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36氪 22分钟前

智驾“新人”印奇,和他的“ AI+ 车”百亿产值目标

文|周鑫雨

编辑|苏建勋

低调了一年的智驾公司 " 千里科技 ",正式对外做了品牌发布。

2025 年 9 月 28 日,千里科技成立背后最重要的两人——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宣布,千里科技新的品牌英文名 "AFARI" 和品牌标识。

中: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右: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图源:作者拍摄

在这场首秀上,印奇将千里的业务进展和计划,浓缩成了两个关键词:商业化、国际化

2025 年 8 月,千里科技发布的 2025 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1.84 亿元,同比增长 40.04%。

强劲的增长,实则主要来自前身 " 力帆科技 " 的汽车、摩托车业务,"AI+ 车 " 的杠杆之力还未体现。

关于 "AI+ 车 " 的商业化,印奇的预期是:今年突破百亿元的产值,明年形成规模化的收入

目前,千里科技旗下共有三大业务现:千里智驾(L2+ 到 L4 级智能驾驶方案)、千里智舱(自然交互座舱体验)、千里智行(Robotaxi)。

印奇告诉媒体,作为千里首个 AI 解决方案,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在明年能够形成规模化的商业收入;千里的座舱产品、Robotaxi 业务,在明年也会有明确的进展。

第二个关键词,则是国际化。

早在 2025 年 5 月,印奇就在访谈中提到,千里科技与华为有两个差异,一个是开放,另一个则是国际化:" 结合吉利的国际化积累,海外车企会是我们的重点。"

在品牌发布会上,千里智驾董事长兼 CEO、千里科技联席总裁王军将国际化视作抢占市场份额的必要动作:"在全球能够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份额,我们不能仅仅在国内参与竞争,一定要出海。"

如今,中国智驾行业的技术进展,与海外顶级智驾方案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印奇衡量的标尺,是 " 含模量 ",也就是大模型在 " 模型、规则、地图 " 体系中的占比。

他告诉媒体,目前,海外头部智驾解决方案的含模量,能达到 80%-90%,国内大部分方案只有 50%。千里的目标,则是在接下来 6 个月的时间里,将含模量提到海外头部水平。

如今,千里在国际化布局上,除了依托吉利的海外资源,还引入了全球化车企的资本—— 2025 年 9 月 25 日,千里科技公告称,奔驰以约 13.39 亿元的价格受让千里 3% 的股份,成为其第五大股东。

奔驰的入股,意味着千里的全球化布局,有了一个坚实的工业体系后盾。在品牌见面会上,印奇回应奔驰的入股:" 后续我们会跟奔驰,在质量和质控上进行紧密的战略合作。"

从创立旷视科技起,印奇在 AI 领域已有超过 10 年的经验。但对于智驾行业而言,他自称 " 新人 "。

不过他认为,在智驾领域,先发的人往往有技术路线的包袱,千里对技术方案的心态更为开放:只要降低成本,且能规模化,就能采用,"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有后发优势"。

在媒体群访中,围绕智驾的技术阶段、海外的业务布局、智驾的行业格局、千里的商业化和全球业务布局等问题,千里科技 4 名高管做出了回应。他们是:

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

千里智驾董事长兼 CEO、千里科技联席总裁王军;

千里智驾联席 CEO、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智驾科学家陈奇;

千里智驾 CTO 杨沐。

《智能涌现》对部分观点进行了整理:

智驾的历史上有两条路线:一条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视觉模型方案,一条是以早期 Waymo 为代表的以 " 高清地图 + 规则 " 为核心的激光雷达系统。

这两条路线今天已经非常收敛。未来最终的智驾系统,一定是以视觉感知为核心,加上更大的大模型为底层逻辑,在不同的场景下叠加特殊传感器去确保安全边界。但底层一定是一个 " 含模量 " 极高的大模型。

现在市面上所有的智驾系统可以总结为 " 汉堡包理论 ":最内核是一个模型,上层是基于规则的一套专家系统,在上层是地图体系。" 含模量 " 指的就是模型、规则、地图在 " 汉堡包 " 中的比例。

市面上主流的智驾方案,总含模量可能不到 50%。在国外,行业的标杆含模量能到 80%-90%。我有信心在接下来 6 个月的时间里,千里的含模量达到 80%-90%。

团队合作模式在整个智驾范畴内经历过很多次不同的思潮。

第一个阶段,一定是纯 AI 经历的团队才能做;第二个阶段,OEM 的厂商都很自信,一定要自己来做才可控,现在到了一个理性和开放的状态。

在行业内,未来会涌现几个不同解决方案的体系,这些体系都会跟一些 OEM 厂商形成相对比较深度的关系。因为所有的 AI 系统,灵魂是数据,只有形成深度的链接,而不仅仅是甲乙方的关系

