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 李晓林
" 十四五 " 期间,我国保险业在市场地位、风险覆盖范围和领域、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一 ) 巩固了世界第二大商业保险市场地位, 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治理、价值创造、资源配置等各项职能。
到 2017 年,中国保险业用了世界上最短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二保险大国,经过 " 十四五 ",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2024 年,保险业为全社会汇集总保费 5.7 万亿元,包括财产保险 1.43 万亿元、人寿保险 3.2 万亿元、意外伤害保险 942 亿元以及健康保险 9773 亿元,相当于全球第三日本和第四英国的总和,为全社会汇聚资产总额 35.91 万亿元,支持经济建设的资金运用余额为 33.26 万亿;持续、稳定地发挥着经济 " 减震器 " 和社会 " 稳定器 " 的功能。
( 二 ) 建成全面覆盖风险的老病灾贫保险保障体系。
经济社会越是进步,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常常就越大,对社会的影响就越加剧烈,风险保障的挑战就越大。" 十四五 " 期间,我国保险业针对自然条件、人口结构、地域结构、收入水平、经济发展阶段、风险集约程度、应险科技水平、文化传统等国情因素,根据各群体、区域的风险观、风险分层与风险视差所形成的对风险保障的异质性需求,以老病灾贫风险保障为核心,形成了全方位的保险保障服务体系,并有效调节着全社会的应险资源适配,使应险资源配置得以显著优化。
以巨灾保险为例,巨灾保险制度突破性进展。保障范围全国性扩容,2024 年 3 月,将巨灾保险责任从单一地震扩展至台风、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灾害,覆盖多灾因综合风险;运行机制沿用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框架,实现统一管理;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基本保额翻倍,城镇居民住宅每户保额从 5 万元提至 10 万元,农村居民住宅从 2 万元提至 4 万元,协商保额每户最高保额可达 100 万元。
( 三 ) 全国性风险结构重组与全球风险共同体构建,以全形态全形式的保险,服务全社会。
1. 以全形式、全形态保险,实现全国性、全产业、全领域、全灾种的各层级风险结构重组,护航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通过各类险种实现全国性的各个级次的风险结构重组,全产业、全领域、全灾种风险覆盖,全形态与各层次保险,覆盖着全部工业门类 41 个工业大类 ( 包括 7 大类采矿业、31 大类制造业、3 大类公用事业 ) 、207 个工业中类、666 个工业小类,农林牧副渔,服务贸易,以及全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养老、健康和学习、生活等全领域的风险保障;从产业链自主性,传统产业 ( 钢铁、纺织 ) 、新兴产业 ( 新能源、生物医药 ) 、未来产业 (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 ) 的协同发展,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高效协同,从上游的资源和原材料的采掘,到中游的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到深加工的下游制造业和离终端消费更接近的下游消费品;通过强制性保险、政策性保险、优惠补贴型保险和纯市场自愿性保险等全部形式的保险,以及商业股份制保险、相互保险、专属保险 ( 自保 ) 等全形态的保险,通过在全国范围的风险结构重组,强力发挥着保险的风险治理、价值创造与资源配置职能,支撑着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的运行和发展,为大国经济、国计民生保驾护航。
2. 强化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有力推动全球风险共同体构建
我国再保险行业的发展及其对全球风险共同体构建的贡献,体现了中国保险业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度融入。一是通过制度与市场建设、机构发展与业务增长、创新与技术驱动,造就了一个开放的大型再保险市场。2024 年中国市场汇聚再保险保费 2595 亿元,排在全球第七位。二是以支持共建 " 一带一路 "、强化巨灾风险保障能力、推动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实践与突破,回应国家战略关切。三四以制度输出与规则制定、跨境风险分散的枢纽作用、技术赋能全球风险管理,推动全球风险共同体构建。中国再保险行业通过市场基建完善、国家战略护航、创新工具落地,不仅支撑了国内重大工程与海外利益的风险管理,更以技术输出 ( 区块链平台、巨灾模型 ) 和规则协同深度参与全球风险治理,逐步突破跨境监管与定价权瓶颈,为构建 " 全球风险共同体 " 提供中国方案。
( 四 ) 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
中国保险业利用长期、稳定的保险资金提供资本支持,并通过专业的风险管理能力降低不确定性,在服务实体经济和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1. 发挥长期资本优势,穿越周期提供 " 源头活水 "
保险业积极将庞大的可投资资金精准投向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亟需的领域。截至 2024 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 33.26 万亿元人民币。这巨额资金成为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长期资本来源。
2. 巨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根基
保险资金大规模、持续性地投向交通 ( 如高铁、高速公路、港口、机场 ) 、能源 ( 如大型电站、电网、油气管道 ) 、水利 ( 如南水北调、大型水库 ) 等国民经济命脉领域。
同时,保险资金为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例如:国产大飞机项目,险资通过多种渠道 ( 如股权投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等 ) 为国产大飞机 ( 如 C919 ) 的研发、制造、运营相关产业链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核电项目,大型核电项目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非常契合保险资金的属性。险资积极参与核电项目投资,支持国家清洁能源战略。
累计投向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巨量保险资金,成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除银行信贷外最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之一,有效缓解了项目资本金压力,加速了项目落地。
3. 为科技创新赋能,护航 " 国之重器 "
重大技术装备、核心关键零部件 ( 首台套、首批次 ) 在研发和首次推广应用时,面临技术不成熟、市场认知度低、应用风险高等问题,导致企业 " 不敢用、不愿用 ",阻碍创新成果转化。
" 十四五 " 期间,首台 ( 套 ) 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已实现广泛覆盖,成为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金融政策工具;显著降低了创新产品的应用门槛和市场风险,增强了用户信心,加速了国产重大技术装备 ( 如高端机床、大型工程机械、先进医疗设备、半导体设备等 ) 和新材料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有力支持了科技自立自强。
综上所述,中国保险业正从传统的风险补偿者,积极转型为实体经济的长期资本提供者和科技创新的风险化解者与赋能者。通过巨量长期资本投入,持续输血基建和战略项目;创新风险管理工具,首台套保险、首批次保险等机制破解创新应用难题;服务绿色转型,新能源车险、环责险、碳保险创新等多措并举,并通过风险管理促进有序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