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格隆汇 刚刚

千亿消费龙头再战港交所!“现金奶牛”缺钱了?

2021 年,东鹏饮料登陆 A 股,成为国内 " 功能饮料第一股 "。

而今年以来,东鹏饮料开始谋求 "A+H" 上市。

东鹏饮料于今年 4 月 3 日递交的港交所上市申请失效,但于 10 月 9 日,东鹏饮料对港交所再次递表。

作为目前消费品行业市值 1600 亿的龙头," 不差钱 " 的东鹏饮料着急港股上市到底为哪般?

01

在红牛深陷版权纠纷之时,东鹏饮料已经悄然成为国内功能饮料的霸主。

尼尔森的数据显示,2024 年,东鹏特饮在国内能量饮料市场的销售量占比高达 47.9%,连续四年成为销售量最高的功能性饮料。

作为国内功能饮料第一股,公司股价也一路高歌猛进,从 2021 年 46.27 元的发行价一路飙涨,至今已超过 300 元,总市值超 1600 亿元。

2024 年,东鹏股份全年股价涨幅超 80%,在整个食品饮料板块名列前茅。

股价飙涨背后,公司的业绩也突飞猛进。

近年来,东鹏饮料的业绩持续增长。2021 年到 2024 年间,东鹏饮料营业收入从 69.78 亿元增长至 158.39 亿元,直接翻倍。

净利润也从 11.93 亿元增长至 33.27 亿元,2024 年的同比增长率达到 63.09%。

在东鹏饮料此前发布的 2025 年上半年业绩中,公司营收和净利润也实现显著增长。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营业总收入达到 107.37 亿元人民币,相较于去年同期的 78.73 亿元,同比增长了 36.37%。

不难预料,东鹏饮料 2025 年的全年营收或将首次突破 200 亿元关口。

也是因此,东鹏饮料在申请失效仅 6 天后再次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请,让人相当不解。

毕竟,东鹏饮料根本不差钱。

2024 年底,公司货币资金达 56.53 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 48.97 亿元,合计超 105 亿元。

尽管到了 2025 年上半年,货币资金略有下降,但资产仍旧高达近 100 亿。

对于港股 IPO,东鹏饮料表示,计划融资约 14.93 亿元用于海外扩张及产能建设。

但实际上,公司的资产足以覆盖规划中的募资需求。

今年 3 月份,东鹏饮料还曾发布现金管理计划,计划使用不超过 110 亿元的闲置自有资金,用来买基金、理财等。

2024 年,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同比大幅增长 295.40%,新增金额约 36.59 亿元。

" 左手理财,右手融资 " 的背后,是东鹏饮料不断攀升的短期负债。

2023 年,东鹏饮料短期负债 29.96 亿元,但 2024 年,短期负债就已经猛增至 65.51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118.69%,资产负债率也攀升至 66.08%,呈现出典型的存贷双高特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负债不断攀升的同时,东鹏饮料仍在高额分红。

2024 年,东鹏饮料分红金额达 23 亿元,股利支付率达 69%。

而自 2021 年 5 月上市以来,公司累计派现六次,总额达 53 亿元。

大额分红的同时,东鹏饮料的股东频频减持。

自 2022 年 5 月限售股解禁后,东鹏饮料已累计发布 7 次减持公告。

其中,原来的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完成四轮减持,套现超 40 亿元,持股比例从 9% 降至 1%。

创始人林木勤之子林煜鹏为第一大股东的鲲鹏投资,以及其他关联股东,也减持套现超 32 亿元。

这些举动,无疑透露出,股东和市场对于其未来发展的态度。

在政策的积极导向下,东鹏饮料的港股上市或许已经不算太远。

但问题在于," 一条腿走路 " 的东鹏饮料,还能走多远?

