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时代财经 48分钟前

韧性生长,探寻银行新动能:2025 年中国银行业成长力 · 领先力报告将发布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周梦梅

2025 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格局仍处于复杂多变的态势中。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与国内经济转型交织下,我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多样化的挑战。

总体来看,上半年银行业处于利率下行与经济复苏交汇期,一方面,净息差持续下行令行业承压;另一方面,政策引导结构性信贷需求、资本市场回暖,又为银行业提供了突围机会。

2025 年是 " 十四五 " 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 " 十五五 " 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强国目标,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基石,必须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银行业应如何扎实服务实体经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将自身发展同做实做细 " 五篇大文章 " 紧密结合?

9 月 22 日至 9 月 25 日,《2025 中国银行业成长力 · 领先力报告》将陆续发布,报告通过对 2024 年、2025 年上半年银行业运行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探究银行业在低利率环境下的逆势突围之道。同时,根据银行业经营的相关数据与指标,以创新的研究方法形成客观全面的竞争力报告,展现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

报告对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前 100 的银行进行了梳理,选取各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总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成本收入比、不良贷款率等多项指标(数据来自企业预警通、Wind、银行年报及 ESG 报告),按照一定的权重计算,推出 2025 年领先力 50 银行和成长力 50 银行报告。此外,还根据银行属性进行细分,解读非上市银行领先力 30 家银行、成长力 10 家股份行、成长力 10 家城商行、成长力 10 家农商行、绿色金融 10 家先锋银行、数字金融 10 家智慧银行。

对于 2025 年的银行业来说,韧性生长是贯穿全年的主基调。一方面,在规模扩张整体放缓、息差收窄的背景下,银行业仍保持净利润增长;另一方面,围绕 " 五篇大文章 ",银行业正在积极优化信贷结构,努力做好高质高效服务。

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新动能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落地见效、金融强国建设走向深入的背景下,银行业迎来了转型发展提速的关键机遇期。"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利率下行、金融监管持续完善,叠加‘五篇大文章’等宏观政策约束,推动银行业从传统粗放扩张走向高质量、精细化经营。"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向时代财经表示。

来源:图虫创意

上半年银行业韧性凸显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2025 年二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 1.42%,已连续多个季度低于国际公认的 1.8% 审慎值,商业银行息差压力仍存。

从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环境来看,一方面,持续的低利率环境下,传统存贷业务利润空间相对压缩,这对商业银行传统的 " 存贷利差 " 盈利模式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速趋势性放缓,在较为复杂的内外形势下,商业银行在平衡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追求自身高质量发展上面临诸多挑战。

不过,从 A 股上市银行 2025 年中报 " 成绩单 " 来看,尽管息差收窄一定程度上影响盈利能力,但 2025 年上市银行的业绩改善明显、资产质量企稳、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兼具韧性与质量。

从上市银行整体盈利表现来看,据 Wind 数据,上半年 42 家 A 股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合计 2.9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4%;归母净利润 1.1 万亿元,同比增长 0.8%,营收、归母净利润均回到正增长区间。从归母净利润看,33 家银行实现正增长,其中 6 家银行增速在两位数以上。

从资产质量来看,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普遍改善。据金融监管总局数据,二季度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3.4 万亿元,较上季度末减少 24 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 1.49%,较上季度末下降 0.02 个百分点。从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看,据 Wind 数据,今年上半年有 25 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9 家与去年同期持平;8 家略有抬升,但增幅均在 0.1 个百分点之内。

银行业韧性凸显还体现在围绕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推进信贷结构优化,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的精准性。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36.0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3%;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 13.9 万亿元,较年初增加 1.1 万亿元。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东方金诚金融业务部高级副总监王宏伟向时代财经表示,从上半年的经营情况来看,银行业韧性表现在净息差降幅收窄,部分城商行甚至实现回升,政策层面的呵护和行业 " 反内卷 " 举措为净息差稳定提供了有利环境。其次,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业务增长以及债券投资收益增厚了非息收入占比。同时,银行业总资产规模持续扩张,国有大行信贷投放提速。各银行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策略,优化贷款结构、控制负债成本。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银行业在挑战中保持了经营的稳健性。

曾刚向时代财经表示,银行业的韧性不仅体现在短期盈利能力,更在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和内生动能转换。

在其看来,银行业应对 " 低利率常态化 " 需从多个维度发力。一是资产端优化与非息收入提升,银行需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发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赛道,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提升风险溢价能力。同时,加快财富管理、托管、投行、理财等非息收入板块,减弱对息差的依赖;二是负债端多元化管理,推动存款来源多元化,加强与企业、家庭的深度连接,构建稳定负债基础。引导居民储蓄向长期金融资产转化,提升金融资产配置服务能力;三是数字化与风控能力,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升风险识别、资产配置、运营效率等核心能力。数字化转型不仅带来成本优化,更提升服务精准性与客户粘性,增强业务 " 抗周期 " 能力;四是资本与流动性管理。强化资本补充工具创新,在防风险和稳增长中形成良性互动,增强应对经济周期波动的主动性。

" 未来,银行业的韧性更多取决于能否实现经营模式的多元升级和能力体系的全面重塑,而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息差维度。" 曾刚表示。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形成自驱型增长新引擎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低利率环境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方面,低息差影响银行的主要盈利基础,迫使银行加速经营模式转型,从传统的 " 吃利差 " 模式转向发展轻资本、弱周期的中间业务成为行业共识。

另一方面,金融监管趋严趋细态势不减,整治数据注水、防范资金空转、规范资金投向等仍是重要监管导向,对金融机构资本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表内外统筹管理等提出更高要求,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并限制了部分高风险业务的扩张。

曾刚认为,新形势、新要求下,未来银行业突围的关键点体现在 " 差异化定位、能力再造、合规经营 " 三方面。王宏伟则补充称,银行业还应深化客户中心战略、加速数字化转型、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并积极响应 " 金融五篇大文章 " 国家战略。

曾刚进一步表示,对于大型银行而言,拥有客户基础、产品体系和风险管理优势,应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与大型项目、服务头部企业和跨境金融等方面展现担当。未来应以科技与管理创新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布局全球市场和多元金融生态。

于股份制银行而言,因灵活性较强且市场化程度高,可在专业、特色化经营领域发力,如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资产管理、投行服务等。同时,加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区域协同与跨界合作,增强中长期竞争力。

区域性中小银行则需坚定差异化定位,锚定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和普惠金融等 " 细分市场 "。深耕地方经济特色,做优 " 小而美 " 服务及场景创新,以数字化和客户深度运营提升生存与成长韧性。强化资本管理与风险防控,保障稳健运营基础。

在曾刚看来,金融 " 五篇大文章 " 不仅在制度层面提升了银行的服务实体能力要求,也重塑了考核机制和风险治理框架。未来银行需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增强合规意识、精进管理水平,形成自驱型增长新引擎。

" 未来各类银行需‘因地制宜’,在资源禀赋与监管导向之间寻求动态最优解,实现由传统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和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突围。" 曾刚表示。

(实习生江林萌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