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拼多多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传奇。
2015 年,在中国互联网企业竞争最激烈那一年,拼多多硬生生撕开一道裂隙,从创业到上市,仅用 3 年时间,而阿里用了 8 年,京东用了 16 年。拼多多的崛起速度令业界侧目。
伴随高速增长而来的还有 " 误解与偏见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拼多多被贴上了不少标签。
到了 2024 年,拼多多年活跃买家已近 10 亿,接近国内网购用户总量上限;平台活跃商家数量 1580 万,持续保持增长并领先同行。
拼多多花了十年,证明了它确实是一家有战略定力 " 未被驯服 " 的公司——不随波逐流,不盲目模仿,始终坚持自己的 " 道 ",不断突破和创新。这种独特性使其在竞争激烈的电商市场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是时候,重新看见一个真实的拼多多了。
拼多多,看见 " 沉默的大多数 "
在拼多多横空出世的 2015 年,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新消费 " 是火热的名词之一,一批批 " 钟薛高 " 们被制造,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主流电商平台走上了高端路线。
拼多多却另辟蹊径,瞄准了无人问津的下沉市场,以性价比为杀手锏,顺着社交平台的巨大流量,创造出砍价和拼单模式,极大激发了消费者的热情,凭借后发优势,拼多多在电商界站稳了脚跟。
实际上,性价比并非拼多多的最大杀手锏,向下穿透,其低价策略的背后,是中国县城里数千个产业带的支撑。
拼多多给消费者第一印象就是海量的产品,毫不夸张地说,你可以买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但我们很少意识到,网购而来的防晒衣、假睫毛、跑鞋产自哪里,它们就存在于中国县城里。
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镇一级有 1000 多个专业化产业带,地级市或百亿产值强县有 250 多个产业带。如佛山家具、中山灯饰照明、泉州鞋服等等,它们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拼多多看见了中国广袤大地上的 " 沉默的大多数 ",通过直接连接工厂与消费者,省去了不少成本,更通过规模效应摊薄了成本,激活了县域制造能力。
令人忧虑的一面是,经过多年发展,电商同质化竞争加剧,供给的多维创新空间被压缩。为了改变现状,拼多多培育了大量新质商家,一场供给创新的改革就此展开。
一是全方位扶持,为商家减负。
拼多多在关键的环节上,给予了精准的帮扶和支持。
真正活得好的商家,都是创造性地解决用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小商家,借助拼多多数字化能力,发现新商机,精准地进行研发和生产,制造出风靡一时的爆款产品。
例如广东惠东县的一家女鞋企业,依托平台数据分析能力,研发出加绒勃肯鞋,使得单日出货量高达 1.5 万双,备受消费者青睐。
除了发现商机,中小商家遇到的另一道难题是," 被看见 " 变得越来越难,流量推广费及平台服务费占据了经营成本的大头。
拼多多持续为商家减负,降低营销成本,技术服务费从 1% 降至 0.6%,直接打了五折;店铺保证金从 1000 元腰斩至 500 元;仅推广服务费的退返就高达上百亿。
这一系列的动作,让中小商家感受到经营环境的变化,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研发与创造新品上,实在自我造血。
二是带领商家转型升级。
拼多多在向 " 高质量发展 " 转型过程中,通过多项举措推动商家转型,实现平台与商家的共同升级。
2024 年 9 月,拼多多启动的 " 新质商家扶持计划 ",投入百亿资源从产品、营销、供应链等全方位推动产业带头部商家的新质转型,推动产业带从白牌向品牌转型,例如泉州纸尿裤、沧州美妆刷等产业带年产值突破百亿,转型升级的品牌和产业不尽其数。
山东平度假睫毛产业就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
昔日严重依赖外贸代工的平度假睫毛产业,在拼多多的支持下,通过提供流量倾斜、降低运营环境等方式,精准捕捉市场需求,打造的 " 小恶魔 " 假睫毛单日爆卖上万单。头雁效应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短短五年时间,平度假睫毛产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大关,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一方面是对优质商家 " 输血 ",重点扶持具备产品创新能力的新质商家;另一方面是 " 排毒 " 劣质商家,打击刷单、售假等行为,清退违规商家,推动供应链去芜存菁。
这套组合拳的效果显著:拼多多上的 " 新质商家 " 正在快速崛起。
从激活县域产业带给商家减负,再到带领商家转型,扶持新质商家,这些务实举措并非随机选择,背后始终体现着拼多多的 " 本分 " 核心价值观。
