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9 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限制高消费信息已不存在。此前三天,他刚因下属公司 1.86 亿元经济纠纷被法院采取限高措施,事件的快速反转引发市场关注。
9 月 26 日,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王健林及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涉案案号为(2025)甘 01 执恢 249 号,标的金额 1.86 亿元。彼时万达相关人士回应,称此事源于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可能是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导致。
9 月 29 日,经多方查询确认,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已无王健林的限高记录,意味着相关措施已正式取消。对于取消原因,万达方面未进一步说明,但结合此前 " 协商解决 " 的表述,推测纠纷已达成阶段性处理结果。
二、限高背景:下属纠纷牵连,执行信息引关注
此次限高的核心源于万达体系内的关联纠纷。案件流程显示,大连万达集团、万达地产集团及武汉两家万达关联公司因同一案件被强制执行 1.86 亿元,该案件 7 月 16 日已立案。9 月 15 日,武汉楚河汉街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部分房产曾以 2654 万元起拍价拍卖,最终流拍后,王健林等相关责任方被采取限高措施。
万达内部人士透露,双方此前一直在协商解决纠纷,此次限高或因执行环节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并非集团层面无力清偿。
三、企业现状:债务压力犹存,资产出售加速回款
限高事件虽已平息,但万达面临的债务挑战仍未解除。截至 9 月,大连万达集团已有 10 条被执行人信息,累计被执行金额超 76 亿元,仅 8 月就新增 24 亿元执行标的。股权冻结情况更为突出,目前共有 47 条股权冻结信息,涉及万达商管、万达文化等核心板块,其中 9 月初北京金融法院冻结的两项股权标的额超 94 亿元,冻结期限三年。
为缓解流动性压力,万达正通过资产出售突围。5 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太盟、腾讯、京东等联合体收购万达商管旗下 48 座万达广场,涉及 39 个城市,交易规模达 500 亿元。交易完成后,万达商管仍负责日常运营,但所有权已转移,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完成交割。这是继 2024 年出售 26 座万达广场后的又一轮大规模资产处置。
四、市场观察:资产处置见成效,债权人阵营分化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限高快速取消,与万达近期资产出售带来的资金回笼密切相关。48 座万达广场的交易采用 " 以股抵债 " 模式,既避免了万达直接支付巨额现金,也让腾讯、京东等投资方锁定优质资产收益,成为债务化解的关键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万达债权人阵营已出现分化。腾讯、京东选择通过资产收购参与债务重组,而融创、苏宁则因自身资金紧张,通过仲裁要求万达支付合计 145.41 亿元股份回购款,进一步增加了债务化解的复杂性。
五、事件启示:企业债务需精准处置,信息透明防误判
此次事件为企业债务管理提供了警示。一方面,大型企业集团需加强下属公司纠纷的统筹协调,避免因局部问题引发对核心管理层的限制措施,影响企业信誉;另一方面,执行环节的信息同步至关重要,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误解。
对于市场而言,王健林限高的取消,显示万达的债务化解仍在推进中。随着核心资产出售的交割完成,集团流动性有望进一步改善,但后续仍需关注股权冻结解除及剩余债务的清偿进展。
来源:综合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