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还只是深圳 AI 眼镜产业 " 野心 " 的冰山一角。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全球每 7 副高端眼镜,就有 1 副来自深圳龙岗。而现在,深圳早就布好了一盘大棋,这座一向以硬件实力闻名的城市,正在全力冲刺成为 " 全球 AI 眼镜第一城 "。
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布局与硬核底气?深圳的信心,又是从哪儿来的?
之前还有人感慨,说深圳仿佛陷入了 " 中年危机 ",连 DeepSeek 那样的风口都没抓住。但 2025 年,这座城市正在靠 "AI 眼镜 " 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今年,真可以说是 "AI 眼镜元年 "。行业调研机构 CINNO Research 报告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 AI/AR 眼镜销量高达 26.2 万台,同比增长 73%,创历史新高。
Wellsenn XR 更是大胆预测:"2025 年,全球 AI 眼镜销量要冲到 350 万副,同比增长 130%。" 更有机构放眼未来,认为到 2030 年,全球 AI 眼镜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500 亿美元。又一个万亿级的大风口,正在加速形成。
而深圳冲击 " 全球 AI 眼镜第一城 " 的野心,从政策层面就已经藏不住了。
今年 3 月,深圳市工信局发布《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 — 2026 年)》,直接把智能眼镜列为了重点赛道。计划写得清清楚楚:要推出 " 高性价比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 "。目标也相当明确——到 2026 年,全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要达到 8000 亿元,甚至力争突破一万亿。
2014 至 2020 年间,深圳就累计投入 35 亿元设立智能穿戴产业基金,对自主创新项目最高补贴1500 万元。龙岗区更是 " 狂加 Buff",于 2024 年出台专项新政,对推出人工智能眼镜的企业最高按研发投入的30%予以支持,并设立了区首只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这还没完:近两年龙岗动作不断——成立区级 10 亿元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市区联动的眼镜产业推进专班、打造全国首个眼镜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还要建设真正的 "AI 智能眼镜产业小镇 "。
更重磅的还在后面—— 5 月 29 日," 深圳市 AI 眼镜产业联盟 " 正式揭牌。荣耀、雷鸟创新、立讯精密、亿道信息……超过 60 家上下游企业集体联手。这意味着,深圳 AI 眼镜正式进入 " 组团作战、生态共赢 " 的新阶段。
深圳的底气何在?一个强大到
几乎 " 全能 " 的产业链生态
深圳敢喊出打造 " 全球 AI 眼镜第一城 " 的目标,可不是闹着玩的——它背后倚靠的,正是一个强大到几乎 " 全能 " 的产业链生态。
从南山到宝安,从龙华、坪山到龙岗,每个区都在这场 AI 眼镜大战中 " 各显神通 ",拼出了 " 技术 - 研发 - 制造 - 市场 - 政策 " 的无缝闭环:
南山区堪称 "AI 大脑 ",腾讯、商汤科技、元始智能、云天励飞、雷鸟创新这些搞大模型和终端创新的,都扎堆在这里;
龙岗区更不用多说,雅视光学、LOHO 眼镜等带头,聚集了 1500 多家企业,数量占全市 80%,一年能产 1.25 亿副眼镜,在全球高端市场占比超 50%,还坐拥全国 90% 的高端设计师;
龙华区有闪极科技、思坦科技这类创新企业站稳脚跟;
坪山区则布局了像光舟半导体、亿境虚拟这样的关键技术厂商。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深圳创新企业也在不断推新:深圳贞观创新旗下品牌 ATHLICS_SPORT 推出了全球首款支持 4800 万像素拍照、4K 视频录制的 AI 运动眼镜:ATHLICS VELOX;领为创新也秀出了他们的最新 AI 眼镜:前置芯片,搭载 500 万摄像头……
小结
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深圳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答案,就藏在它的产业链基因里:龙岗扛起了设计与品牌孵化的大旗,南山汇聚了 AI 与光学研发的顶尖大脑,宝安则凭借深厚的智能制造底蕴,扛住了大规模量产的重任。从技术突破到产品落地,从概念创意到走向市场——深圳几乎掌控了 AI 眼镜从零到一、从一到百的整条 " 生命线 "。
除此之外,政策的大力扶持、浓厚的创新氛围、供应链的极速响应……这些看不见却感受得到的 " 软实力 ",或许才是深圳敢于喊出 " 全球第一 " 的真正筹码。
文 /Vivi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扫码加客服微信
爆料投稿|
媒体合作|
往期精彩推荐