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同庆之时,人们在一场场文化盛宴中感悟家国真情,守护和铭记中华民族深沉的文明底蕴。
"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浸润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积累的精神养分。
陕西出土的西周礼器 " 何尊 ",底部铭文 " 宅兹中国 ";云南丽江古城木氏土司府衙署,议事厅悬挂 " 诚心报国 " 匾额 ……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塑造着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涵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去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 " 何尊 " 前停下脚步,久久注视。总书记感慨:" 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2023 年 6 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2024 年 10 月,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再次强调:" 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
" 十四五 " 时期,北京中轴线、西夏陵和中国茶、春节申遗成功,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 60 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 44 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丰硕," 考古中国 " 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中式浪漫、中式美学持续升温,传统文化正深度融入百姓现代生活 …… 千年文脉在当代中国生机勃发、气象更新,不断筑牢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假期走进电影院,也成为不少人的 " 过节仪式感 "。截至 10 月 8 日 15 时 44 分,2025 年国庆档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破 18 亿!多部新片陆续上映,为观众提供了丰富选择。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对于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互促互进,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刻思考。2023 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今年在江苏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 " 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
去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
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相得益彰,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厚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人文底色。
一组数据映射出文化产业的潜力:2024 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 19.14 万亿元,比 2020 年增长 37.7%;规上文化企业 7.8 万家,比 2020 年增加 1.3 万家。影视作品《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 " 破圈 ",目前全球总票房达到 159 亿元,位列全球影史票房第五,中国电影票房第一,实现了从 " 闹海 " 到 " 出海 " 的转变。
" 十四五 " 期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消费活力迸发,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博物馆等场所不断延伸的 " 文化半径 " 里,有着越来越多与人民群众双向奔赴的温暖场景。
文化强国之 " 强 " 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 十四五 " 期间,我国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空前丰富。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 7046 家,平均每 20 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目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 91% 以上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全国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超过 47 万个,群众文化真正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是一个时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
" 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 如今,中国人的天、中国人的地、中国人的海,都是咱中国人自己说了算!"9 月 3 日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上,那些铿锵有力、感人至深的台词引发无数观众的情感共鸣。
《觉醒年代》《山海情》《人世间》等影视作品兼具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关怀,展现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只此青绿》《黑神话:悟空》等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注脚 …… 更高品质的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 仰望华夏文明的历史天空,淬炼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以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带领中国人民阔步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亿万中华儿女自信昂扬勇于创新创造,奋力开创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