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北京商报 23小时前

周鸿祎有了机器人大厨

周鸿祎有了机器人大厨

出处:北京商报 作者: 陶凤 王天逸 网编:王巍 2025-09-21

9 月 21 日晚间,围绕 " 人类大厨与 AI 炒菜机器人谁能炒出中餐‘锅气’ " 这一主题,360 集团创始人周鸿祎与橡鹿机器人创始人杨建成展开一场直播试吃、对谈。外界熟知的周鸿祎,向来因懂 AI、懂机器人被关注,当晚却让人看到了他的另一面——同样懂做饭、更会吃。他自己提到,为了这场人与机械的厨艺碰撞,特意空腹以待。对吃这件事,周鸿祎说他向来格外较真。

" 实用的、好吃的 "

在接受北京商报等媒体采访时,周鸿祎表示:" 今天也体验了一把咱们这个炒菜机器人,我觉得锅气十足。像我这么挑剔的一个吃客,都区分不出是机器人炒的还是人类炒的,我认为这东西基本上已经可以实用了。"

对于 " 机器人炒菜有‘机器味儿’ " 的说法,他直言反对:" 就跟我们做大模型时,有人说它写的文章有 AI 味儿、没人味儿一样,但要对人工智能的进步有信心,它的学习能力本来就超越人类,一定会做到比人炒的更符合口味。"

作为国内聚焦炒菜机器人的代表性企业,橡鹿机器人的核心逻辑与餐饮行业痛点高度契合。杨建成曾任香格里拉集团 CTO,深知中餐厨师在全球范围招募难、后厨高温高湿难留人的困境,因此公司自 2021 年成立起便不走 " 通用机器人 " 路线,转而深耕商用场景的炒菜机器人研发。

从市场反馈看,橡鹿机器人的商业价值已得到验证。杨建成在直播中透露,公司截至目前累计出货量已接近 1 万台。

通过毫米级控温、精准投料等技术实现稳定出餐,单台炒菜机器人设备 3 分钟即可完成一道菜的炒制,且能做到 " 一万台机器炒同一道菜口味一致、一台机器炒同一道菜万次口味一致 ",极大降低了连锁餐饮的标准化难度。

破局餐饮痛点

普及背后,是机器人为行业带来的三重改变:一是降低人力成本,缓解厨师短缺困境;二是实现菜品标准化,助力品牌规模化扩张;三是改善后厨环境,淡化油烟气的同时提升食品安全标准。

对此,周鸿祎在接受北京商报等媒体采访时进一步补充:" 它能有效解决中国餐饮业几个看似无解的矛盾:一是消费者希望吃到现做的菜,二是餐厅缺厨师、缺劳动力,三是预制菜是趋势但消费者有偏见。如果把预制菜和机器人现炒结合,就能解决百姓的期望问题,对餐饮企业、老百姓、机器人行业是三赢。"

针对预制菜与机器人现炒的关系,杨建成也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两者不是竞争或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补充。有些场景需要预制,比如茄子不提前炸一下,炒起来慢还不易成形;消费者真正关心的不是‘是不是预制’,而是食材新不新鲜、干不干净、好不好吃、安不安全。预制菜有优点也有缺点,特定场景消费者也有预制菜的需求。"

并且在杨建成看来,机器人模式和预制菜有区别的是,机器人 " 能提升个性化,预制菜的土豆丝可能全是一个味儿,但机器能调出不同味道,甚至像直播里周总那样,普通人也能轻松调整口味,降低做菜门槛 "。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对谈并未指向 " 机器替代人类 " 的叙事,而是勾勒出二者协作共生的新生态:机器人承接重复性、标准化的烹饪工作,将人类大厨从高强度劳动中解放出来;而大厨可专注于创意研发、传统手艺传承,甚至将地域特色菜、独门配方录入机器人数据库,让烟火气通过技术触达更多人。这种模式既保留了餐饮的文化内涵,又适配了行业效率升级的需求。

杨建成此前曾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过公司的 "123 公式 ":一名厨工操作两台机器,出品效率即可媲美三名大厨,这正是餐饮连锁扩张所急需的能力。

从设备到生态

直播尾声,周鸿祎与杨建成自然而然聊到了餐饮行业、科技行业,以及二者结合的 " 明天 "。

周鸿祎在对谈中建议,炒菜机器人的布局应从单一设备延伸到生态层面,涵盖配料、净菜等产业链环节。对此杨建成回复,相关工作已经在推进中——他透露,公司计划于今年四季度上线包含配料、净菜供应等在内的全新月租商业模式,进一步打通餐饮上下游。

眼前摄像机的红灯依次熄灭,机器人清理厨具、人类整理灶台的画面同隐约的菜香仍在不大的直播间当中交织,恰似时下餐饮变革的缩影——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有技术与传统的融合共生。

如今,炒菜机器人成为餐饮行业的 " 新工具 ",人类大厨的经验与机器的效率将共同塑造新生态,而这,或许正是周鸿祎与杨建成对谈的核心价值。

至此,关于人与机器人大厨的讨论暂告一段落,屏幕前的每一位食客,也终将在这场变革中找到契合自己味蕾的那口烟火气。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天逸 / 文并摄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

新闻启迪财智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