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虎嗅青年文化公众号 " 那個 NG"(ID:huxiu4youth)。2025 年,变化在继续,这是有关向上向新趋势中的一个现象。
在多重危机的时代,性别议题或许是人们最频繁感受到、也最难回避的现实裂隙。
现在越来越多的咨询机构,建议品牌把专注力转向 " 男性互联网 " 这个领域。
在他们看来,这是一座充满机遇的金银岛。
2025 年 2 月,社交平台营销公司 The Goat 与民意调查组织 YouGov,在收集了 4000 份有效调查问卷后,公布了一份关于当代互联网年轻男性用户(18-34 岁)对当下社交平台生态看法的报告,其中一项数据清晰说明了这种失落感的程度:
"70% 的受访者希望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更多男性榜样的内容,同时 67% 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很多正向男性榜样被媒体和品牌忽视了。"
从这份报告的细节来看,受访者心中男性榜样所必备的特质分别是:
善良、畅谈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幽默位列前三,其次是健康、正向关系和公开谈论社会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受访者心中,财富与粉丝数量的权重并不高。
该报告显示 52% 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上流行的男子气概文化正在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这不仅仅影响着外界对男性群体的看法,也在男性群体内部造成了更大的分裂,比如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不切实际的体型焦虑以及社会排斥造成的暴力现象。
比较能代表男子气概与暴力转化的,可能是英国的青少年犯罪问题。英国国家统计局报告,截至 2024 年 3 月的一年内,英国共发生了 5.05 万起刀具犯罪案件,13 岁到 19 岁的青少年凶杀案中,83% 是被锐器所害,占全年龄段受害者的 46%。
" 网上有毒的男子气概,教育孩子们要不计后果地捍卫荣誉、不能示弱。社媒的存在让他们不想在同龄人的语境下成为弱者,这种期待与恐慌并存的局面,让刀成了捍卫尊严的选择。" 曼城青年暴力问题的研究者与社区工作者曾对一家名为 Innovation Unit 的公益机构这样说道。
出于面子的好勇斗狠文化,在全球各地青年中均有表现,社交媒体的概念并非决定性因素,但绝对算得上加速焦虑的催化剂,如果还是不够具体,看看今年 netflix 的《混沌少年时》就能构建出基本概念了。
关于社交平台的男子气概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已经有很多研究说过了。
美国心理学会的期刊《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ies》在 2018 年发表了一篇名为《社交媒体、有毒的男子气概、社交媒体互动与男性抑郁之间的关系》的文章,其中就揭示了 SNS 上有毒的男子气概与抑郁的显著关联。
2022 年以美国大学男生为样本的《高等教育中男性男子气概依赖性与社交焦虑症状研究》也指出,不男人没价值的观念与社交焦虑、抑郁症呈正相关。
其中缘由并不难猜:当流行男子气概文化将任何形式的示弱视为软蛋,男性往往只能选择独自压抑情绪,以避免被嘲笑。而这种压抑,往往正是焦虑与抑郁等心理问题的起点。
" 因为男子气概话题的敏感性,所以品牌和资本似乎怯于探讨如何为他们发声,但数据显示,从业者必须关注年轻男性的具体感受,了解他们的困局 ... 选择合适的 KOL,展开坦诚交流,补足缺失的元素,我们才能给社会带来更积极的影响。"
The Goat 的高级策略师威廉姆森说道。
WGSN 在最新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性别仇恨言论弥漫的当下,探讨男性想要什么是一件敏感的事。品牌和资本并不了解男性的想法,比如 2025 年英国第四频道的一项调查指出,仅 26% 的 Z 世代认为在广告上能看到 " 他们想要成为样貌 "。
男性香氛品牌 AXE 在今年 5 月推出的一项广告最被称道,他们和喜剧演员皮特 · 戴维森合作,在 IG 上搞了个 " 问我啥都行的活动 ",作为西方男性用户心中特别擅长谈恋爱的存在,他跟西方老哥们分享了一大堆增强自信与约会技巧的心得。
在相关广告宣传片里,AXE 利用了 Short king 的梗(指矮个子男生因为能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所以在现在的婚恋市场更受欢迎)讲述了一个积极的故事:
说一个小个子男生在图书馆看见了心仪的女生,却因为身高差有点反怵,这时候皮特戴维森出现,扔给了他一瓶 AXE 告诉他真正重要的是信心,而不是身高,随后男生成功搭上话。
虽然故事听起来有点油腻,但至少比壁咚强太多了,而他背后传递的价值观,也打破了古早男子气概的要求,传达了自信可以通过小事建立的概念。
