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36氪 11分钟前

“ AI+ 农业”破解行业痛点,「麦麦科技」获过亿元 Pre-A 轮融资

36 氪获悉,「麦麦科技集团」(下简称 " 麦麦科技 ")已完成超 1 亿元的 Pre-A 轮融资,投后估值超 10 亿元,由启鸿育远、星连资本、春光里、鸿链启元等机构联合领投,部分老股东跟投。本轮融资主要用于 AI 农业大模型、智能传感设备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

据麦麦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李楠透露,此次融资是近期智慧农业领域最大规模的早期融资。

麦麦科技是一家以数据、算法、场景为核心基础,以 " 科技 + 消费 " 为核心商业模式,通过农业生产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人工智能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核心园。

谈及为何扎入农业赛道,李楠坦言源于两个刺痛人心的反差。此前在互联网大厂任职时,他看着空天遥感、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扎堆消费娱乐领域,可支撑消费的农业却技术滞后;而后的农村调研则发现 95% 以上地区的种地人都是 55 岁以上,"55 岁以下既不爱种也不会种 ",农业面临 " 后继无人 " 的危机。

在这种冲击下,李楠进入了农业领域,并花费了半年时间组建了一支堪称 " 豪华 " 的创始团队。不同于传统农业企业或纯科技公司,其核心团队由三类跨界精英组成,形成了 " 懂农业、强技术、善商业化 " 的稳固三角架构。

从 2018 年至今,麦麦科技的商业模式一直在贴着产业需求迭代。

最初两年,用李楠的话说,公司更像一个 " 农业技术方案集成商 ",把各类技术拼凑起来解决农民的具体问题,面对的是客户的技术性需求。中间麦麦科技为了做最懂产业的科技公司,又完成了新模式的创新,既给客户提供技术能力,同时帮其完成产销的对接。

真正让麦麦科技建立壁垒的,是从 2021 年就开始投入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经过几年探索,麦麦科技已成功构建了 " 模型 + 数据 + 场景 " 的核心底座,以及覆盖 " 描述、诊断、预测、决策 " 的完整作物生长模型体系,深度赋能农业种植管理关键环节,在作物模型、数据算力、场景深耕等方面建立起了优势。

超级大脑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是麦麦科技依托物联网、AI、大数据、卫星遥感、区块链等技术,结合农业专业知识与一线业务经验,构建的智慧农业数字化基础设施。该平台以 " 模型、场景、数据 " 为核心要素,通过三层架构(信息感知层、数据处理层、智能分析层)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与应用,为农业生产、流通、销售全流程提供数据赋能。

据李楠介绍,麦麦科技研发的 " 作物大模型 " 并非通用大模型的 " 简化版 ",而是聚焦垂直场景的 " 小模型耦合体 ",能准确解决具体的产业问题,比如一个垂直模型只能解决桃子在华中地区种植的问题,而华东地区李子、樱桃怎么种则需要另外的模型。

截至目前,麦麦科技已经完成小麦、水稻等主粮作物以及草莓、蓝莓等经济作物等 15 个大品类、200 多个小品类近千个垂直场景模型的研发,并在北京、湖北荆门、重庆、海南等地布局了多点位数据采集,用于模型的验证和优化。

技术的价值,最终要靠产业结果验证。湖北某柑橘种植客户,此前面临三大痛点:花皮果占比高,无法进入商超;大果率低,售价上不去;糖度不足,口感竞争力弱。麦麦科技团队经过分析,将 " 水 " 作为核心调控因子,通过模型量化两大关键维度:一是水环境(干旱时长、空气湿度、土壤水分),二是作物需水规律(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上限、下限)。

经过四年落地应用,效果显著:花皮率降至 5% 以内,大果率稳定在 85% 以上,糖度提升 2.5-2.7 个单位最终帮助客户成功进到一些高端商超渠道。

另外,以云南某蓝莓大模型为例,麦麦科技基于蓝莓作物机理的深度分析,对蒙自的自然环境进行科学论证,建立全面的蓝莓模型体系,包括环境模拟与优化模型、土壤水肥模拟与优化模型等,最终,作物生长模型的应用助力蓝莓产量提升高达 30%。

在草莓种植大模型上,麦麦科技基于自主研发的作物生长模型结合农业物联网技术,通过草莓种植环境数据的智能采集和分析,实现了对草莓种植生长环境如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环境参数的精准决策。实践数据显示,草莓生长模型的应用可促使草莓的生长周期缩短 10%,产量提高 20%。

在研发上,麦麦科技拥有全国研发中心和农业产业研究院两个核心研发机构。其中,全国研发中心组建 7 个国家级专家团队,拥有 270 人专业研发团队,专注硬科技的研发,比如无人机、自动化设备和视觉识别技术,覆盖农业人工智能全链条技术攻关;而农业产业研究院专注于农业基地的研究,专门研究作物生长机理和产品优化,致力于作物生长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突破。

技术积累上,麦麦科技拥有智慧农业相关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超过 120 项,服务中国 500 强级别客户超过 170 家。在生产端,深度参与 70 多个现代化数字农场技术与生产指导,总产能超过 100 亿元;与 190 余个现代化数字农场建立生态合作,总产能超 180 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连续六年经审计净利润为正,收入增速多年保持 200% 以上。目前,公司已启动 A 轮融资规划,并明确 2027 年正式冲刺 IPO 的战略目标,未来将持续以技术驱动实现收入与利润的指数级增长。

相关标签
36氪

36氪

让创业更简单

订阅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