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开放的浪潮中,外资公募如何真正 " 扎根 " 而非 " 悬浮 "?
富达基金作为全球主动管理巨头,正以一场深度本土化实验作出回应——试图在竞争激烈的资管赛道中,以深度投研能力构筑根基,开辟一条差异化路径。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其业绩与规模之间的鲜明反差,也揭示出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普遍困境。
主动基因凸显
先来看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富达基金旗下共管理 10 只公募基金,其中 5 只权益产品涉及稳健红利、ESG、科技创新与跨境港股等多个细分领域,使其成为新设外资公募中权益产品数量与占比领先的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自 2024 年 9 月 24 日起,该公司接连推出三只偏股型基金及一只 FOF 基金。这一产品发布节奏,与同期贝莱德、路博迈选择指增方向,以及安联、施罗德推出债券基金的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外,记者注意到,富达基金是目前外商独资新设公募中唯一推出 FOF 产品的机构,并仍在继续申报同类产品,凸显了其完善主动管理产品线的战略决心。
富达基金总经理孙晨曾表示,对于富达而言,在中国的目标不是成为又一个 " 小公募 ",而是成为一家植根中国、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地化能力的差异化资产管理机构,通过差异化实现垂域领先。而这种差异化就是首先扎根于富达主动管理与深度投研的核心能力。作为全球最大的主动管理机构之一,富达自 1946 年成立以来便坚持自下而上的基本面研究,历经多轮经济周期验证。
规模困境待破
富达基金积极布局主动权益领域,其产品实际是否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呢?
2023 年 4 月份,富达基金旗下首只公募产品——富达传承 6 个月持有发行,首发募集规模 10.79 亿元。截至 2025 年 10 月 17 日,富达传承 6 个月持有 A 自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达到了 29.29%,超过业绩比较基准近 15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富达悦享红利基金 A、富达低碳成长 A、富达创新驱动 A 等产品,成立以来的净值增长也均跑赢同期业绩比较基准。
然而,与稳健业绩形成反差的是,其权益产品却普遍面临规模困境。截至 2025 年 6 月底,首发产品富达传承 6 个月持有基金的总规模降至 2.6 亿元左右;富达悦享红利基金同期总规模仅有 2.21 亿元;富达低碳成长基金同期总规模也位于 1 亿元以下,只有 0.86 亿元;富达创新驱动发起式基金同期的规模更是降至 0.37 亿元。
相比而言,公司 4 只债基产品的规模则分化明显。富达中债 0-5 年政策性金融债基金在 2025 年上半年末,规模为 15.51 亿元,为公司当前规模最大的单品;而另一只富达中债 0-2 年政金债基金的总规模只有 0.31 亿元。中长期纯债基金中,富达裕达纯债基金的同期规模为 13.52 亿元,而富达 90 天纯债基金同期总规模不足 5000 万元,反映出其在固收领域的认可度仍局限在特定产品。
Wind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富达基金管理规模为 41.21 亿元,其中债基的规模接近 30 亿元,占比超过七成。
如何将投资能力转化为稳定的规模增长,打破 " 业绩优而规模小 " 的魔咒,是其接下来必须应对的核心挑战。这就要求富达基金在坚持投研差异化优势的同时,必须加速完成品牌本土化与渠道深耕的 " 必修课 "。
有公募基金投研人士指出,新设外资公募普遍面临 " 品牌认知度不足 " 与渠道关系薄弱的双重制约。当前中国公募基金市场马太效应显著,头部机构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只有实现从 " 投得好 " 到 " 卖得动 " 的关键跨越,才能在这场日益激烈的资管竞争中真正扎根成长。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