比如澳大利亚运动品牌 LDSK 推出了一部名为《不要等》的纪录片,片中四位运动员向观众分享了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心理问题,鼓励男性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要主动倾诉。
这部影片播出的背景是澳大利亚每天有 9 人因自杀而丧生,其中 75% 为男性,男子气概要求的隐忍,被很多心理专家认为是催生自杀倾向的一个因素。
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强调健康男子气概的概念。
非营利组织 A Call to Men 的联合创始人 Ted Bunch,建议心理机构与学校、企业和职业体育组织合作,推广健康男子气概,其内容强调善良、尊重他人以及保护他人。
Bunch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让男性思考成为男性的意义的最有效方式,是在一个充满信任的空间中,让男性自由交流——谈论悲伤、压力以及被社会认为不该表达的情绪。
" 健康的男性气概既是向外的,也是向内的。男性自杀率和早逝率更高的问题,与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有关,他们甚至忽略基本医疗,来保持强硬、表现坚强——这些社会期望同样会伤害男性。" 他说。
全球最大的灵感创意网站 Pinterest7 月的检索数据显示,男性最关注的三个检索关键词是皮肤科医生(上升 55%)、男士另类时尚(上升 185%)以及股票投资(上升 360%)。
同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有所展现,据欧睿国际数据统计预测,2021 — 2026 年中国男性护肤品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5.88%,2026 年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207 亿元。
一些机构认为,这是改变带来的商业活力。
"... 研究指出,网络网红已经成为青少年男孩获取指导和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这是一个显著的世代转变,因为以往的几代人主要依赖亲属、社区成员或传统媒体来寻找男性榜样 ..."
《华盛顿邮报》在最近的一篇报道中这样总结到。
2025 年 Statista 针对安德鲁 · 泰特的一项调查显示,78% 的男性听说过他,但仅有 12% 的男性对他持正面评价,这一比例较 2024 年下降了 18%。
支持率的下降,既与他在罗马尼亚涉嫌人口贩卖、性剥削等案件的持续曝光有关,也与媒体集中报道其负面影响以及平台的限流政策密切相关。
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在于,社会对男性情绪健康、正面男性榜样等议题的讨论增多。当 " 男子气概 " 不再是唯一、绝对的标准,每个人都获得了更多解放的自由。
这套说辞的问题在于,它制造了一种扭曲的阶级观,让人觉得处境不佳的男性之所以不了解女性,甚至信奉泰特式言论,是因为贫穷让他们缺乏见识。
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即便条件富裕,女性仍可能成为性别暴力或歧视的受害者;而男性也同样会被这种叙事所压迫——因为所有社会压迫形式,其核心套路都是寻找一个更弱的对象。
人们热衷于对复杂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或许是因为理解复杂性本身太累。每天醒来看到的,是性别争议、经济问题等层出不穷的推送,头脑里很自然就会冒出 " 哪个问题更严重,先解决哪个 " 的念头。
然而,社会观念的水位不由最高值决定,而由最低值确认。性别议题的进步,并不意味着阶级问题会因此恶化;同样,阶级问题的改善,也不意味着性别议题的进展就会自动实现。面对这些问题,没有一石二鸟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件件笨拙而持续的努力。
一些社会学家指出,在这个充满争议的时代,年轻男性群体对保守主义的认同,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与经济层面的焦虑。
极右翼政党则利用这种情绪,将女性主义描绘为社会困境的根源,用人人都能理解的性别议题,描绘那个 " 男主外、女主内 " 的理想传统,告诉他们:你们的生活都是被所谓进步主义搞乱的。
男子气概曾经是令男性自豪的准则,也是安身立命的标准。它里面有很多今天看来不好的东西,但也有值得肯定的品质,比如保护家人、承担责任、努力工作。但这些美好品质本就不该独属于某个性别,而是全人类的黄金法则。
《夫妻有别:生儿育女家庭指引》,Samuel william fores,1793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持续推动平等观念与公正生活,是抵御仇恨、建立可持续社会秩序的根本手段。
而让这一观念深入人心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商业与文化实践,不断宣讲人的平等价值,持续揭示传统观念之外向上向新的可能:
当它渗透进社会的每根毛细血管,这个令我们焦虑的仇恨世界或许便会温和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