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雷锋网 1小时前

揭秘小米汽车的产品方法论

三年蓄力后,小米连续上市了两款畅销车,小米 SU7 系列和小米 YU7 系列。伴随销量快速增长的,还有无数质疑声音,这是小米所必须面对的结果。

在很多车企陷入自救的时候,一家新晋车厂用两台爆品,成为特斯拉之后最大的鲇鱼,搅动着这个原本已经相对平静的市场。

从行业并不看好到看不懂,再到上市走红,小米的造车之路可谓一波三折。不论是供不应求的爆红,还是行业内无数质疑声音,都反映着一个必然结果,那就是小米汽车真的火了。

但要想在汽车领域一路长红,小米汽车还需要持续交出更有说服力的产品,这也是小米创业立命的根基。

不同于行业主流认知,一位在小米任职多年的员工认为,小米发展至今,最厉害的能力还是产品定义。当这种能力被迁移到造车上,小米汽车是如何成功的?

从本篇文章起,雷峰网将推出小米汽车深度研究系列文章。本文为第一篇,聚焦小米汽车的产品力。

一、小米汽车的产品定义

2024 年 7 月,雷军如往站在舞台中央,开始他的年度演讲《勇气》,回顾了造车一路走来的场景。

彼时,没有人质疑小米造车的成功。但三年前,雷军宣布造车时,不少汽车界人士并不看好。人们不相信,一个造手机的公司,能造好车。

"YU7 虽然尚未掀起全民狂潮,SU7 的成功已经证明,小米造车, 成了!" 一位行业人士激动地说道。

回溯过往,雷军对小米汽车的亲力亲为,无疑是小米汽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位熟悉小米人士告诉雷峰网,小米刚决定要造车的时候,雷军就一直说要在正面战场上打败敌人,保证产品力。

「尽管市场有人将小米成功简单归因于营销,但营销只是后面的 0,产品肯定还是前面的 1,我们要尊重小米的产品能力。」 一位投资分析师直言。

上述人士分析,作为一款好产品,什么样的车才是一台好车?世界上哪台车最好开?谁是 NO.1 ?那就是保时捷,这也就是小米汽车最基本而朴素的定位。

做汽车产品,首先要定义产品下限,再去看产品满足什么样的需求,保证产品有 market,让用户看到这台有造型的车会想买。

从对标行业第一的产品定义,到满足用户的需求,小米汽车一路走来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小米汽车早期成员夏雨告诉我们,决定造车后,雷总还是花了相当的功夫,做了近百场调研,集百家之所长,通过个人影响力和渠道能力,才有了如今小米汽车的爆红。

雷军年度演讲中曾经提到,小米造车始于董事会的一个偶然提议。当时,小米正被美国制裁,有人提议造车。雷军觉得有可行性,快速拉起六人调研,70 天,10 余座城市,85 场调研,4 场高管会,就这样风风火火地火速集结。

小米参与电动汽车,要朝着全球前五的目标努力,预计投入至少 100 亿美元。

All in 造车,是那时行业不少人看好小米汽车的底气,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小米造车。夏雨告诉我们,早期,小米与供应商的谈判并不讨好,不少人并不看好小米,一开始并不 Open,后来看到小米成功才开始主动。据夏雨讲,初期,行业有两派人,一部分特别看好小米,另一部分则并不看好。

雷军,以及小米,在手机等消费电子产业,拥有丰厚经验,但彼时小米内部并没有专业的造车人才。调研一圈,押注造车后,吸纳人才是第一件事。

" 雷总在人才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招人是他的第一件事,从各处邀来大量技术骨干、核心管理层。" 夏雨如是说。

过去十余年,小米手机从零起步,逐渐走到今天, 跳过 16,直接选择发布小米 17,对标苹果手机,走向高端化。与小米手机一起成长的是,雷军聚集了一群热爱小米的人,在行业内也收获了相当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无疑,也为雷军在寻求造车人才时,增加了不少助力。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原北汽极狐事业部总裁于立国等等都先后加入小米,极大增加了小米汽车对行业人才的吸引力,也为小米汽车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对小米造车颇为关注的行业人士刘晓告诉我们,吉利汽车研究院有一万多人,承担了除生产、销售外各个阶段的责任。雷军挖走胡峥楠,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胡峥楠曾经担任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

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一位知情人称,魅族团队曾在吉利内部争取到一款车型的首发机会,但该车型设计过于浮夸,上路体验略差。雷军看中其中的部分设计,被应用于小米汽车。除此以外,胡峥楠带领的吉利系的确也为小米汽车注入了不少吉利的基因。