02

不得不说,能量饮料是个好生意。

过去几年,东鹏饮料的毛利率逐年稳步上升,2024 年毛利率达到 44.81%。

2025 年上半年,东鹏饮料的毛利率更是再提升近 0.3 个百分点达到 45.15%。

在较高的整体毛利率下,能量饮料业务的毛利率也正快速上升。2025 年上半年,东鹏能量饮料业务上的毛利率已经超过 50%。

但这也同样给东鹏埋下了隐患。

2022 年,能量饮料在东鹏饮料的营收占比甚至一度达到 96.6%。

然而,过度依赖单一品类势必面临增长天花板以及产品老化的风险。

一旦能量饮料市场受挫,东鹏饮料的业绩将受到重大考验。

因此,近几年来,东鹏饮料正积极开拓其他业务,提出了 "1+6 多品类战略 " ——

"1" 是核心产品东鹏特饮,"6" 则是电解质饮料、咖啡饮料、无糖茶、预调鸡尾酒、椰汁和大包装饮料这六大新品类。

东鹏饮料也表示,港股上市募资将用于加强新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是公司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需要。

从结果来看,东鹏饮料正在减轻对能量饮料的依赖,但还远远不够。

自 2024 年以来,东鹏旗下电解质饮料 " 补水啦 " 飞速增长,2024 年实现收入近 15 亿元,同比增超 280%。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电解质饮品收入就已经达到 14.9 亿元,同比增长 213.7%,成为东鹏旗下又一大十亿级单品。

但总的来看,其整体营收占比仍不到 10%,贡献仍远低于能量饮料。

这样的现象背后,是东鹏饮料商业模式的积弊。

尽管大力开拓新品类,但仅从费用投入来看,东鹏饮料对研发的投入增速远不及销售费用。

2022 年 -2024 年,东鹏饮料的经销及销售费用分别为 14.49 亿元、19.56 亿元、26.81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36.01%。

与此同时,研发费用分别为 4375.5 万元、5439.1 万元、6267.1 万元,复合年增长率 19.68%。

这样的现象背后,对于经销商的高度依赖,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目前,东鹏饮料的销售体系已经覆盖全国超 420 万家终端网点,高效的运营使得其能够快速进行全国化渗透。

过往三年,东鹏饮料向经销商销售产生的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均超过 85%。

但庞大的销售网络也带来了巨大的经营管理成本。2024 年,东鹏饮料的销售费用大幅增加,同比增长 37.09%。

对此,东鹏饮料的解释是,为推进全国化战略实施,进一步扩大销售规模,销售人员人数增加,职工薪酬支出增长 24.77%,加大宣传投入导致广告宣传费支出增长 54.45%,增加冰柜投入,导致渠道推广费支出增长 54.03%

这也使得东鹏在线上渠道发展较慢。

2024 年,东鹏饮料的线上渠道在收入中的占比仍然较小,2024 年线上渠道收入 4.45 亿元,占比仅 2.8%。

极度依赖经销商,也使得东鹏国内业务迅猛发展的同时,其海外业务却一直并未有太大起色。

2024 年,东鹏的国内业务占比达到 99.94%,海外业务占比仅 0.06%。而海外,显然具备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出海,同样也是东鹏二次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司表示,本次 H 股发行募资将主要用于海外市场渠道开拓、品牌推广及产品开发等投资。针对东南亚市场,公司已在印度尼西亚、越南和马来西亚设立子公司,并将逐步建立当地供应链体系。

然而,不论是开拓海外市场,又或是对于摆脱对于经销商的依赖,都需要东鹏饮料进行长期且持续的改革。

到那时,东鹏或许也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的阵痛。

上市,或许很难成为东鹏饮料目前面临的问题的最优解。

03、结语

从行业整体来看,中国功能饮料市场仍保持迅速增长。

2019 年至 2024 年间,行业复合增长率达 8.3%,远高于软饮整体增速。

不仅如此,对比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人均功能饮料年消费量仍较低。

2024 年,中国人均功能饮料年消费量为 9.9 升,远低于同期美国的 54.9 升、德国的 20.1 升人均功能饮料消费量。

甚至不如东南亚的泰国、越南,其中,红牛的起源地泰国,人均功能饮料消费量都达到 16.5 升。

因此,中国的功能饮料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尽管在国内销售量登顶,但由于价格相对较低,东鹏饮料销售额一直屈居第二。

可见较低的单价已经限制了东鹏的增长上限。

并且,随着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头部品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除了红牛、乐虎等老牌对手,越来越多传统软饮巨头,也开始涉足功能饮料行业。

对于东鹏饮料而言,战争才刚刚开始。

赴港 IPO 或许能够助力东鹏推向国际市场,但对于东鹏而言,如何保持现有基本盘,推向更大市场,并成功革新现有销售模式,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才是其能够持续获得资本认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