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KER 合作
IT时报 昨天

AI 人才争夺战 中国电信底气在此!

2025 中国电信云计算研究院博士夏令营(上海站)活动侧记

作者/ IT 时报记者 郝俊慧

编辑/ 钱立富 孙妍

上海的九月,秋意未浓,却迎来更甚于夏日的 " 秋老虎 "。

9 月 5 日早上 8 点多,气温已飙升至 31 摄氏度。中国电信首席科学家、云计算研究院院长吴杰早早赶到上海电信博物馆,等待 14 名博士生的到来。

国内的人才大战正如这天气一般 " 炙热 "。华为、字节、腾讯、阿里巴巴……互联网大厂纷纷开出百万甚至更高年薪,向国内顶尖高校的优秀毕业生抛出 " 橄榄枝 "。

年轻的中国电信云计算研究院,同样求贤若渴。这些参加中国电信云计算研究院博士夏令营(上海站)的博士生,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是吴杰与他的同事从 1000 多份简历中精心挑选而出,名副其实的 " 百里挑一 "。

9 点 10 分,大巴车稳稳停在上海电信博物馆门前,一群年轻人走近这家 " 不按常理出牌 " 的央企研究院。

历史的起跑线

最清晰的未来,往往只有站在历史的起跑线上才能望得见。

吴杰将博士夏令营的第一站选在了位于外滩的上海电信博物馆。这座新古典主义建筑落成于 1922 年,是第一个将电报业务带到中国的丹麦大北电报公司旧址。百年来,它成为中国近现代通信史的无声见证者:电波穿透暮年帝国的封锁,飞越白色恐怖笼罩的天空,中国通信技术从一穷二白的艰难追随到如今被全世界聆听……

吴杰希望,年轻人能在这里读懂这位共和国通信长子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从旧电报机的嘀嗒声,到覆盖全城的光纤网络,作为经济发展的底座,通信每次都提前一步叩响时代之门。

" 很多同学或许对中国电信的印象还停留在电话和宽带上,但实际上中国电信已在整体转型。我们有 78% 的业务来自企业客户,其中将近一半是新兴业务,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网信安全等。"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资深经理兼天翼云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室主任张慷向到访的同学们介绍,上海电信打造的全球最大规模城市级数智化基础网络和云网融合样本—— " 智云上海 ",已成为上海正式发布的城市信息化名片。

以 2020 年 11 月发布的《云网融合 2030 技术白皮书》为标志,中国电信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运营商特色的云网融合战略发展路径。时至今日,中国电信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运营商云服务商,并以第一科技 " 息壤 " 为核心,基于云网融合构建完成了 " 算力 + 平台 + 数据 + 模型 + 应用 " 的一体化智能云体系。

转型的逻辑

然而,中国电信并不满足于此。

2024 年底发布的《云计算研究白皮书》列出两张图表:一张是全球头部云厂商三年来在全球 14 个顶级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的数量图,前 10 名中有谷歌、微软、阿里巴巴、华为、字节跳动……却没有中国电信;另一张是 2024 年中国云服务商营收规模排名,中国电信旗下的天翼云以 1139 亿元排在首位。

一面是学术舞台的缺席,另一面是市场的领先,如何弥补这道 " 落差 "?

" 云计算研究院以云计算基础理论研究、引领天翼云未来方向、推进国内外产学研合作为使命,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分院,培养顶尖科研人才。" 吴杰向夏令营同学们介绍。

2024 年 1 月,中国电信云计算研究院成立,在其愿景中如是写道:面向智能时代提出新一代云计算技术架构——智能泛在云。

相隔百年,历史与未来在同一屋檐下相遇,中国通信运营商正从领跑者变为开拓者。

" 亚马逊、微软等传统云服务商的模式是建立超大型数据中心,但很难解决距离和时延的矛盾,而中国电信有遍布全球的网络,云从有网络的地方自然‘生长’出来,算力也因此可以尽可能地靠近需求。" 中国电信集团二级首席专家、云计算研究院资深主任研究员张健松的介绍,让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学生们兴奋不已。

" 超乎想象。"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博士研究生程云龙的研究方向正是 " 下一代云 ",但他以往的研究课题大多围绕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单体架构展开,关注算力池化与虚拟化效率提升,张健松关于 " 云网融合 " 的系统阐释为他打开了全新的研究视野。

让算力像电一样,成为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的 " 泛在 " 基础设施,是中国通信面向世界的回响。

不同定位的选择

所有的宏大叙事,最终都要回归个人选择。

参加此次博士夏令营的博士研究生大多是 2026 年应届毕业生,此时他(她)们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大厂的高薪诱惑、高校的学术追求、央企研究院的产学研一体……

" 看到你们,想到了去年此时的自己。" 今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子轩,是刚刚入职云计算研究院(上海站)的青年研究员。就读博士期间,他已申请了 5 项发明专利,其中 2 项已获授权。在博士夏令营交流会上,他坦言毕业时手里有多份不错的 Offer,其中不乏开出百万年薪的大厂,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中国电信。