小米前员工高飞透露,雷军曾经问胡峥楠,什么是好车。胡的回答是,一辆好车首先他得开起来好开。这和小米最早的设计理念 " 保证好用,努力好看 " 一致。雷总接受了这个方向。所以,小米汽车的产品定义里,驾驶性就排在了非常高的位置。关于小米汽车的更多故事,欢迎添加微信 Congc_a 与作者深度交流。

" 小米 SU7 把气动侧向支撑加进去了,(这个设计)一看就是经常开公路车或者快车的人,才会把这个配置加到产品定义里。" 高飞称。

另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小米汽车最早的产品定义是 SU7 的 Ultra 版,之后才规划了 Max、Pro、标准版等。

二、小米汽车的产品力

" 汽车产品,首先要定义产品下限,再看需求和市场。" 高飞这样讲到,其它品牌汽车体系的加入,也把成熟的研发流程、质量标准带了进来,让有着不同背景的工程师们能迅速按相同的要求交付功能,保证了小米汽车的下限;更重要的是雷军做消费电子的一些经验,就是要在正面战场上打败对手才能取得胜利。

" 造车做到以下两点就非常到位了——第一,了解能成功的产品该具备的素质;第二,在 market 的时候,了解什么样的人会在什么场景下购买产品。 " 高飞这样总结。

很多人认为,小米胜在营销;更有不少人觉得,小米汽车能够卖爆主要就是营销的成功。但雷峰网走访多位行业人士后,认为这样的观点有失公允。

" 只有产品定义的 1,才有后续营销的 0。" 一位投资分析师如是说," 我们要尊重小米的产品能力。这一点在与其他车厂的对比中尤为明显。如某车厂,单季度支出高达数百亿元,但这些资金在产品上的体现并不显著,尤其是高端车型上。其投入的钱多,资源也多,但是相互之间没有匹配好,对用户的价值感知太弱。"

在他看来,小米汽车产品的外观设计、定义等方面做的都很好,小米的一贯口碑提供了品牌认知基础,庞大的用户粉丝基础为产品提供了容错空间。也就是说,当小米做对的时候,其优势会被放大很多倍;即便与其他人做的差不多的时候,也有一个比较好的保护;即便表现稍逊一筹,也不至于陷入困境。

作为对比,小米讲究极致。雷军喜欢问过很多人一个问题,怎么理解极致?其中,有两个回答特别好。其一是,王川说,刚刚好,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不会为没用的功能多花一分钱;其二是,李学凌从感性角度回答,把对手逼死,把自己逼疯。

用更通俗的话讲,小米要把钱都用在产品功能的刀刃上,不浪费一分一厘。如是,从产品功能角度而言,小米用最少的钱满足了用户尽可能多的需求。

从另一个维度看,小米的所有产品,锚定的都是销量最大的价格段。王川曾经提出了一个做产品的思路,小米一直沿用至今。这个思路是:要么通过一个 SKU 占领最大的市场区间,要么通过几个 SKU 的组合占领最大的市场份额。

在造车这件事情上,小米的选择也是如此。即计划通过几个 SKU 的组合来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或者细分市场做到第一。具体来说,小米要么选择聚焦在某一品类,如 SUV,要么就是某一价格段内。例如,20 万 + 的价格段里卖得最好的产品是 SU,做这个价位段最好的水平,早期不会涉足更高价位如 200 万、300 万的市场。

其结果是,小米只要成功推出并卖好那几款车,就能够获取到可观的利润,或者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

吸取了过往小米手机的经验同时,小米造车从一开始就瞄准高端化的路线。长期研究小米的人士张鑫表示,小米早期,由于雷军自身喜欢性价比的局限,定位并不合理。小米手机后来卖的好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小米使用了最先进的高通处理器。

等到造车时,雷军从小米手机中汲取经验,直接高端化,用最好的电机和材料,那么车就不可能卖不出去。张鑫告诉我们,在电车这个市场,目前在一定合理的定价区间内,只要把续航能力拉上去,车就不愁卖,后续大家的水平追上来之后就不好说了。

事实的确如此,一位小米车主告诉我们,他选择小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米汽车强劲的续航能力。

