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钛媒体 5分钟前

量子投资:从战略布局到长期价值研判

文 | 光子盒 GZH

先锋引领,研判未来,量子投资聚焦国家战略与产业长期价值。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量子科技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量子投资,绝非短期炒作,而是关乎国家战略与产业未来的长期价值。

9 月 23 日,一场以 " 量子投资时代 战略布局与长期价值研判 " 为主题的圆桌会议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投资机构和量子科技企业的多位重量级嘉宾,共同探讨如何评估量子技术的长期价值,以及投资节奏该如何精准把握。本次圆桌由光子盒创始人顾成建主持,嘉宾包括:华控基金高级合伙人金豫江、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范奇晖、蓝驰创投高级合伙人曹巍,以及两位企业界代表——中微达信创始人曾耿华和未磁科技联合创始人丁铭。两位企业嘉宾分别代表了量子计算上游的测控系统(中微达信)和量子传感的核心技术(未磁科技),他们的实战经验为圆桌讨论注入了宝贵的产业视角。

核心议题一:量子投资的 " 变 " 与 " 不变 ":逻辑演进与战略坚守

圆桌会议首先聚焦于当前量子投资最核心的变与不变,特别是今年与过去三年的投资逻辑有何差异。

华控基金高级合伙人金豫江指出,看好量子行业的长期前景是 " 不变 " 的核心。他认为,量子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但其战略地位是确定的。而 " 变 " 则体现在:不同的技术路线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会有技术突破或里程碑突破,这些变化将引导投资重点随之调整。这意味着投资需要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和对技术前沿的敏感性。

图:华控基金高级合伙人金豫江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范奇晖则强调了君联资本关注 " 不变 " 的商业本质——高速增长。无论是投资的早期还是中后期,具有高速成长潜力的项目始终是其关注的核心。

蓝驰创投高级合伙人曹巍的观点则带有明显的国际视野。他提到,由于蓝驰的硅谷背景,他们更关注北美整个量子生态的进展,而今年看到的 " 变 " 在于投资更紧密地围绕具体的应用落地。不变的依然是蓝驰一贯的风格:聚焦科技、聚焦年轻优秀的科学家,并在早期给予支持,陪伴他们走向技术落地。

来自企业的视角,则更侧重于商业化落地带来的投资逻辑变化。中微达信创始人曾耿华观察到,现在许多投资人已将关注点放在商业路径、上市时间、赛道等商业要素上,这与早年纯粹关注技术创新有所不同。

未磁科技联合创始人丁铭以自身企业为例进行了印证。未磁科技完成了五轮融资,早期投资人更看重技术的领先性、创新性、被投企业是否处于赛道的头部地位以及团队的成长性。而随着企业发展,特别是未磁科技的 " 量子 + 医疗 " 赛道,由于其产品在多家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已实现商业落地,现在的投资人,包括企业本身,都更加看重商业落地和应用场景。这表明,投资逻辑正在从 " 技术信仰 " 向 " 技术 + 商业落地 " 过渡,商业化进程成为新的核心考量要素。

图:未磁科技联合创始人丁铭

核心议题二:中美量子投资差异与追赶之路:资本闭环与举国体制

圆桌讨论的第二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中美在量子投资上的地域差异,特别是面对投资额可能存在的巨大差距。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范奇晖认为,这种差异化正在越来越小。他指出,中国在硬科技领域分为两个分支:量子这类创新型技术和进口替代型技术。中国特有的产业结构导致表面上看起来差距大,但硬科技总量其实是差不多的。他甚至预告,明年的中国一级市场上,资金将 " 多到惊人 "。

图: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范奇晖

中微达信创始人曾耿华则提到了国产化替代是当前投资人关注的焦点,但这种替代并非终点,投资人更希望所投企业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他进一步提出,在量子通信中国已是全球最强,量子传感也有很多机会,这是否正是中国的差异化优势所在?

