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涨姿势 12小时前

特朗普为啥又疯了?

中美又闹起来了,我也写一篇,一口气写完的,语气偏唠嗑,大家别介意。

咱们得先弄明白,美国这么反复折腾,图个啥。

表面上是关税,是贸易逆差。但这些都是幌子。核心就一条:破坏预期。

什么叫预期?就是你相信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所以你今天敢种地,敢买房,敢投资。做生意也一样,你得相信航线是安全的,规则是稳定的,这才敢下订单、建工厂。毕竟生产周期太长了,你几个月前贷款安排生产,准备圣诞节攻势,突然那边加税,美国超市采购需求变了,你就麻烦大了,东西卖不出去,贷款得还。

美国现在干的事,就是一遍遍地告诉你:在中国投资,你的预期可能是错的。今天加关税,明天制裁这个公司,后天断供那个软件。它不需要每一拳都打死你,它只需要让你一直提心吊胆。

这种 " 政策不确定性 ",比关税本身更麻烦。

关税是明码标价,成本算得出来。不确定性是心里没底,这生意就没法做。全球的老板们一看,供应链全放中国,风险太大了。得分散一下,去越南看看,去印尼瞧瞧,哪怕成本高一点,图个安心。

这一步,它成功了。产业链外移,正在发生。去越南、墨西哥的工厂,不少就是从中国搬过去的。这一点,得承认。

这一点日本最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美贸易打得很凶。日本最后咋样了?很多企业确实出去了,在东南亚、美国建了厂,形成了庞大的海外资产。看起来,像是在海外重建了一个日本。

所以有人觉得,中国也会走这条路。企业出去,钱回来,完成大国崛起,变成世界性强国。

这个类比,听起来很顺,但忽略了几件要命的事。

第一,体量根本不是一回事。

日本巅峰时期的经济体量,差不多是美国的一半多。中国现在的体量,已经接近美国的八成了。而且,中国有全世界最全的工业门类。小到螺丝钉,大到航空母舰,几乎都能自己捣鼓。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产业链的 " 粘性 " 极强。你让一个服装厂、玩具厂搬去越南,容易。但你让一整个手机产业链,带着几千家供应商一起搬,难如登天。它搬不走,或者说,没法全搬走。很多企业玩的是 " 中国 + 1",中国是主基地,越南是个备份。想完全替代,短期内没戏。

第二,内需市场根本不是一回事。

日本当年是严重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美国市场一关门,它就得赶紧找地方。

中国呢?有十四亿人。虽然现在消费还没完全起来,但这个市场的底子在这里。很多外国公司在中国设厂,首要目标已经不是出口了,而是卖给中国人自己。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大部分车是卖给中国消费者的。你美国加关税,对我影响有,但不像对日本那么致命。

这就是中国的 " 压舱石 "。你外面风浪再大,我家里还有一口饭吃。逼我完全出海?我还能关起门来玩一阵子。日本当年没这个条件。

这也摆明了一件事,今后的重中之重,就是提高我们自己老百姓的收入,深入挖掘内需,不然真正的麻烦在这里。

第三,美国的战略目标,升级了。

对付日本,美国主要是解决贸易逆差和汽车竞争。对付中国,美国现在说的是 " 战略竞争 "。什么意思?不只是嫌你袜子、玩具卖多了,是怕你抢了未来的饭碗。

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 这些代表未来的东西,美国不想让你碰。所以它不只是逼你产业外移,它是要锁死你的科技树。通过断供芯片、制裁华为、限制投资,想把你按在价值链的中低端。

这就比对付日本狠多了。当年美国可没想过去拆解东芝、丰田的核心技术。

所以说中国要走的路径,很可能不是 " 海外日本 " 的复刻版。而是一条更艰难、更复杂、也没啥先例可循的路。

一方面,低端产业链的外移,是拦不住的。 成本高了,风险大了,该走就得走。这其实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就算没有贸易战,也会发生。贸易战只是踩了一脚油门。

这方面,可以学学日本。企业出去,在海外赚钱,利润汇回来。但难点在于,中国的资本管制比日本严,钱能不能顺利回来投资本土,是个问题。而且,你能否真正培育出像当年丰田、索尼那样,能扎根海外、又有强大本土技术支撑的跨国巨头?我们有很多大公司,但离真正的全球性企业,还有距离。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是内部的仗。

外部压力逼着你产业升级,但升级需要市场。如果外部市场对你关上门,或者半开着还随时可能关上,你只能靠内需。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天天提 " 内循环 "、" 高质量发展 "。

但内需不是说有就有的。老百姓得有钱敢花钱,这涉及到收入分配、社保体系、房价这些深水区的问题。如果内部市场撑不起来,高科技产品造出来卖给谁?形成不了商业闭环,创新就会很难。

所以,中国面对的是一场两面作战:对外,要顶住压力,在夹缝中维持全球联系,不能真的被孤立。对内,要啃硬骨头,真正激发内生活力,把科技搞上去。

这个过程,不是 " 企业出海 - 利润回流 - 崛起成功 " 这么一条简单的线性路径。它更像是一场慢放镜头的解体与重构。

一部分旧的、依赖低成本出口的体系在瓦解、外迁。同时,一场围绕内需和科技的的新体系,正在艰难地孕育。这两个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你会看到很多矛盾的现象:一边是东部沿海工厂倒闭,一边是合肥、深圳的芯片公司在拼命招人;一边是很多人抱怨生意难做,一边是新能源车、无人机这些产业在快速迭代。

最后会形成什么样?可能不是一个 " 海外中国 ",而是一个 " 双核中国 ":一个核深扎在本土,依靠内需和自主技术,另一个核分散在海外,通过 " 一带一路 "、RCEP 等,形成一个区域化的供应链和合作网络。两者之间,靠资本、技术和人才微弱地连接着。

这很难。比日本当年难得多。因为你的体量决定了,你无法完全融入别人设定的体系,也不可能完全另起炉灶。你只能在拉扯和博弈中,挤出自己的空间。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美国折腾的意义是什么?它成功地给中国制造了巨大的麻烦,延缓了我们的速度。但它想一击致命,也做不到。

美国的行为,相当于强行给中国做了一次 " 压力测试 "。它暴露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过度依赖外部市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长期存在的脆弱点。

因此,这场博弈的最终结局,不取决于美国出拳有多狠,而取决于中国能否将这种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如果中国能借此机会,真正啃下收入分配、科技创新、社会保障等硬骨头,那么这次 " 折腾 " 反而会加速中国走向一个更加健康、更具韧性的经济形态。

反之,如果内部改革停滞不前,那么外部压力就会真正转化为发展的桎梏。

所以说真正的胜负手,不在华盛顿的听证会,也不在越南的工业区,而在我们自家的院子里。我们能不能把内部的事情办好,把市场搞活,把科技突破,让老百姓有恒心,把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提上来。这才是最现实、最扎心,也最根本的问题。

如果这些都能做到,多年后回过头来看,眼前的一切都不算啥。

来源:公众号:九边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涨姿势

涨姿势

你来涨姿势了,随便坐,欢迎常来!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