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前段时间刷到一个新闻,北京一位老太太,想让女儿辞职回家照顾自己,结果母女俩因为钱和养老的事儿闹翻,最后还上了法庭。
事情是这样的,老太太姓靳,60 多岁,独居北京,身体越来越差,担心自己哪天突然生病没人管。
她女儿在广州上班,收入不错,但没法长期回来照顾。
靳阿姨想来想去,决定把自己西三旗的两居室卖了,把 490 万房款全给女儿,条件是让女儿辞职回北京照顾她。
母女俩还签了个协议,大概意思是,女儿拿了这 490 万,就得负责老太太的房租、医疗费、丧葬费这些所有养老开销,而且协议不能单方面撕毁。
按道理说,这协议挺清楚的,女儿拿钱办事儿,老太太用钱买保障。
女儿拿了钱在北京买了房,但没和老太太住一起,各过各的。
女儿该出的钱倒是出了,比如租房费、住院费。
后来老太太想去养老院试试,女儿就交了 20 万,结果老太太住了 5 个月不习惯,又搬出来了。
养老院退了 15 万,问题就出在这笔退款上, 女儿觉得钱是自己出的,退款应该归她,老太太觉得这钱是自己的,凭啥给你?
就因为这 15 万,母女俩彻底撕破脸。
女儿一气之下不给老太太付房租了,老太太直接把女儿告上法庭,要求撤销协议,拿回 490 万。
法院二审判决说女儿没按协议付房租,属于违约,得返还 480 万,扣掉已经花掉的 10 万合理开支。
闹成这样,老太太养老估计也不能指望女儿了。折腾了一顿,事情反而更糟糕了。
其实这事不光是这对母女的糟心事,也很像现在很多人养老的缩影。
明明想靠找个人兜底解决问题,不管是靠子女还是靠别的,最后总容易因为钱、相处细节这些崩掉。
养老话题这几年越发激烈,似乎不管怎么安排,都很容易出这样那样的岔子。
而且养老现象还有个更残酷的点:
女性的养老困境,往往比男性更复杂、更隐蔽,且更难靠单一方式 " 解决。仅靠养老金、子女,或仅靠机构,都容易有漏洞。
这个新闻让我想起之前刷到的个个 Seven 姐妹团,来自短片《7 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
说的是日本 7 位 70 岁到 80 岁的老太太,一起买了一栋公寓,组团养老。
结合新闻去看女性以后如何养老这个问题,我想这群日本老人采用的 " 互助模式 ",真的能给我们一些借鉴思路。
这不是因为女性没努力,而是生命周期里的被动牺牲,让经济储备天然比男性弱。
不少女性会因为怀孕生子、照顾年幼的孩子或生病的老人,中断几年甚至十几年职业生涯。
这直接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养老金缴纳年限短、金额少,退休后每月能领的基础养老金可能比男性少 1/3 甚至更多。
二是中年重返职场时,工资涨幅慢、积蓄积累少,能存下的养老钱本就有限。
互助模式是帮女性用 " 集体力量 " 摊薄养老成本,把小钱花出大效果。
" 个个 Seven" 姐妹团,7 个人合买一栋公寓,比各自买一套单间省了近 40% 的钱,还能共用客厅、洗衣机等设施,减少家电重复购买的开销。
日本还有一个叫 " 玲之会 " 的女性们组团团购上门体检,单个人做一次全套体检要 8 万日元,20 人一起团只要 5 万日元,直接省了 37%。
对经济本就不宽裕的女性来说,这种一起花钱、一起省钱的模式,可以让有限的钱能覆盖更多需求。
不用为了省房租住偏远的地方,不用为了省钱不敢做体检,这是单靠自己存钱很难实现的。
老了之后的照护需求,对女性来说有个特别的难题,很多隐私需求跟子女说不出口,跟男护工更不方便,只有女性同伴能理解。
