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Fs 这种创新材料被形容为 " 具有化学反应空间的分子结构 ",代表了一类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型物质。它不仅为材料科学带来了深刻变革,也为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MOFs 凭借其独特的结构设计,拥有极其庞大的内部表面积,使二氧化碳、甲烷或水蒸气等气体能够在其微小的空腔中自由流动,从而实现多种可定制的化学功能。科学家们将这种材料形象地称为 " 具有特定用途的分子建筑 "。
现如今,化学家们已合成了数以万计的 MOFs 材料。它们正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比如捕获水果释放的乙烯气体,以延缓其成熟速度,也包括有毒污染物过滤、从沙漠空气中提取水分以及高效化学转化等,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三名获奖者的研究起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罗布森教授的实验,并在约 15 年的时间里逐步发展成熟。
据诺贝尔委员会介绍,罗布森早在 1989 年就首次尝试构建金属有机框架,他将铜离子与四臂分子结合,得到了具有大空腔的晶体结构,这一成果预示着分子可自由进出。然而,当时的结构并不稳定,很快坍塌。随后,在 1992 年至 2003 年间,北川进与亚基不断改进,使结构实现了稳定性,从而奠定了整个研究领域的基础。" 科学的认可往往需要时间,也常常依赖于不同路径上的研究者共同推动," 美国化学学会主席多萝西 · 菲利普斯(Dorothy Phillips)表示。
北川进是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现年 74 岁。年轻时,他读过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的著作。书中引用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观点——我们必须质疑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东西,即便某物未能即刻带来益处,终将显现其价值。北川进的科研生涯也是如此:20 世纪 90 年代时,他试图研究多孔分子构造,但由于材料被认为无实际用途,屡遭拒绝。然而他并未放弃,最终迎来突破,他的研究团队利用钴、镍或锌离子与名为 4,4 ′ - 联吡啶的分子,创造出由开放通道交错的三维金属 - 有机框架。
诺贝尔化学奖背后的故事
诺贝尔化学奖是每年颁发的重要国际奖项,用以表彰在化学及相关科学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
在 2024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华盛顿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戴维 · 贝克(David Baker)以及谷歌 DeepMind 的计算机科学家德米斯 · 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和约翰 · 贾姆珀(John Jumper),以表彰他们在解析和设计新型蛋白质方面的突破性技术。蛋白质是生命的基本构成单元,他们运用了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先进方法,为药物研发和新材料制造开辟了革命性潜力。
诺贝尔奖历史上也曾出现特殊情况。1924 年,有 35 名化学家被提名,但委员会最终决定不颁发奖项。这是极其罕见的情况:诺贝尔化学奖历史上仅有八次出现此类决定,其中六次与世界大战的混乱有关。1925 年的化学奖也被推迟至 1926 年才授予理查德 · 齐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连续两年未能获奖,无疑打击了当时科学家的信心,也引发了关于 " 什么样的科学成就才算真正造福人类 " 的讨论。
尽管如此,这种 " 空缺 " 也推动化学界更加坚定地追求突破。1925 年,人类迎来了两项重要发现:铼(Rhenium)元素被成功发现,以及费舍尔–特洛普施合成法(Fischer – Tropsch process)被开发,用于制造碳氢化合物。
正如评论作者切瑞 · 马什(Cherry Marsh)在《化学世界》(Chemistry World,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所言,1924 年的空缺就像一记警钟——提醒科学界,卓越必须被珍视,标准不可降低。科学教会人们在面对现实和挫折时,依然坚持追求创新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