蓝驰创投高级合伙人曹巍则从资本市场闭环的角度分析了中美差异。他观察到,北美的量子公司生态中,有公司五年前已经上市,虽然二级市场曾长期低迷,但凭借良好的早期公司上市机制,一旦热点形成,估值会快速反应到股价上,企业可以通过增发拿到更多资金,进入到研发到商业化的良性循环周期。他总结:" 国外更偏向于资本市场的闭环,一二级循环、资金的循环循环得很好。"

图:蓝驰创投高级合伙人曹巍

相较而言,国内更偏向于商业侧的闭环(例如通用量子计算)。国内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二级的联动不畅,即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路不通,以及二级市场收购一级市场公司的机制不完善。这导致国内市场 " 大家更多是各自为战,体现不出整个板块的协同效应。"

针对一二级市场如何联动以及中国企业如何追赶欧美的问题,华控基金高级合伙人金豫江提出了两个核心观点:首先是体制优势:中国拥有举国体制,能够 " 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是体制上的独特优势。其次应用优势:从产业链上看,中国在应用上会更快,这与国家定位和市场规模密切相关。

未磁科技联合创始人丁铭从企业落地的角度印证了中国市场的独特优势。她指出,国内最大的优势在于技术突破后在商业落地和临床应用上会走得非常快。例如,在中国做临床医疗实验,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与国外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政策导向也极度倾斜,这为量子科技在特定应用领域的快速商业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核心议题三:投资策略、团队评估与创业建议

在投资策略环节,嘉宾们讨论了多赛道布局还是重点押注的问题。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范奇晖透露,君联在量子领域采取了多赛道布局,除超导技术路线外,其他技术路线均有投资。

华控基金高级合伙人金豫江则区分了量子计算机的两种类型:专用的模拟计算和通用的计算,并认为专用模拟会更快。他更偏向于多赛道全覆盖式的布局,以捕捉不同技术路线在不同阶段的机会。

蓝驰创投高级合伙人曹巍的投资思路是团队导向,并强调要关注团队对应用侧的思考深度以及技术与应用场景的匹配度。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范奇晖也再次强调,团队始终是君联投资决策中最为看重的核心要素。

核心议题四:给予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建议

圆桌会议的最后,各位嘉宾为量子领域的投资者和准备创业的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看法。

谈到对量子投资者的建议,华控基金高级合伙人金豫江强调 " 以终为始 " 的思维,即长期的目标(终局)是不变的,但技术路线会变化,因此需要调整细节布局。策略上应早期全面布局,等到确定性较强时再重点加仓。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范奇晖提出,会保持 " 归零的心态 " 和好奇心,要坐下来和企业家去学习、去聊,才能真正看到机会。同时,建议投资者尽可能走到海外去,走出内卷,追求长期成长。

蓝驰创投高级合伙人曹巍强调关注海外生态的变化,特别是生态的繁荣度和研究的深度。

谈到给准备创业科学家的建议,中微达信创始人曾耿华表示量子是早期赛道,呼唤各方都要有更多的耐心。同时作为上游企业,要认识到技术是日新月异的,必须不断有技术突破来筑牢上游的壁垒。同时,他给出了一个非常务实的忠告:谨慎、小心对赌和回购条款。对投资者而言,他建议去寻找有野心的团队,且这个团队要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抱负。

图:中微达信创始人曾耿华

未磁科技联合创始人丁铭指出,投资者和创业者终归能殊途同归,看的都是价值本身。创业者需要重点考量三重价值。首先是技术价值:技术路线是否具有技术壁垒?是否是平台型技术?这是创业初期最核心的考量。其次是团队的价值:团队的能力和野心。最后是商业落地的价值:是否能给投资人创造价值?这是被投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她再次强调,国内在技术突破后的商业落地速度是巨大的优势。

总结:面向未来的长期主义投资

本次圆桌会议清晰地勾勒出量子投资的当前图景:长期价值是锚点,技术迭代是变量,商业落地是加速器。尽管中美在资本市场闭环和投资规模上存在差异,但中国在举国体制、应用场景的快速落地、以及政策倾斜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投资机构的策略正从单一的技术押注转向多赛道覆盖、团队导向和商业应用深度匹配。

可以预见," 量子投资时代 " 的核心将是长期主义。投资者需要以 " 归零心态 " 和 " 以终为始 " 的战略眼光,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敬畏与好奇,与具备国际竞争野心和扎实商业落地能力的科学家团队深度绑定,共同推动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广阔的产业未来。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