
问题是还有机会吗?你看看现在电车都卷成啥样了,电车动辄起火、爆炸、智障、断轴、解体、黑屏的视频满网飞,电车险承保业务又亏了,消费者对电车的信心已大不如前,而国家新的 5 年计划又把电车排除在了重点产业之外,电车补贴岌岌可危,竞争对手更是一个个如狼似虎、视死如归,你觉得谁还能有机会?
(图 / 文 网通社 奚筱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