中国的智驾已经发展了 10 多年,最终可能会逐渐呈现相对头部化的格局。我们不需要那么多智驾方案,因为智驾方案很多时候都在重复造轮子。

在一个大的 OEM 体系下,基本上不会超过三家供应商。在同一个体系下的供应商,如果他们各自非常优秀,就会研发更多个性化的产品创意,包括座舱,包括更多其他产品。

在智能辅助领域、AI 领域这么多年,我们第一次感到有后发优势。因为先发的人是有包袱的,他说做纯视觉,就不好意思加一个激光雷达。

我(印奇)是技术出身,在技术论断上比较决断。我认为 "以大模型为驱动的,纯视觉为核心" 的方案,一定是未来所有智能辅助驾驶的终极方案,这是一个确定性。

在传感器的使用上,未来一定是复合传感器,不光是激光,包括 4D 毫米波,甚至未来有更多创新的传感器,只要它能够在一些极端的案例情况下有助于降低成本,且可规模化,未来智能辅助驾驶里面都可以使用。

有基本原则,同时未来有叠加的方案,这是很清晰,也是一个确定性的论断,大家未来可以验证。

L2+ 到 L4 一定是同一个技术框架,这是技术性的问题,因为要复用数据,如果没有 L2+ 的话,其实很难在 L3、L4 里面真的大规模去替代。

从 L2+ 到 L4 一定需要有差异化的不同侧重。比如在 L4 里面,未来一个更高效的地图体系也非常重要。

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一定要提供一套完整软件 + 硬件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方案才能对未来的价值和体验提供帮助。

芯片上,我们一定会选择相对开放的芯片生态,最终真正有竞争力和成本有优势的芯片我们都会选择。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有两个:一个是算力,一个是数据。现在车端的算力,虽然有 800Tops、1000Tops,其实相比较我们在云侧的算力还是有非常大的局限性。

大家在未来一定会看到整个车端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算力的提升,以及更多的多模态大模型在端侧的应用。这个趋势也很确定。

出海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数据。

关于芯片上大家有点过度关注。AI 芯片比传统的 CPU 和 GPU 芯片在设计上都更简单,这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芯片体系。

芯片最终一定是要寻求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能够规模化。一个厂商有 100 万辆车,但这个数据在芯片里面非常小。芯片领域如果一年没有一亿颗芯片就无法真正去持续迭代。

基模未来会场景化实现行业模型,其实没有那么多行业模型,大家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

行业模型跟这波大模型本质上是相反的。这波大模型的特点是通用性,未来会有很多行业数据、行业技术诀窍加进来,但还是以通用性为主的模型。

所以千里非常清楚,千里不做基模,千里跟最好的基模合作伙伴阶跃星辰一起来实现基模的战略协同。

为什么强调 L2+、L3、L4 一定是同一个框架?这才是未来商业模式能跑通的,因为它的研发成本是共享的,它的数据是共享的

Robotaxi 还在早期的探索阶段,没有到商业化阶段,产品和体验还没闭环。我们做过一个简单的测算,当有 1000 辆车常规化运营,才能进入到真正的规模商业化落地阶段。现在全球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做到。

互联网已经发展了 30 年,互联网只要在有人、有流量的地方,就有无数的增值业务和变现的可能。未来 Robotaxi 的商业化大家不用担心,大家关心的是怎么尽早地做出更加安全、更好的 Robotaxi。

Robotaxi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跟就业相关,Robotaxi 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不是 AI 替代人,而是 AI 要创造更好的服务,创造更多的就业,无论是出租车、网约车司机,在这个浪潮里工作更轻松,赚得更多,这是非常关键的。

目前团队已经有将近 2000 人。当然一个智驾团队不一定人越多越好,但千里做的是从 L2+ 到 L3 到 L4 的整体解决方案,2000 人能做更多的事。

前段时间千里智驾有三波人马的调整,迈驰、极氪,还有研究院的整合。这个整合是神来之笔。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是需要两类组织基因:一类是具有非常强的 AI 模型原生基因,每个模型的数据迭代、模型驱动需要有非常棒的 AI 团队。另一类是非常强大的工程化体系团队。这两个团队缺一不可。

千里智驾从商业模式上看可能是可复制的,但从团队、产业窗口期的角度,也没那么好复制。这三个团队合在一起是非常互补的。

团队的融合其实比新建一个团队更难。核心有两点:第一,目标必须一致,第二,无论几个团队,但核心的版本、主干版本就一条,我们再围绕主干版本去分配人才,才能真正形成团队融合

欢迎交流!

相关标签
36氪

36氪

让创业更简单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