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个一工程 " 奖获奖作品、经典传承剧目、文学 IP 改编成功范例,以及人工智能合作创制的探索之作……日前,"2025 年上海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 " 收官,在 6 月 19 日至 8 月 24 日的两个月时间里,16 台原创佳作先后 23 次亮相全市 13 个剧场,展现了近年来上海舞台创作的喜人成果。
大 IP+ 新技术,描绘时代新气象
在今年展演中,根据大 IP 改编的作品是一大亮点。话剧《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及同名电影《英雄儿女》,讲述了上海籍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兄妹相继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英勇战斗、保家卫国的故事。哥哥王成壮烈牺牲后,作为文工团女兵的妹妹王芳化悲痛为力量,在师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继续坚持战斗。最终,王芳和养父王复标、生父王文清在战场上重逢和团圆。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改编自著名作家孙甘露的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演绎以陈千里等为代表的党的地下工作者在危机四伏的隐蔽战线上与敌人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沪剧《金绣娘》改编自吴斌同名小说,讲述了解放战争末期,地下交通员金绣娘在江南水乡掩护受伤解放军梁超的故事。
" 这个杯那个杯不如老百姓口碑 "
今年 4 月初,市文旅局向社会正式发布《关于开展 2025 年上海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的通知》。期间,共收到来自院团、院校及演出场馆的 32 部申报剧目,最终经过层层筛选评估,专家评审中总分前 16 位的作品正式入选 "2025 年上海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 ",并授予 " 优秀作品 " 称号。然而,对标更高水平、更高标准,上海舞台艺术创作依然存在不足。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陈飞华直言,从今年申报的 32 部剧目来看,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 现象级 " 作品,从题材到内容,从形式到呈现的破圈力度都还不够。评论家方家骏则在点评中指出,戏曲经典新编要考虑当下的演艺特点和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 在明确定位、凸显风格的前提下寻求一个具有较高美学品味的新样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