女性到了老年,可能需要定期做妇科检查、需要穿脱方便的衣物、经期需要特殊护理,甚至洗澡时怕滑倒需要人搭把手。
这些事如果让儿子或男护工来帮忙,很多女性会觉得尴尬、没尊严。
但如果是一起互助的姐妹,就完全不一样。
个个 Seven 里有位成员清田,68 岁时做了妇科手术后,是姐妹轮流帮她洗头发、换衣服,还会帮她提前跟医院沟通要女医生接诊,这些细节,连亲子女都未必能考虑到。
还有一个点,女性一辈子大多是照顾者, 照顾孩子、照顾丈夫、照顾父母,等自己老了需要被照顾时,反而会有心理负担,觉得麻烦别人不好意思。
但主动互助模式是双向的,你今天帮我换衣服,我明天帮你煮粥;你帮我记着吃药,我帮你收快递。
这种互相麻烦的平等关系,能让女性放下我是累赘的心理包袱,不用委屈自己硬撑。
据统计,日本女性平均寿命 87 岁,男性 81 岁;中国女性平均寿命 81 岁,男性 76 岁。
这意味着,很多女性会比丈夫多活 5-10 年,也可能比一些朋友活得久,很容易陷入独自生活的孤独。
这种孤独,不是没人说话那么简单,而是没人懂她们的空虚。
想起年轻时喜欢的老歌,想找人一起唱,子女觉得老掉牙。想聊当年带孩子的辛苦,朋友不在了。但如果是主动搭建的互助小圈子,就有同频的人。
日本的 " 玲之会 " 每周组织的手工课上,一群老太太会一边织毛衣一边聊当年怎么给孩子织毛衣到半夜,聊丈夫在世时最喜欢吃的菜,聊到开心处一起笑,聊到难过处互相递纸巾,这种情感共鸣,其他人很难提供。
更重要的是,互助模式能让女性保持价值感。
玲之会里有位 75 岁的山田,以前是小学老师,现在会在互助小组里教大家写毛笔字,还会帮社区里的小朋友辅导作业。
她常说,不是我需要大家,是大家需要我。
这种 " 被需要 " 的感觉,能让女性避免陷入老了没用了的自我否定,这是单靠自己在家看电视、散步无法获得的。
但互助模式,能让女性自己掌握养老的主动权。
个个 Seven 的姐妹,在买房前一起考察了 10 多个小区,最后选了离医院近、楼下有超市的公寓,还特意跟开发商要求每个房间都装扶手,客厅留足够空间放轮椅。
这些需求,要是单独买房,开发商可能不会重视,但 7 个人一起提,就能被满足。
再比如她们约定以后要是有人失能,不勉强一起住,而是凑钱请女护工上门,大家轮流去看望。
这个规则是她们自己商量定的,不是子女或机构强加的,所以每个人都愿意遵守。
对女性来说,自己说了算的养老,才是有尊严的养老。有的女性不想跟子女住一起,怕有矛盾;有的女性不想去养老院,怕不自由。
互助模式就能满足这些个性化需求,想住近点就跟姐妹合买公寓,想住自己家就跟邻居互助,想有人陪就找跨代际的伙伴。
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不用委屈自己妥协。
养老别把所有希望都压在一个人(比如子女)或一笔钱上,不如提前为自己织一张互助小网。
日本那些模式的形式我们未必学得来,毕竟住房、社区环境不一样,但最该学的核心,是 " 不被动等帮助,主动找同伴搭把手 "。
而且也不用一开始就搞大动作,和小区里聊得来的同龄人建个群,每天在群里报个平安,谁忘带钥匙了喊一声。
退休后,可以组队去老年大学,今天你帮我占个座,明天我陪你去医院拿药;甚至就和信任的朋友约好紧急情况先找彼此。
这些小事,比把钱全交出去换照顾靠谱多了。主动找几个能互相帮衬的人,为自己铺条踏实的路。
毕竟养老的终极心愿,不过是想吃饭时有人陪,需要帮忙时有人应。
一张小小的互助网,也许就能接住这份心愿。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