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 | 林间草木声
制图 | 澄澈 校对 | 朝乾 编辑 | 哈
这几个月," 苏超 " 比赛热火朝天,各大城市的 PK 从球场上延伸到场外的方方面面:GDP、机场、美食、特产 ......
贴脸开大▼

▼

长江,江苏的第二海岸线
其实只要看一看卫星地图,就不难发现端倪,江苏 954 公里的海岸线,大多都是淤泥质海岸,并不适合建造港口、停靠船舶。
所以,各大港口的吞吐量,也出现了明显的 " 河海倒挂 ":一众沿海港口,吞吐量完全比不过内河港口;沿海港口条件最好的连云港港,在全省只能排第五(尽管在全国仍属前列)。
长江沿线港口密布,海港却少得多▼

如今,苏州已经是中国仅次于深圳的第二大工业城市,要是加上长江沿岸的各大城市,经济体量更是惊人。这离不开长江 " 黄金水道 " 给进出口带来的巨大便利。
苏州沿江遍布港口
去年货物吞吐量超 6 亿吨▼


太仓港▼

天气预报的 " 究极进化 "
江苏密集且发达的经济活动,对协作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举个例子,江苏的化工产业极为发达,年营收超过 1.3 万亿,每天都有大量危险化学品需要走水路运输,对事故的容忍度极低。这就需要超大规模、高度协同、及时响应的辅助系统。

江苏的地形非常平坦,最高峰也只有 624 米(连云港花果山),加上水网密布、大气热量充足,就成了发育龙卷风的温床。这里的龙卷风频率高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部。
尤其在全球变暖的催化下,各种强对流天气的出现频率也在逐渐上升。突如其来的雷暴、大风、强降雨和冰雹,虽然持续时间很短,但破坏力不是一般的强。

长期以来,气象工作者们熟悉的都是平面的气象雷达图,如同我们在天气预报 APP 里看到的那样。
但二维的图是看不出气团或超级单体的详细三维结构的,所以预报难度极高,非常考验气象预报工作者的个人能力和经验。
那有没有三维的气象雷达图呢?其实是有的,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美国开发的 GR2Analyst 进行雷达三维成像。
这条赛道上,中国也正在迎头赶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更强大的 deep view 深视软件,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替代。
显然比二维图像直观多了▼

这几年,国内气象爱好者群体越来越庞大,大家都喜欢用无人机绕飞来拍摄天气现象。在未来,三维雷达成像加上无人机的现场图像,或许就能让我们在气象系统中完整重建一整个的超级单体或云团。到时候不仅可以精准预报,还能高度可视化,一看就懂。
这几年,低空经济风头正盛。对气象工作者来说,无人机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好帮手,无论是沿江巡视或者是直抵灾害现场,无人机显然都比人力要迅捷高效。
▼

搭载微型气象站的无人机▼

苏州市应急管理部门的气象系统▼

除了化工等的传统产业,江苏的低空经济也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发展的低空经济加上长江的繁忙水运,催生出了新的商业模式——江上的船员,也可以点外卖了!
对船员们来说,以前只能看着两岸的风景发呆,但现在可以吃着火锅唱着歌。这跑船的日子惬意多了。
找找送外卖的无人机在哪里▼

如果没有准确的气象预报与海事服务支持,这铁定是个赔本生意。像这种小片区域内的准确气象预报,在以前简直是天方夜谭,但现在不仅可以做到,而且还能实现可视化。
足不出户就知外面是什么天气▼

收获满满▼

比如今年的夏季明显偏长,就导致大闸蟹比较 " 蔫吧 ",上市时间普遍推迟。
而对大闸蟹养殖户们来说,还有一项需要时刻关注的重要指标——水中的溶解氧。如果这一指标过低的话,水中的污染物有可能无法及时降解,从而影响大闸蟹的生长。

全都实现了可视化,科学化养殖▼

江苏的海岸线,原本并不适合建设港口、开发产业,但长江这条 " 黄金水道 " 有效弥补了地理条件的限制。
这条 " 第二海岸线 ",既是自然的馈赠,更离不开人的智慧与努力——默契协作的港口群、精准预报的气象服务、创新应用的低空经济,共同将这条水道的禀赋发挥到极致。
江苏的发展格局,并非对沿海规律的背离,而是一种立足实际、向江图强的路径选择。
*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