什么是 " 本分 "?段永平认为本分就是做对的事情,然后把事情做对。在拼多多的价值观中," 本分 " 被赋予了更多内涵:要尽自己的本职,无论别人在做什么;隔绝外力,回归初心,专注于做好自己应当做的……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产物,一家电商企业的 " 本分 " 就是坚持卖好货,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拼多多通过供给侧改革逐步扭转 " 便宜无好货 " 的刻板印象,更是让产品 " 质价比 " 成为电商新标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新范式。
万法归一:电商,电商,还是电商
在这个人人追逐风口的时代,拼多多的另类之处在于它不做网贷、不追外卖、不赚快钱。
一是不碰网贷。过去很多年,网贷曾是互联网大厂的标配,京东白条、花呗、美团借钱等产品应运而生。
电商企业手握全民数据,完全有能力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但拼多多至今不为所动,从来没有向用户提供贷款业务,十分难得。
二是不做外卖。今年,外卖大战如火如荼,众多平台为抢占市场,不惜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促销活动,掀起非理性的烧钱大战。在五大电商平台中,拼多多是目前唯一没有卷入外卖行业的平台。
不同于主流电商平台在业务上的 " 全面开花 ",拼多多坚守主业,围绕电商这一原点,用极致的执行力和工具理性,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背后离不开极大的专注与耐心。
庄子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一即万,万归一,一就是万物的源头,万物就是一的衍生,把一练到极致,就不是一了。
拼多多的成长并没有 " 关键一跃 " 的神话,只有日复一日的 " 迭代复利 " 和有迹可循的因果。十年来,以轻资产起家的拼多多,持续做 " 重 ",修炼内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行业难题,最终打造自己的 " 护城河 "。
在算法推进方面,拼多多改变了传统电商平台 " 物以类聚 " 的搜索式购物,而是采用了 " 人以群分 " 的服务理念,提升了购物匹配度和乐趣。
很多人觉得,拼多多的成功靠的是 " 砍一刀 ",实际上,拼多多和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技术体系架构。
知名产品人梁宁曾举过一个例子,她在淘宝上搜 " 无锡排骨 ",关联推荐还是 " 无锡排骨 "" 三凤桥 " 等,但在拼多多上搜 " 无锡排骨 ",系统还会给她推荐 " 四喜丸子 "。这说明,前者在做算法关联,后者在理解人的动机和偏好。
这种差别的背后,是拼多多的技术务实主义,利用 " 分布式 AI" 技术,研究个体的潜在消费需求,提高商品的匹配效率,实现 " 货找人 "。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拼多多的研发投入也很大。拼多多 2024 年财报数据显示,在拼多多的员工组成当中,产品研发占比达 38%;2024 年全年研发投入 127 亿元,同比增长 16%。拼多多从不宣扬 "AI",只是一味的用技术,赋能业务、解决问题。
在物流方面,拼多多构建越来越重的线下驿站,还解决了偏远地区的物流难题。
早在 2022 年,多多买菜就瞄准快递代收业务,依托其社区团购网络,与快递公司达成合作,建立了一批代收服务点。几天前,这项业务正式更名为 " 拼多多驿站 ",新增了 24 小时自助取件功能和送货上门服务。
拼多多发力多多驿站这一动作,其实走得很妙。
首先,拼多多依托县级市场布局,服务三四线及乡镇用户,反哺电商业务;其次,通过整合多多买菜成熟的网络资源,快递代收与生鲜消费能够形成互补,优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但拼多多在物流上最大的变革是,在于打通了西部地区的物流 " 天堑 "。
过去,因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等因素,西部消费者支付的网购邮费甚至超过商品本身,使西部地区长期沦为电商版图上的荒漠。
2022 年,拼多多首创中转集运模式,联合第三方物流在西安建设集运仓,开始布局西部消费市场;到了 2024 年 9 月,拼多多又免除了西藏、甘肃、青海、宁夏等偏远地区的物流中转费。短短一年,西部地区订单量同步增长超 4 成。在政策与平台的双重推动,西部偏远地区正重新焕发新活力。
在售后机制方面,拼多多调整了服务规则,商家处理 " 换货 " 申请时效压缩一半至 24 小时;
拼多多上线了 " 尺码随心换 " 功能,消费者在 90 天内可因尺码问题免费换货,而商家承担寄出运费。
同样一件事,拼多多把电商从国内做到国外,帮助更多工厂把货卖到海外。
在国际,多多跨境席卷全球,靠的不是 " 补贴轰炸 ",而是过去沉淀的供应链能力,把中国柔性制造与海外个性化需求匹配,让 " 供应链复利 " 在全球市场爆发。
面对关税壁垒,多多跨境推出了更加灵活的半托管模式,商家可以自行决定仓储物流方案;为了搭建外贸新通路,多多跨境又持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胶东地区,开展了数十场产业带对接活动,助力更多产业带企业出海。
所有伟大的企业都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在时间里 " 长 " 出来的。
