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港股研究社
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第三大供应商——博泰车联网科技 ( 上海 ) 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博泰车联 "),在三年营收翻倍增长后正式开启港股上市之路,这意味着中国智能座舱领域的重要玩家即将登陆港股市场。
三年营收翻倍,高端市场领先
天眼查显示,博泰车联成立于 2009 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专注于汽车智能化核心赛道,是中国最早开发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
与多数侧重硬件组装的同行不同,博泰车联从起步便构建 " 软件 + 硬件 + 云端服务 " 的一体化模式,这种差异化路径使其在行业竞争中建立技术壁垒。
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加速转型,智能座舱作为人机交互的主要界面,正成为汽车品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阵地。根据灼识咨询的统计,按 2024 年出货量计,博泰车联以 7.3% 的市场份额位列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解决方案第三大供应商。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高端市场,博泰车联的领先优势尤为显著。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其搭载高通第四代骁龙 8295 芯片的高端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定点数量,在中国供应商中排名第一,成为高端车型智能化的 " 隐形冠军 "。
而博泰车联的财务数据反映了其强劲的业务增长。招股书显示,2022 年至 2024 年,博泰车联营收从 12.18 亿元增至 25.57 亿元,三年间实现翻倍增长。
在客户结构方面,博泰车联已通过 29 家汽车 OEM 的资格审查,其中包括 20 家中国 OEM、6 家合资 OEM 和 3 家国际 OEM。2024 年,中国前五大 OEM 中,三家采用了博泰车联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其中两家同时选用其网联服务。
而且,与行业内多数聚焦硬件的供应商不同,博泰车联以差异化打法构建核心竞争力。其首创的 " 软件 + 硬件 + 云端服务 " 一体化解决方案,打破了传统智能座舱的功能边界,可根据车企需求提供从域控制器到操作系统、从显示屏到网联服务的定制化组合,实现 " 一车一方案 " 的深度适配。
技术积累与生态整合能力是博泰车联的护城河。作为中国最早布局智能座舱的企业之一,博泰车联早在 2013 年就推出国内首款民营车规级操作系统。截至 2024 年底,其注册发明专利数量在国内智能座舱及网联服务供应商中排名第一。
博泰车联也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成为首批进军海外市场的中国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公司已成功在全球汽车市场为国际知名 OEM 提供智能座舱及智能网联服务,在海外建立出众的品牌声誉。
万亿赛道上,机遇与风险并存
当前,万亿级汽车智能化赛道正加速崛起,智能座舱作为转型的 " 核心入口 ",正成为行业竞争的战略高地。
数据显示,中国仅乘用车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4 年的 1290 亿元飙升至 2029 年的 2995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 18.4%。
这一增长动力源于高端及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对 " 沉浸式车内体验 " 的迫切需求,以及中国 OEM 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明确趋势。
然而,博泰车联也面临诸多挑战。公司在 2022 年至 2025 年 5 月期间累计亏损近 15 亿元。
招股书显示,2024 年净亏损增加主要由于确认应收一名 OEM 客户贸易应收款项减值亏损增加,其出现经营困难;为扩展业务增加销售力度导致的销售开支增加;公司于一家智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股权相关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其他收益减少。
另一个关键挑战源于高通芯片。在上下游协同方面,博泰车联与高通保持合作。
2022 年至 2024 年及 2025 年前五个月,博泰车联购买的高通 SoC 分别占 SoC 购买总值的 67.3%、44.2%、87.0% 及 80.5%,长期占总采购量的 50% 以上。这种依赖性可能带来供应链风险和技术选择灵活性限制。
智能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迭代迅速,博泰车联需要持续创新以保持竞争优势。尽管面临挑战,但凭借其市场地位、技术积累和资本市场的支持,博泰车联有望在智能座舱赛道的黄金发展期实现跨越式发展。
此外,据悉,博泰车联计划全球发售 1043.69 万股 H 股,发售价定为每股 102.23 港元,预计募集资金最多约 10.67 亿港元。
随着港股上市进入倒计时,博泰车联有望借助资本力量加强研发投入与产能建设,进一步巩固高端市场优势并拓展海外业务。
在智能座舱这个万亿级赛道上,这家兼具技术深度与市场广度的龙头企业,或将成为汽车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受益者。
结语
博泰车联的港股上市之旅,是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 IPO,博泰车联将获得更充足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及产品升级,进一步巩固其在高端市场的优势。
随着汽车智能化浪潮加速,这家十年累计融资超 45 亿元、拥有 56 位股东的车联网企业,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完成 IPO" 关键一跃 " 后,博泰车联有望进一步扩大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深化在欧洲等成熟汽车市场的业务发展,为全球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变革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