谈及就业选择,陈子轩说自己并没有犹豫太久。早在博士就读期间,他便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落地实际应用,让更多人使用,因此一开始投简历便直奔企业界。

如何让多年的学术积淀真正转化为社会价值,是这些踏出象牙塔的年轻学者们难以割舍的情怀。

" 云计算研究院侧重理论研究,省公司则可以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实战环境。" 张慷表示,中国电信为那些既想追求学术理想、又希望技术落地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多种可能。

"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研究内容和方向能够有连贯性。" 今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齐雨欣也曾反复衡量多个 Offer," 大厂虽然薪水丰厚,可一旦入职就成了‘万能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你可能得做一些与以往研究完全不相关的事情。我不太能接受这种学术断层。"

入职研究院一个多月后,齐雨欣原有的一丝担心消失了。虽然名为 " 云计算研究院 ",但院里研究方向颇为广泛,目前分为云网融合、下一代云、智能算法、新兴技术四个研究中心,研究员来自不同专业。大家既能继续在自己的领域里深耕,也可以通过每周三次的学术研讨会与其他中心的同事掀起头脑风暴," 从学术研究来看,甚至比在学校还要纯粹。"

2024 年入职云计算研究院的王睿嘉,履历同样闪闪发光:北京邮电大学优秀博士、京东奖学金获得者、龙湖奖学金获得者、KDD Cup 2020-AutoML 第 9 名…… 9 月 12 日,王睿嘉的博士论文《深度图结构学习及其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中的应用》拿下 2025"CCF 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博士优秀学位论文 " 唯一入选论文。

谈及在研究院做科研和学校有何不同,王睿嘉略带兴奋:" 在学校里,我更多关注算法本身的创新。但在研究院,我学会了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算法、硬件、网络、应用场景等等。"

这样的机制让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研究智能算法的罗子涵颇感兴趣。他的研究方向同样是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很多前沿技术领域的布局,与他的博士课题相当匹配。研究成果也可以迅速在中国电信数千亿产业中找到验证空间。

不久前,研究院里北大毕业的青年研究员常建慧在国际顶会 2025 国际多媒体与博览会议(ICME 2025)上获得唯一最佳论文后,研究院的成果转化机制立刻运转起来。吴杰第一时间与集团科创部、天翼云、天翼视联等相关专业公司取得联系,常建慧回国后也马不停蹄地赶往天翼云公司,探讨如何将论文成果落地于中国电信遍布全球的云网基础设施中。

吴杰将这种独特的科研环境称为 " 中间态 ":一种介于高校和企业之间的 " 中间态 ",央企研究院丰富的跨领域资源,让这些年轻人找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

人文的温度

吴杰的行程几乎被排满了。

8 月末,他参加了 2025 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与业界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探讨前沿网络技术创新及产业应用;9 月上旬,在沈阳召开的 CCF 网络大会上发表了两场技术报告;9 月下旬,又在首尔 IEEE 主办的世界网络协议大会(ICNP)上主持一个云网融合研讨会;10 月初,作为指导委员会主席,参加在芝加哥举办的 IEEE MASS,分享移动自组织网络和智能系统的前沿研究成果;10 月下旬,还将在中国计算机大会上举办 " 基于智能泛在云的异构资源弹性调度与优化论坛 " ……

即使行程如此匆忙,当吴杰在云计算研究院(上海站)见到陈子轩时,第一句话竟是 " 你们的咖啡机装好了吗?" 他犹记得,上一次来,曾叮嘱同事要为上海站配备好后勤设施。

" 院长 ",是出现在云计算研究院多名青年研究员口中的高频词。不同于大厂和传统研究院,云计算研究院的日常运营非常扁平化,研究员们有任何学术困惑和成长烦恼,都可以直接去敲院长办公室的门,也可以和其他同事一起头脑风暴。

"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和院长直接沟通,这在其他同级别研究机构中很少见。" 王睿嘉说道。

云计算研究院是中国电信集团直属的二级单位,作为集团首席科学家,吴杰直接向集团董事长柯瑞文汇报。研究院扁平化的管理架构,让这些初出茅庐的学术新人,能够有机会与吴杰以及其他资深专家直接交流,对个人成长而言是绝对的 " 加速度 "。

" 在大厂,你往往因为忙碌而停滞思考。" 陈子轩很满意自己的选择,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贴心的人文关怀,让他时常有种灵感在松弛中自由流动的感觉。

作为全球移动计算、无线网络、物联网与云计算等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吴杰的履历本身便是一部浓缩的学术史。他曾担任美国天普大学讲席教授,并拥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欧洲科学院院士等多重身份。

2024 年 1 月,吴杰应中国电信集团邀请回国组建云计算研究院,愿景之一便是为这家正向科技型企业转型的央企,招揽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 一流的科研创新,往往始于对‘人’的关注。" 吴杰希望,在人才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研究院能够为真正有追求的年轻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可以安心深耕、实现科研理想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站在中国电信的肩膀上,每个人都可能是中国未来的书写者。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上海电信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大家都在看

请加「星标」不错过我们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