在激烈的互联网江湖中,拼多多在浮躁中保持定力,在诱惑前守住初心,它的真正底牌是忠于自己的商业逻辑,坚守 " 庄稼人 " 的本分,专于一道,松土施肥、辛勤耕耘,这份清醒与坚守,才是拼多多立于不败之地,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的原因所在。
不止于电商,拼多多的长期主义
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整个商业竞争极为残酷,很多企业家迷信 "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的理念。谁跑马圈地的速度最快,谁就能干掉对手,站稳脚跟,这就造成了内卷式竞争。
过去一年,反内卷成为政策和市场的主流叙事,国家多次提出防止 " 内卷式 " 恶性竞争,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相关政策。
作为社会的公器,企业的存在并非仅仅关注自身的利益,而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个才是企业判断事情正确与否的终极标准。
正如《基业长青》作者的观点,卓越的企业要有利润之上的使命追求,就像默克制药,他的终极追求是 " 治病做人 ",这是他们判断事情正确与否的最终标准,而利润只是企业较好地践行了自己使命之后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内卷之下,拼多多做出了非比寻常的战略取舍:舍掉短期利益,来获得行业更加长远的发展,使平台、商家与消费者形成共生关系。
最典型案例是,拼多多一直坚持补贴。
除了上文提到的新质商家百亿扶持、电商西进,拼多多在 " 百亿减免 " 的基础上推出 " 千亿扶持 " 的惠商行动,未来三年内拟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过 1000 亿元人民币,加码高质量电商生态建设。这不是喊口号,而是动真格,其投入力度,远超于外界预期。
" 多多好特产 " 正是其中专项,今年 4 月,以农产品起家的拼多多,先后走进江苏连云港、福建宁德、海南万宁、山西运城等全国各大农牧产区,结合当地农牧产业的发展需求,推出定向扶持方案,探索农货上行新模式,助产增收。
而拼多多所做的这一切,真切地改变了很多人、很多地区的命运:
云南昭通的乌蒙山腹地,盛产黄心土豆,却受限于地理位置,土豆只能是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这几年,拼多多商家在当地开设工厂,引进智能化生产设备,研发出不同口味的薯片,并在平台支持下,打开全国市场,将一颗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带动当地 1.1 万户农民增产增收。
电商的使命,不再是简单的 " 买与卖 ",当它真正扎根在产业深处与田间地头时,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将远超交易本身。
很多人都知道,农业向来是 " 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 " 的领域,是一件公认的吃力费劲儿的事情,拼多多的投入向研发端延伸,通过农研科技大赛,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解决 " 卡脖子 " 问题,让农业不再完全 " 靠天吃饭 "。
拼多多就与
中国农大联合举办了第一届 "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 "
拼多多的补贴策略,其实就是长期主义,消费者拿实惠,商家有利润,平台更长久,三方共赢,这项大手笔补贴正展现出独特韧性——
在 " 多多好特产 " 推动下,平台上农产品销量同比大增 47%,农产品商家数量持续增长,其中 00 后商家占比提升超 30%。伴随供应链与物流能力升级,农特产业转型进程显著加速。
当下市场正在快速变化,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加有担当和责任感的拼多多,它秉承普惠的理念,主动调整姿态,敢于牺牲短期利润,推动行业生态建设,坚定走上了一条面向未来的长期发展之路,实现电商平台发展与社会价值创造的共振。
结语:拼多多,仍是少年
十年过去了,拼多多早已不再是那个刚刚创业、在巨头夹缝中野蛮生长的公司了。它成长为一个深刻影响着亿万用户生活、百万商家生计乃至整个产业链的生态巨擘。
十岁的拼多多,仍是少年。
当人们惊叹于这个 " 电商神话 " 的崛起时,它正在主动放慢脚步,不追逐风口、不随波逐流,选择了一条更艰难却更踏实的道路,从追求速度与规模的线性增长,转向质量与责任的高质量跃迁。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拼多多的未来会怎样?
它依旧会坚守 " 拼好货 " 的初衷,利用自身优势,持续创新,连接供需两端,重塑消费信任,推动了 " 中国制造 " 转型升级。
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十年,拼多多会更好。
参考文献:
[ 1 ] . 拼多多《新质供给一周年发展报告》
[ 2 ] .《从东部下沉到西部升级,拼多多的电商增量》,晚点 LatePost
排版 | 小禾/p>
编辑 | 微澜 主编 | 孙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