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以城市为名,与城市共进。建校 130 年来,天津大学的基因与城市相通,城市的血脉与大学共融。新时代新征程,天津大学秉持兴业强国初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天津产业升级赋能,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来听记者董朗的报道:
在南开区密云一支路的中石化加油站,一座大型储能设备前不久完成建设。这是本市首套 125kW/500kWh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由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先进内燃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蒋浩然教授团队与中石化合作开发。这套系统可以实现削峰填谷、充电辅助等多种功能,蒋浩然说:
(录音:加油站要慢慢地发展成加能站,它不仅仅是加汽油、加柴油,也是适应我们电动汽车的普及,叫综合加能站。)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拥有安全、长寿命、环保等特点,例如在寿命上,可以达到 25 年以上,远高于锂电池十年左右的水平。从 2010 年起,蒋浩然团队就启动了项目研发,经过 15 年努力,将充放电流密度从 50 毫安 / 平方厘米提升到 800 毫安 / 平方厘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蒋浩然说:
(录音:我们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面向能源安全与清洁转型,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在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方面积累了非常多的优势,形成了从材料、电堆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研发能力。)
下一步,团队将把这项技术向加油站、园区、港口等场景延伸,立足天津、辐射全国。蒋浩然说:
(录音:希望在未来的 3-5 年内,推动若干兆瓦级甚至百兆瓦级的示范工程实施,来形成天津经验,为全国储能产业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国庆假期前夕,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机学部教授周晓波又一次来到位于静海区的天津龙创恒盛实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工业母机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 2023 年起,双方就智慧工厂建设开启合作。周晓波说:
(录音:我们把它的几个加工中心还有车床连成一条产线,从上料到下料整个环节,可以不需要人去操纵。产线上又装了数据采集器,预测它的运行故障,生产效率能够大幅提升。)
多年来,周晓波团队依托他们研发的 " 机械制造智能产线管控平台 " 技术,帮助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通过大量一线调研,团队也对自身技术进行优化升级。以龙创恒盛的合作为例,周晓波说:
(录音:跟一线工人在一块去交流,我们这个系统实际使用感受是什么样的?他觉得哪个地方不方便?前前后后有一两百条的意见,我们大部分都是按照意见去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通过集纳各方声音,周晓波团队在工业物联网技术上取得长足进步。其中,数据传输速度实现 100 毫秒以内,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截至目前,团队已经为京津冀地区近 20 家企业提供了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帮助客户实现生产效率提升 20-30%。周晓波说:
(录音:先进技术一定是要经过实际环境的检验,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和我们天津大学 " 实事求是 " 校训是符合的。我们会沿着这个道路往下走,把我们研究的成果,助力我们天津制造产业的智能升级转型。)
最近 5 年,天津大学就业学生总数的 40% 以上、超 1.3 万名毕业生都留在天津,为城市发展注入青春力量。与此同时,天大师生校友在天开高教科创园累计注册企业 119 家,注册资本总额 8.74 亿元,依托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全市产业赋能。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表示:
(录音:130 年前,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堂在天津诞生,天津大学的天津基因是与生俱来的,在天津这块土地上诞生、成长,是在天津的关心支持下发展的。天津大学一直努力去培养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留在天津创新创业,为天津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记者董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