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北方网 1小时前

借“骂游戏”“戒网瘾”高价卖课 家长投诉多维权难 警惕短期速效承诺

" 游戏毁孩子!"" 再不戒网瘾就晚了!" ……近期,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一批以 " 批判网络游戏 "" 戒除网瘾 " 为噱头的自媒体账号引发关注。它们一边夸大游戏危害、制造教育焦虑,一边向家长推销数千元至上万元的课程,声称能 " 戒除游戏网瘾 "" 提高学习成绩 ",由于精准抓住了部分家长的心理,吸引不少家长买课。

记者在多个平台搜索 " 骂游戏 "" 戒网瘾 " 等关键词,发现相关账号数量不少,运作模式相似:首先,以煽动性内容吸引关注。视频通常以激烈言辞批判网络游戏,使用 " 精神鸦片 "" 电子毒品 " 等夸张标题,配合孩子沉迷游戏的极端案例,制造家长的焦虑情绪。其次,树立 " 专家 " 人设。这些账号普遍自封为 " 家庭教育导师 "" 金牌教官 ",通过展示所谓的成功案例、专业资质等获取家长信任。最后,推销高价课程。先以所谓的 " 免费视频课 " 给家长灌输焦虑,随后顺势推销收费的家庭教育辅导课,价格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包括线上辅导、线下训练营等,承诺 " 快速戒除网瘾 "" 提升专注力 "。

记者打开一个视频账号,博主一边骂 " 游戏害孩子 ",一边喊着 " 四天三夜课火热报名中 "。在另一个视频账号,博主发布了 60 多条视频,满屏都是 " 游戏害了多少孩子?" 的煽动性标题,博主在多条视频中 " 警示 " 家长," 再不救孩子,孩子就废了 "" 已经病入膏肓了 "。记者以家长身份私信该博主,希望能解决孩子游戏上瘾的问题,当天就有一位自称 " 家庭教育导师 " 的人联系记者免费参加亲子教育直播课。记者进入直播课后," 家庭教育导师 " 称青少年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干预,容易出现抑郁、自杀等极端事件,并称心理医生只能进行药物治疗,要想让孩子彻底戒掉网瘾、专注学习,需要家庭教育导师的介入,并在直播课后推出专门解决孩子沉迷游戏、叛逆、不学习等问题的 " 特训课 " ——售价 1.5 万元,并不断催促家长报名。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高价课程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资质存疑,这类机构及个人普遍缺乏合法教培资质,甚至视频账号也未完成实名认证或资质备案,多数 " 导师 "" 专家 " 宣称的资质证书为虚假认证。二是课程内容空洞。课程多为拼凑的网络资料,缺乏专业教育理论支撑。有家长反映,购买课程后发现实际效果与宣传严重不符。三是维权困难。由于多数交易通过私人转账完成,缺乏正规合同,消费者维权面临取证难、投诉难等问题。据相关数据统计,仅 2025 年 1 月至 8 月,全国范围内涉及 " 以骂游戏之名售卖课程 " 的投诉信息总量已达 4 万多条。

"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困境。随着网络普及,如何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成为不少家长面临的难题。一些自媒体账号正是利用家长的焦虑,通过夸大危害、虚假承诺等方式进行营销。" 我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云静指出,家长需要认识到,绝大多数孩子使用手机和玩游戏是一种行为习惯问题,而非 " 洪水猛兽 "。" 将其简单定义为‘瘾’,并寻求‘快速戒断’,本身就是一个认知误区,容易落入营销陷阱。解决青少年网络沉迷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智慧的系统工程,没有万能灵药。家庭教育没有捷径。良好的亲子关系、有效沟通、合理规划引导以及丰富的现实生活体验,才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的根本。任何承诺短期、速效的解决方案都值得高度怀疑。" 云静说,家长应该寻求学校心理老师、正规心理咨询机构或公立医院心理科等专业帮助," 社会和学校应提供更多支持,帮助家长提升媒介素养和亲子沟通能力,从源头上缓解教育焦虑,让这些收割焦虑的‘生意’失去市场。"(记者 刘波)

最新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觉得文章不错,微信扫描分享好友

扫码分享

热门推荐

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