三、小米汽车的 C 端思维

许冉,28 岁,是一个典型的小米汽车用户。他告诉雷峰网,如果不是小米造车,他大概率不会这么快买车。

许冉不是一个小米手机用户,但却买了不少小米的智能家居等产品。

在他看来,小米汽车的用户有这么几个标签:其一是 30 岁左右年轻人;其二是生活在一线城市,有一些个人积蓄能够用来取悦自己;其三是未必是小米手机用户。

高飞告诉我们,雷军在复盘小米汽车时,认为不是产品特别出众,而是人变了。意思是用户玩的属性增加了,能买车的年轻人变多了。再换个角度,年轻人想买一辆这样的车,但是市场上没有,等 SU7 出来的时候大家立即会转过去买,而且这样的人在这个时间段变多了。

核心在于,一是产品外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市场上的人的属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人的悦己属性变强了,愿意花更多钱去享受生活),不全是产品和营销做得好。

从小米汽车的外观来看,小米 YU7 提供了 9 种颜色、6 款轮毂、4 款卡钳、3 款轮胎,给了用户足够的选择,堪比某些超豪华品牌。乍看过去,每款车在同级别车中,都足以令人眼前一亮。但在部分细节上,仍有提升空间。例如,有汽车测评博主提到,小米 YU7 主推的 5 幅轮毂,是非对称旋转造型,但左右两侧未做镜像设计,导致一面看起来是反的。

小米并不是第一个用 C 端思维造车的公司,但却是将其发挥到极致,并收获广大用户认可的车企,从早期的产品定义,到最终的产品外观内饰,无不体现着小米造一台好车的决心。

" 一百份市场调研报告也替代不了和一个真实用户沟通的心声。" 在小米造车的过程中,雷军不仅与汽车界人士交流调研,也时常与小米的粉丝进行长时间沟通,了解用户的真实声音。

" 雷总有时候会对外输出一些观点,或者说他去创造一个环境,需要别人来 challenge 他的输出。他会进行去跟人大量聊,去沟通,去学习,亲自去做这个事情。" 一位熟悉小米的人士这样说道。

他还提到,曾经跟小米同学聊小米汽车,问过雷总从什么时候瞄准女性、年轻人的市场;这么多布局和细节,都是谁敲定的。结果,从不同渠道得到的答案都是雷总自己。

小米的这种用户思维,不仅体现在小米汽车,而是从小米手机,到小米的智能家居,处处都能看到小米洞察用户的产品力。

" 小米有很多颠覆性的设计,或者说,更能洞察用户诉求的产品设计。" 一位小米员工这样讲。他举了个例子,双筒洗衣机的设计,最早就是出自小米,洞察了用户多种需求的结果。

又比如,很多人不理解,小米汽车把防晒作为一个功能介绍,放到发布会中,觉得很多车不都有吗?但这其实也是洞察到不少女性用户的关注点。

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小米汽车通过 App 收集到超 10 万条用户反馈,以此为依据快速迭代产品细节,包括防晒玻璃、隐形挂钩设计的灵感,都与此有关。

在当下千篇一律的内饰中,小米汽车依然做出了差异化。

首先是,小米汽车的软包材质也受到不少年轻人追捧。拉开 YU7 车门,一股豪华感扑面而来,首先便是触手可及的大面积 Nappa 真皮和软包覆,小米官方称其用料达到了「婴儿可直接触碰」的母婴级标准。试驾过理想、小鹏、蔚来等不少车的许冉告诉雷峰网,小米汽车的内饰是他所见到的 30 万价格段汽车里面最好的,没有之一。

其次,小米 YU7 采用的环保式座舱,没有复杂的装饰和奇特的线条,简洁且和谐。

不同于以往的汽车厂商,小米汽车产品最终呈现给用户前,与用户做了足够深度的沟通。从满足用户需求出发,小米汽车一经问世,就成为路上「最靓的仔」。

但小米汽车在部分产品配置上的不足,也令不少用户头疼。在 25 万级别汽车里,电动方向盘几乎是标配。作为对比,三年前上市的特斯拉 model3 都已经配置了电动方向盘。

" 更让人费解的是,用户关注的小米汽车产能问题,小米也是含含糊糊,几乎没有给过明确答复。" 许冉告诉雷峰网。

客观来讲,小米汽车整体已经做的足够优秀,但如果能够在销售交付等后置环节,也足够尊重用户,或许会收获更加令人满意的市场反馈。

* 文中夏雨、高飞、刘晓、许冉、张鑫等均为化名。

本文作者代聪飞,站在科技互联网和汽车硬件的前沿,关注技术浪潮和行业风云,近期持续关注小米的产品力、营销方法论等,欢迎添加作者微信:Congc_a,深度交流。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