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统战智库联合会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委员会与北京商报深蓝媒体智库联合主办的 "AI 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 " 近日在 HICOOL 2025 全球创业者峰会上举行。本次论坛以 " 数聚新动能创新消费力 " 为主题,汇聚来自不同领域的企业、学术界代表,共同探讨当 AI 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与增长点,企业该怎样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共同勾勒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图景。
在 "AI 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 " 上,以 AI 在医疗行业的应用为例,与会嘉宾就 "AI 赋能数字经济的产业实践与投资逻辑 " 进行深入探讨。嘉宾们一致认可 AI Agents(智能代理)显著扩展企业劳动力边界,同时 AI 承担的角色发生明显变化,未来,AI 将从辅助工具演变至决策伙伴。
重构企业劳动力
" 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超当初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速度。随着 AI 不断渗透、赋能,企业的劳动力一定会增加,甚至翻倍。那时候,不但有数字助手,还有数字员工。" 普华永道中国科创主管合伙人张勤表示。
据了解,在普华永道 2024 年 10 月 Pulse 调查中,近一半技术领导者表示,人工智能已 " 完全融入 " 其公司的核心业务战略;1/3 的人表示,人工智能已完全融入产品和服务。普华永道发布的《2025 年人工智能商业预测》显示,在汽车和航空航天等行业,在研发中采用人工智能可以将产品上市时间缩短 50%,将成本降低 30%。在许多制药公司,人工智能已经帮助缩短了 50% 以上的药物发现时间。
另外,在《循变演进,价值新生》报告中,普华永道提出,人工智能有可能在未来十年内推动全球经济规模增长 15%。这将使全球经济的年增长率额外增加 1 个百分点,对全球经济的促进作用与 19 世纪工业化对全球经济增长影响的变化相当。以口腔医疗行业为例,极简口腔集团副总裁邱清雄表示,过去,行业对 AI 应用还比较克制,属于点状式应用,一般用于解决单独的问题,没有办法形成全流程畅通工作,彼时的 AI 应用还处于工具辅助阶段。但近几年 AI 飞速发展,开始拥有更强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其适用性逐步拓展,可精准提高某一治疗环节的效率。
具体而言,在医疗质量提升上,一是 AI 不断拓展专业覆盖面,可将顶尖医生原有的诊疗经验转变为可衡量、可操作性的数据,用于训练年轻的医生,帮助其找到基准;二是 AI 可融入财务管理、系统升级等,进一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三是 AI 能创新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需求,成为患者的私人医生。
" 随着 AI 在医疗行业渗透率的提升,其角色逐渐从人类的工具辅助,演变到诊疗伙伴,再到最终的决策伙伴。" 邱清雄说。
此外,张勤进一步表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AI 发展也不例外,关注 AI 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企业 AI 战略的重中之重。" 负责的 AI" 会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价值开发的重要力量。
to C 端发展空间大
在约印医疗基金董事长郑玉芬看来,中国的 AI 泡沫还没有到来。" 现在投的很多都是 to B 的 AI 生意,在 to C 端还没有看到爆款。"
公开资料显示,约印医疗基金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机构,覆盖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精准医疗与智慧医疗领域,重点布局早期及成长期项目。
" 投资注重的是企业有没有独特的战略门槛,例如,要看十年后该企业还能不能持续发展,是不是‘常青树’型的企业。以目前发展较好的 AI 医疗为例,大概 5 — 10 年 AI 医疗就会进入大众视野。" 郑玉芬说。
爱云医创始人周益华在交流中直言,目前 AI 医疗与传统医疗还是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但未来,通过 AI 大量学习、形成知识库,二者将走向伙伴关系。
据介绍,以无接触式的 AI 癌症筛查系统爱云医云诊平台为例,使用者只需按指示拍下并上传相应部位的照片共 12 张,以及一段对着脸部拍摄的 30 秒的视频、一段语音自述,包括哪里不舒服、家族病史、过往病史等,即可在 24 小时内得到健康检测结果。目前,该平台已经覆盖超过 110 种肿瘤和 1700 多种其他疾病,准确率可以达到 80% 到 90%,甚至更高。通过对比不同时段的检测结果,还可以实现对全生命周期身体数据和疾病发展实时监测的目的。
"AI 革命的本质还是效率革命。未来,看病就医模式或将发生改变。在 AI 赋能下,数字医生将走向千家万户。" 周益华表示。
在 "AI 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 " 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与会嘉宾从资本端、学术端、技术端,再到法律端,以一个相对完整的链条就 "AI 驱动下的技术突破和生态构建 " 进行了深入探讨。嘉宾们一致认可,应从需求端出发,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找到 AI 的生存和发展方法。
破解供需平衡
资本是产业趋势的晴雨表,必然对 AI 赛道有着非常前沿的感知。中金资本执行总经理屠继贤介绍,中金资本近期接触到的项目中,超过一半都包含 AI 元素。而且,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AI 在项目中的占比提升得都非常明显。
启迪应急常务副总裁曾垂兰则表示,从孵化企业的角度,启迪更关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专注于垂直领域,尤其是需求端。比如,在安全应急和军民融合等行业深度方面,让数字类和 AI 类企业能够在这些领域应用。
因此,在算力的问题上,曾垂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需求端,现有的算力并不能满足需求。" 当前很多算力无法处理数据集,由于数据内容不够丰富,很多业务场景难以被满足。"
曾垂兰认为,破解供需端这种不平衡,关键在于垂直领域的行业深度,需要关注底层基础技术。目前,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上层的开源技术,并基于此进行训练。而底层技术往往被忽视,导致在应用端出现了很多问题。
据悉,启迪正在构建一个基于自主技术的算力平台,解决当前算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和丰富数据内容方面。通过专注于底层基础技术的研发,填补现有技术空白,从而更好地满足各类业务场景的需求,助力优质内容的产出。
" 从微观层面看,由于我们拥有技术‘锤子’,往往会倾向于寻找‘钉子’来匹配,这中间存在较大的信息差。许多传统企业(如餐饮行业)对大模型底层技术的认知存在门槛,特别是在权益模型训练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 北京大学(天津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谢魁分享了在具体技术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思考。
开放的姿态
在探讨 AI 在重塑数字经济结构与未来增长点的过程中,未来 AI 健康生态环境应该是怎样的,各位嘉宾的观点各有新意又不谋而合。
谢魁表示,在当前这波 AI 大模型技术浪潮中,中国处于一个相对供给过剩的状态。无论技术研发还是 AI Science 领域,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与全球顶尖企业不相上下,但聚焦具体场景,许多在传统行业表现优异且具备较强 AI 能力的企业,在如何运用 AI 来改造方案时,仍然面临信息差的问题。谢魁建议,从整个 AI 技术领域来看,我国具备很强的能力,人才也非常多,不妨把格局放开一点,放在整个全球市场的成长机遇中。
曾垂兰则认为,未来技术能力仍然是关键,但可以从需求端出发,找到 AI 的生存和发展方法。上下游产业需要协同发展,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才能实现同步增长。
屠继贤强调,中国的 AI 已经从技术摸索期,进入到模型应用和付费的实践阶段。技术需要开放和协同,商业模式既要落地也要闭环,治理结构需要标准但也要灵活变通,AI 的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向善,过于激进是不可取的。
最后,从法律角度保障层面,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胜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立法层面必须有法可依,相信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成熟和完善的法规出台。而在执法层面,执法机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确保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同时,企业的责任会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平台类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包括安全责任和数据责任。这样,消费者和普通用户的权益才能得到更好保护。
北京商报记者 和岳 程靓
图片来源:官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