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这次又瞄准了新赛道。
近日,小米正式进军短剧市场,推出免费短剧 APP" 围观短剧 "。目前,这一 APP 已经在小米手机的应用商店里上架,下载次数达两万。
围观短剧 APP 由成都分享信息传播有限公司开发,该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小米集团联合创始人王川,实际控股股东为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应用商店公开的信息显示,这款 APP 包含都市、逆袭、言情、复仇、总裁、家庭伦理等 20 多个题材的短剧,而且全程无广告,可以直接免费观看。这种免费模式在当前主要靠广告变现的免费短剧市场中,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化竞争力,能优化观众观看体验,有助于在初期快速吸引和积累用户。
点进该 APP 后,可以看到首页有 " 精选 "" 新剧 "" 找剧 "" 排行榜 " 等入口,已经有多部短剧上架,播放量多在两万上下。由于刚处于起步阶段,围观短剧 APP 目前的流量和红果短剧等成熟 APP 还存在较大差距。
其实,小米在短剧赛道早有布局。去年 5 月,招聘软件信息显示,小米开始招聘短剧编剧、后期制作、短视频策划编导等一系列与短剧相关的职位。其中,小米给短剧编剧这一岗位开出了 20-30k、13 薪的薪酬,岗位要求为 1-3 年工作经验,学历要求仅为大专。
该岗位主要负责付费短剧的剧本撰写,要求应聘者熟悉剧本开发流程,有丰富的阅片量和良好的审美能力,并且要熟悉了解下沉市场的短剧需求,了解爆款剧的内容;具备优秀的剧本策划和写作经验,文字功底扎实,熟悉男、女频爽文套路。
今年 7 月,小米 REDMI 首部短剧《时空合伙人》上线,打出 "2025 年度最狠穿越创业剧 " 的旗号,由陈冠宁、舒童领衔主演,小米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REDMI 品牌总经理以及 REDMI 产品经理也在主演行列,该剧指定产品为 REDMI K80 至尊版手机以及 K Pad 平板。
从 7 月出品《时空合伙人》试水内容,到如今推出独立 APP 掌控分发,小米正从参与者向平台方转型,探索从制作到分发的完整闭环。这一策略应该是为了补强小米内容生态,更好地进行品牌营销。
互联网时代,对于企业而言,酒香也怕巷子深,有流量才有曝光度。而短剧凭借快节奏、多爆点、多反转、高频爽点等特质牢牢把控观众心神,近年来热度居高不下,已然成为兵家必争的流量新高地。如果后续小米有意识地将短剧业务和手机、汽车等主业进行粘合,那么有望提升用户活跃度、吸引用户注意力,从而带动销量。
而且说实话,雷军本人身上就带有 " 霸道总裁 "" 爽文男主 " 等标签,颇有短剧色彩。说不定之后,我们还能看到雷军以各种形式出现在自家短剧里。刘强东曾经说过:" 不要和雷军比营销,我们比不过他的。"
当前,短剧市场正在以极其迅猛的势头增长。公开数据显示,2024 年,短剧市场规模同比增长 34.9%,达 505 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425 亿元)。 预计到 2027 年,短剧市场规模将突破 1000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 25%。
《证券时报》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6 月,全国短剧用户规模已突破 6.6 亿,全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634 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超 36%。
短剧赛道潜力已然爆发,吸引了大批互联网企业投入其中。除了前文提到的小米,华为、京东等大厂也纷纷加码短剧业务。
去年,华为上线全新短剧应用 " 短剧大全 "APP,测试短剧付费功能,探索商业化。同时,华为还积极与视频平台合作,投身定制化内容创作。比如华为 nova 14 系列和腾讯视频共同打造了职场轻喜剧《真渡假渡》,借助趣味化内容开展品牌营销,反响不错。
像小米、华为这种科技公司做短剧,侧重于品牌建设与生态补强,将短剧作为品牌营销的工具。与之相对的,京东、拼多多这种电商平台做短剧,则是为了寻找流量新增量,赋能电商业务。
最近这两年,京东多次与快手等平台合作,先后推出《一路归途》《重生之我在 AI 世界当特工》《伍折天重生之女帝当 " 总裁 "》等短剧。这些短剧将京东平台的产品融入进剧情里,画面上会弹出京东的宣传小框,宣传海报上也会显示京东大促等信息,基本算京东定制剧。
至于短剧行业的头部玩家抖音,更是火力全开,继红果、木叶两大短剧 APP 后,上线第三款短剧 APP" 咸柠免费短剧 ",进一步扩张短剧版图。
平心而论,大厂资本雄厚,做短剧有天然优势在,但如今的短剧市场风向也在转变,从快钱阶段转向需要精耕细作的辛苦钱阶段,给入局者带来不少挑战。
一方面,当前短剧行业内容同质化较为严重,大量 " 霸总 "" 虐恋 "" 逆袭 " 等套路化短剧充斥市场,导致用户审美疲劳。数据显示,短剧的平均弃坑率高达 47%, " 三集看透、一键弃坑 " 成为常态。所以如何突破创作瓶颈,打造差异化、精品化内容,就成为了竞争关键点。
另一方面,短剧制作成本正快速上涨。多方调研数据显示,2023 年,一部短剧的制作成本约为 70 万元,这一数字如今飙升至 200 万元以上。不仅如此,激烈的竞争也推高了营销投流成本,一些项目在上线前就可能烧掉大半预算,极大地提高了试错门槛。
与此同时,短剧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当前,行业收入主要依赖用户直接付费和广告这两种模式,但内容同质化情况下,观众付费意愿下降,高昂的投流成本又吞噬了大部分利润。这就需要行业探索更多元的收入来源,构建更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总的来说,大厂做短剧,将是一场关于内容、技术、生态的终极较量。未来,那些能沉下心来做内容、具备精细化运营能力、找到可靠变现路径的玩家,才能笑到最后。
作者 | 千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