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文汇 2小时前

仇可新:深耕医疗器械为健康研发“小零件”

一颗螺钉、一块固定板,放在桌上也许不起眼,但在医生手里,它们能修复颅骨、固定颌面、重建口腔……这类高门槛的植入性医疗器械,正是上海双申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的主攻方向。在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背后,有着一位与公司共同成长近十年的科研转化者——仇可新。

仇可新正在注塑车间调试 PEEK 注塑设备。 (受访者供图)

" 小零件 " 里的大挑战

2016 年,仇可新从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医用材料方向博士毕业。读博期间,她经常面临 " 如何将材料转化为产品 " 的课题,这种思考和实践也影响了她的职业选择。毕业时,她有两个可选方向:继续搞科研,或者进入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怀揣着 " 把科技与医疗结合,让患者受益 " 的想法,她选择加入双申医疗。从研发工程师到研发中心总监,再到如今的副总经理,仇可新在医疗器械行业已经深耕近十年。她坦言,每一次看到团队研发的产品真正应用在临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时,都会觉得自己最初的选择没有错。

仇可新带领的团队由 16 名不同学科背景的研发人员组成,学历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作为研发中心总监,她常常充当团队与医院之间的桥梁,深入了解临床需求,再与团队共同讨论、调研,构思产品设计,最终将原材料转化为医疗器械产品。" 我们的工作起点,往往来自医生的需求。比如,医生在医疗器械临床使用中触发到的改进或创新灵感,那就是我们研发的方向。" 她说。

在颅内压监护仪的研发过程中,团队遇到不少挑战。仇可新介绍,颅内压监护仪是开颅手术后的关键监测设备,涉及一次性植入探针(有源耗材)、体外监测仪器(有源设备)以及相关信号传输。" 我们团队擅长无源器械,却缺乏有源产品经验。面对这一难题,大家积极发挥产学研医合作平台的作用,引入外部涉及有源背景的工程师共同攻关,最终突破技术瓶颈。"

另一款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是聚醚醚酮(PEEK)颅骨固定修复系统。"PEEK 材料与人体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易引发排异反应,同时在 CT、MRI 影像中无伪影,方便术后监测。" 仇可新表示,PEEK 材料的加工工艺相较于金属材料而言更为复杂,尤其是固定板需要采用注塑工艺,这对研发团队而言是一个全新领域。在研发过程中,团队不断尝试料温、模压等工艺参数,通过查阅文献、与供应商沟通,最终在 3 至 4 个月内稳定工艺。如今,团队正在继续研发连接固定板与修复板的 PEEK 螺钉,推动产品线升级。

闭环模式推动产品迭代

医疗器械产业链长、环节多,上游原材料对产品性能至关重要。" 我们会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进行严格检测,如果双方检测结果有分歧,会交由第三方机构验证。" 仇可新表示,这保证了产品从源头开始的质量安全。而在下游环节,双申通过经销商触达临床医生,再由医生将使用体验反馈给公司营销和研发中心,从而推动产品不断迭代。" 这样的闭环模式,使双申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和临床的需求,实现‘需求提出 - 研发设计 - 临床验证 - 反馈改进’的完整循环。"

" 进口替代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并不容易。" 仇可新坦言,目前进口 PEEK 材料稳定性更高,部分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也优于国内,这对本土企业提出更高挑战。但她相信,随着国内研发力量和产业配套的提升,这些瓶颈会逐步突破。

谈及未来发展趋势,仇可新判断神经外科及口腔植入器械将呈现三大方向:一是逐渐走向智能化,更多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二是采用高端生物材料,从金属、钛到 PEEK,再到可吸收材料,乃至未来可能是智能性、生物活性更强的新型材料;三是不断提升产品的表面处理技术,增强植入器械的生物活性和临床效果。

对于公司战略,她表示:" 未来 3 至 5 年,我们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完成 20 个产品注册证的布局,二是在资本层面实现 A 股上市。" 目前,双申医疗的产品已获得 CE 认证,正在逐步拓展国际市场。

人物小传

仇可新,高级工程师,上海双申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兼任研发中心总监。秉承公司 " 我们提供可靠的产品,全心关爱健康 " 的愿景,专注于植入性医疗器械(神经外科、颌面外科及口腔科)的研发和转化,入选 2024 年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

相关标签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