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快节奏让我们不断迎接着很多新事物,而一些过去的、过时的物件的告别却可能是悄无声息的,不会被大多数人记得乃至怀念。就像我们经历过胶卷的时代,更早时还有电报或者手写信,往大了说,曾经还有协和式飞机改变过人类对于长距离旅行的认识与想象。
这些 " 消亡之物 " 即便已经不再存在于 " 主流世界 " 中,但它们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它们能提供给现在的我们以怎样的思考,这是这本《旧物录》要探讨的内容。
书中带来了 85 个案例,有 119 幅图片来展现,并邀请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当中有很多奇妙的故事,像是建在城市地下、通过气压管道来输送信件的 " 气动邮政系统 ",或者穿上可以漂浮的、爱迪生设计的 " 反重力内衣 ",它们中有穿戴技术、外骨骼技术的雏形,也有对电动汽车、太阳能利用的想象……
很多现在看起来匪夷所思或者根本不可行的创造,在当时也的确承载了人类对技术发展和未来生活的期待,而有的概念则为后来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或者说,所有物件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往往是各自时代人类创造力和工艺技术的结晶,是人类文明与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个重要节点。它们的告别或许是一种必然,但回望它们,我们可能会重新思考人与世界、人与环境应该怎样相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否是必由之路,想到创新、进步之于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有芭芭拉 · 彭纳(Barbara Penner)、阿德里安 · 福蒂(Adrian Forty)、奥利维娅 · 霍斯福尔 · 特纳(Olivia Horsfall Turner)和米兰达 · 克里奇利(Miranda Critchley)共 4 位作者,他们有着建筑、设计、教育乃至策展的背景,这让阅读《旧物录》的过程有了种看展的体验。
这本书也不是以线性方式梳理内容的(事实上技术进步也不总是线性的,人类历史上经常有停滞、迂回甚至颠倒的案例),而是将涉及到的诸如娱乐、通讯、时尚、交通、医疗和人类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分散排布,它们通过一条内在主线串联起来。对于充满好奇心和感知力的同学们来说,这本书会有特别的趣味,也会让我们对过往有更多一层的视角。
购买:天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