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的编剧署名争议还在持续发酵中。
编剧古二(原名程俊年)发文指控《繁花》剧组没有给他应有的署名。
他表示,自己作为该剧的核心编剧,创作了关键故事线。
而且拿着低廉的工资,在剧组兼任生活助理的职位。
没想,最终连个编剧署名都不配。
并未对剧情创作归属做出明确回答,而反向指出古二的造谣行为。
这件事因为尚未有明确定论,所以现在成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罗生门情况。
鱼叔之前也和大家聊过很多次相关话题。
但问题依旧层出不穷。
只要有争议在,那就有继续讨论的价值。
所以,鱼叔今天就借着这个争议,再来和大家好好扒一扒编剧署名那些事儿。
古二的维权并非最近才发生的事情。
早在 2023 年初,他就在自己的公众号「古二新语」中写了一篇名为《狗》的文章,疑似内涵《繁花》剧组种种乱象。
之后又接连写不少类似的文章,来揭露自己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以此开启了他漫长的维权之路。
第一,自己的创作被剥夺。
古二表示自己 2019 年进组,主导创作了全剧的核心框架。
其中包括阿宝的金融线、李李的复仇线、汪小姐的创业线等核心内容。
但最终这些内容都被洗稿修改。
在剧集播出后,古二发现自己只在片尾获得了一个「前期责任编辑」的署名。
至于自己应得稿费更是毫无踪影。
第三,工作期间被劳动压榨导致健康损害。
古二曝光自己其实罹患渐冻症。
在以「生活助理」的名义入职剧组后,不仅兼任编剧创作,还要承担导演生活服务工作。
包括但不限于做饭、挡酒等。
而且收集材料、采访等调研全部自费,不报销。
这种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古二渐冻症恶化。
你想问我要什么?
一直到今年的八月底,古二再次在自己的公众号投放一枚重弹:数段录音。
其中包括古二向秦雯讲解金融术语、王家卫批评秦雯剧本,要求古二写框架秦雯修改、王秦二人私下吐槽其他演员的一系列内容。
网友们不仅到电视剧、秦雯的微博下纷纷评论,要求说明真实情况。
还将王家卫之前关于《摆渡人》的事情又再次扒了出来。
但总体来说,大家还是对于他身上发生的事情感到愤怒。
尤其在《繁花》剧组之后公开回应的内容语焉不详,大有回避之意。
并且指责古二利用职务之便,偷录私人对话,还「恶劣地进行加工」,侵犯隐私毫无职业道德可言。
这种看起来是「捂嘴」的行为,反而更加证明了古二被压榨的事实。
即便舆论看起来好像偏倒一方,但没有定论之前,鱼叔也无法轻易得出结论。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
那就是,这几年编剧关于署名的事情越来越多。
像是四年前经典老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复映时,因为删除了「编剧林金」的署名,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两人早期签署了编剧协议,但因为各种原因双方中途结束了合作。
然而该剧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了他们的剧本,却只在片尾进行了「特别鸣谢」而已。
称自己参与了前 12 集的剧本创作,但并未获得署名。
因为制片方以「贡献度不足 30%」为理由拒绝了署名要求。
不过,古二这次的事情与之前的争议相比,多出了一个新的矛盾点。
那就是,当编剧不再是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时,最终署名究竟该如何界定。
就像古二这次被署名「前期责任编辑」一样。
从他释出的录音中,我们的确能够听出他对故事的创作下了不少功夫。
即便我们非要将其工作内容归结到前期收集材料等,那也不能否认他参与了这个项目。
更何况,他做所内容也是剧本创作的重要环节。
而且我相信,其中还有更多其他的人也参与其中。
《繁花》播出后,香港的《明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名为《< 繁花 > 二三事》。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到自己一个女性朋友也曾以编剧的身份参与过《繁花》的创作。
但由于王家卫过于消耗人的工作方式,最后还是退出了剧组。
只是没想到,播出的电视剧中有用到女编剧的故事,可依旧没有署名。
但大多数只会署名其中最主要的一名或若干名编剧。
这反倒让鱼叔想起了杜琪峰与「银河创作组」。
杜琪峰早期拍摄《枪火》《PTU》《黑社会》等电影时,剧组任何一个工作人员都可以对剧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些被采纳的想法、点子或剧情到最后并没有特别标注都是来自于谁。
而是最终在成片中统一署名为「银河创作组」。
参与创作的人,肯定远远不止一两个。
但最终的荣誉,却被秦雯一个人拿走了。
制片人、导演、演员都可以干预修改。
导致很多编剧,沦为码字的工具。
所以他一直将这部电影看作是姜文的作品,而非自己的。
两年前的好莱坞编剧大罢工,问题之一就是不公平的收入。
CEO 有游艇,我们有抵押贷款!
我们仅是想要从 1% 涨到 2% 而已!
直到发生古二这个事情,我们才清楚地认识到:
这个群体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行业地位问题。
就从《繁花》这一件事上来看,就可以明白:
很多时候,有名的编剧和无名的小编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身份地位差。
明明是共同创作着一部剧的剧本,明明团队中有不少人在收集资料、提供创意、设计剧情。
但最终收益最大的,往往只有团队中最有名气的那一个。
除此之外,新人编剧还会在工作量上被压榨、身份被边缘化。
越是底层的普通编剧人员,越难以出头,也是最容易被替代。
就像好莱坞的编剧大罢工中,走上街头的基本上都是编剧团队中的普通打工人。
他们承担着最大的工作量,得到最少的收益。
而当行业出现问题,最先被裁的是他们。
AI 兴起后,最先被替代的也是他们。
AI 无法取代编剧!
像是《隐瞒的角落》的两位编剧虽然打赢了官司。
但剧方还是以「有无法克服的技术难度」以及「改片头要二审,怕不过」为理由依旧拒绝署名。
然而,行业规范却始终不够明确,缺乏明确的、标准化的评判标准去确保工作人员权益。
从而产生很大的灰色空间,致使普通编剧的署名权、收益的维权之路也愈发困难。
好莱坞编剧的困境,至少还有其工会强有力的支持。
但咱们这边好像始终缺少一股力量,来保护尚且年轻或还未闯出头的编剧们。
我们不知道结局什么时候能到来,更不知道这个结局究竟会不会出现。
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中,总是有知名的和无名的。
但当编剧不再是编剧,而是成为「耗材」一般的存在。
不知道下一次牺牲的会是谁。
更说不准牺牲的,又会是什么。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助理编辑:旺达的托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