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要迎来国庆节了
可是,请别忘记
国庆节的前一天
9 月 30 日
是烈士纪念日
为什么
我们要在今天纪念烈士?
今天,我们想请你一起
读一读烈士们
留下的绝笔
绝笔信中为儿子取名 " 抗生 "
" 不要忘了我们要作新中国的主人
要作重整山河的圣手!
……
须知牺牲是兑换希望的一种东西
我们既然有希望
便不能不有牺牲 "
这是烈士苗可秀
被杀害前留下的绝笔信
那一年,他 29 岁
苗可秀,辽宁本溪人
1926 年考入东北大学中文系
他本可能成为一名学者
然而,九一八事变
改变了他的人生
民族危亡时刻
苗可秀选择投笔从戎
1932 年春
苗可秀受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派遣
联络邓铁梅共同抗日
在赤手空拳、物资匮乏的情况下
他们自己组建起
一支顽强的抗日队伍
苗可秀写道
" 我们每日在听着
东北民众的呻吟
看着东北民众的痛苦
我们万不忍离弃他们
绝对的要挽救他们
绝对的要抗日
绝对的要替东北人争一口气!"
苗可秀在战斗中身负重伤
被捕入狱
狱中,日伪政权对苗可秀拉拢不成
就以酷刑、处死相威胁
但苗可秀没有丝毫动摇
当时,一位年长的狱警
被苗可秀的爱国精神触动
答应帮忙将遗书传递出去
深知死期将近
苗可秀提笔
最后一次写下
给救国会师友的信
本是一个在幸福中出生的小孩
他在绝笔信中写道:
" 斯子幼失识其父之面
长谁教之??
其将与鹿豕同矣
此生之所最痛心者!
生拟名此子为苗抗生
勉其继余之志耳 "
绝笔信中
苗可秀这样交代后事
" 墓旁植梨树四五株
小亭一间,每有假日
弟等千万要到此一游
每到此处,要三呼老苗
我之孤魂其可以不寂寞也
山吟水啸,鸟语虫声
皆视为余歌余语
余泣余诉为矣 "
1935 年 7 月
苗可秀慷慨就义
年仅 29 岁
他在烟盒上为 5 岁的儿子
写下最后的诗句
" 你
耕荒
我亲爱的孩子
从荒沙中来,到荒沙中去
今夜,我要与你永别了
满街狼犬,遍地荆棘
给你什么遗嘱呢?
我的孩子!
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
把祖国的荒沙
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 "
这是一位父亲
给孩子写下的绝笔诗
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
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 年蓝蒂裕的上线
被国民党特务逮捕
身为四川省梁山、垫江地区
特支书记的蓝蒂裕
本该立即撤离
但他心系着当地革命群众的安危
坚持留下做好应变部署
再行撤离
最终不幸被捕
当着母亲的面用皮鞭
抽打已满是伤痕的蓝蒂裕
这一幕
母亲和儿子的心都碎了
蓝蒂裕咬紧牙关
" 妈,你不要为我担心
我就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
为天下劳苦人民的翻身解放才坐牢的
就是为此而死我也值得 "
亲情与酷刑都没有让蓝蒂裕松口
特务们只好将蓝蒂裕关押在
被称为 " 人间炼狱 " 的
重庆渣滓洞集中营
1949 年秋
蓝蒂裕知道自己的生命
已经到了最后时刻
他拿出一个废旧的烟盒
提笔在上面为 5 岁的儿子蓝耕荒
写下了绝笔诗
《示儿》
写好以后
他把这首诗朗诵给大家听
" 如果你们谁能出去
请把这首诗交给我儿子 "
第二天
蓝蒂裕慷慨就义
年仅 33 岁
他写下绝笔
"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
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
我也要高傲的(地)
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
这是志愿军战士宋阿毛
在一张皱巴巴的纸片上
写下的绝笔诗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9 兵团进入朝鲜
并迅速开赴长津湖地区
此时,朝鲜遭遇了百年不遇的严寒气候
雪积数尺
气温一度达到零下 40 多摄氏度
入朝行军的第一天
队伍中就有 700 多人被严重冻伤
为了将敌人全歼于长津湖地区
第 20 军第 59 师第 177 团
第 2 营第 6 连官兵们
奉命埋伏在死鹰岭高地
11 月 29 日中午
死鹰岭山背残敌在援敌策应下
分三路攻击死鹰岭高地
敌火力全面展开
成吨炸药倾泻在山头
志愿军突击组组长宋阿毛
冲在最前面
他高喊道
" 我们是英雄连、大功连,
我们要坚守阵地,绝不后退一步!"
在宋阿毛的鼓舞下
战士们奋勇反击,守住了阵地
30 日凌晨
死鹰岭上不再响起一枪一炮
派去查看的战士
被眼前的一幕震撼
死鹰岭上
一排排志愿军战士
俯卧在阵地上
手握钢枪、手榴弹
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
6 连 125 名战士
在零下 40 多度的雪天里
牺牲在阵地上
战后,打扫战场时
人们才发现了
宋阿毛留下这张纸片
和他写下的绝笔诗
他的绝笔
留在救生衣上
救生衣上的 " 全力以赴 "
是烈士李向群
留下的最后的文字
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8 月初
中国人民解放军 " 塔山守备英雄团 "
抵达长江抗洪前线
当时年仅 20 岁的李向群
便是其中一员
李向群加入了抗洪抢险突击队
每次堵管涌
他总是第一个抱着沙包往下跳
鉴于李向群的出色表现
党组织将他列为入党发展对象
8 月 13 日
李向群在入党志愿书上写下
" 作为一名军人
我将用我的生命和鲜血
去保卫我的祖国母亲
保卫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请党支部把最危险
最困难、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 "
8 月 14 日
李向群和其他 9 名战友火线入党
当晚
他郑重在救生衣上写下 4 个大字
" 全力以赴 "
长江第 6 次洪峰来袭
洪水漫过大堤
李向群扛着装满土石的麻袋
与战友们围大坝、堵管涌
由于连续疲劳作战
李向群的体力严重透支
多次晕倒在大堤上
指导员再三要求他以身体为重
不许他再上大堤
但听到紧急集合的哨声
他又不顾阻拦地奔向大堤
8 月 21 日
扛着沙袋的李向群
摔倒在大堤上
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第二天
这位军龄 20 个月
党龄只有 8 天的战士
永远闭上了眼睛
最终只留下 5 个字
这是陈祥榕烈士写给母亲的信
而信纸上只有 5 个字
" 亲爱的妈妈 "
出生在福建宁德
13 岁时
陈祥榕的父亲不幸离世
所以,他的家信
只能写给母亲
2019 年
陈祥榕报名参军
当年 9 月入伍
他曾郑重写下战斗口号:
"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
那时
班长问他:
" 你一个‘ 00 后’新兵口号这么‘大’?"
而陈祥榕回答:
" 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
我就是这么想的
我也会这么做 "
后来
陈祥榕用年轻的生命
兑现了誓言
牺牲的时候
他还不满 19 岁
陈祥榕曾经两次提笔
想要给妈妈写一封信
但两次都只写下
" 亲爱的妈妈 "
这也成为陈祥榕留给母亲的
最后 5 个字
烈士们写下了绝笔
但这决非烈士们故事的终章
因苗可秀的妻儿
流落他乡,失去了联系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
绝笔信的收信人之一
卢广绩 93 岁那年
他才终于找到
苗可秀的儿子苗福生
这名当年只有 6 岁的孩子
早已忘记了父亲的模样
当苗福生看到绝笔信后
立刻遵照父亲的嘱托
将名字改为了 " 苗抗生 "
守护过的地方
有 " 苗可秀街 "" 苗可秀学校 "
在苗可秀学校校园内
《苗可秀之歌》在校园里广泛传唱
如他在绝笔信中所叮嘱的那样
很多人来到他的墓前
都会大呼三声
" 老苗!老苗!老苗!"
将今日之中国讲给他听
不幸遗落
这首诗却靠着
渣滓洞中狱友们的记忆
得以保留下来
1960 年,蓝耕荒的母亲从书店
买到一本《革命烈士诗抄》
蓝耕荒第一次看到了
父亲写给自己的这首诗
他泣不成声
第二年,蓝耕荒便报名参军
给父亲写下了一封回信
" 亲爱的爸爸
如今遍地的荆棘已被铲除
再也没有满街的狼犬
请你们放心吧
今天的祖国,地更绿,天更蓝 "
第 59 师重新组建第 2 营第 6 连
这封绝笔信保留下来
成为了 " 冰雕连 " 的传家宝
如今,连队每季度都会评选
" 宋阿毛式 " 好战士
每次比武竞赛、演习驻训
战士们都会重温宋阿毛的绝笔诗
他的父母来到了抗洪一线
李向群的父亲
穿上儿子生前的救生衣
加入了抗洪抢险的队伍
李向群的母亲
为连队的官兵们缝被洗衣
李向群的父亲
替儿子交了第一笔
也是最后一笔党费
李向群所在部队驻扎的中学
改名为 " 向群中学 "
他生前所在连命名为
" 李向群连 "
从那以后
每天连队点名时
第一个点的就是李向群
部队问陈祥榕的母亲
有什么要求
英雄的母亲只说
" 我没有要求,我只想知道
我儿子在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
后来
部队给陈祥榕一家送上笔和纸
请他们再次考虑
把需要部队做的事写下来
一夜过去,陈祥榕的姐姐
代表全家把纸交还
打开
是一张干干净净、只字未写的白纸
今年九三阅兵
陈祥榕的母亲姚久穗
受邀到现场观礼
" 替你在现场观礼九三阅兵
妈妈感到无比自豪!"
为什么国庆的前一天
我们要纪念烈士?
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
也有父母、子女、爱人
却为了我们
与亲人生离死别
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因为他们在绝笔中
所畅想的美好生活
他们在遗书中写下的
想过而没能过上的日子
是我们在安享
每思祖国金汤固
便忆英雄铁甲寒
人民的幸福
是对烈士们最大的告慰
不懈的奋斗
是对烈士们最好的纪念
请向所有
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而英勇捐躯的烈士致敬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来源 /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